原标题:改革惠民

海垦金江农场公司成立黎锦联社,已经帮助126户困难家庭增收致富。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吴思敏 摄

■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吴思敏

本报记者 孙慧

曾几何时,海南农垦的住房、水电、道路、就业等“民生欠账”问题突出,公共服务事业与地方发展“割裂”。

让广大职工有获得感,是海南农垦改革的动力所在。新一轮农垦改革,我省每年拨款5.71亿元作为改革的民生建设资金,支持各市县承接农场社会管理职能,垦区危房改造、小城镇建设、扶贫等民生事项纳入全省统筹规划。

设立“居”管理模式;改善垦区人居环境;成立合作社、提供就业岗位,鼓起职工的钱袋子…… 如今,随着改革一步步深入,垦区的社会民生堵点、痛点逐一被疏通。

“海南农垦要找到发展切入点、发现需求新变化,提供更加优质、个性化的产品来满足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海垦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思涛表示。

创新设立“居”管理模式 探索扁平化社会管理

2015年1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按照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要求对农垦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实现农垦“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目标。

新一轮农垦改革,第一步是要卸掉社会职能“包袱”,轻装上阵闯市场。但在社会职能剥离,实现属地化管理后,如何融合区域发展,尤其是保障广大垦区职工的社会管理及时承接到位,成了改革中的一块“硬骨头”。

2016年8月,省深化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提出设“居”的改革模式,把“居”设立为一个具有独立法人的社会自治组织,以政府授权和购买服务方式来承担农场改企转制后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居”作为垦区的基层组织,承担着扶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14类99项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为职工群众提供“一站式”的精细化服务。

“这是基层社会治理形式的一次创新。” 海垦控股集团农场事务部总经理王绥文介绍,“居”机构下还附设居民服务点和居民小组, 以扁平化管理来提升机构的办事效率,减少行政资源浪费。

海垦首先选定了保存农垦原有建制较完整的东昌农场作为首个试点,设立“东昌居”,通过试点探索改革经验,再逐步推广。目前,海南农垦共设82个“居”,“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已覆盖全垦区,为全国农垦改革提供了“海垦经验”。

垦地合作联手推动 打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

八一总场公司职工颜飞每次去儋州、海口等城区办事,看到高楼林立、大路畅通,就会感慨地方发展的快速。“看到地方的城镇化发展那么快,高楼林立、环境美化,心里就盼着场部也能建设得这么好。”

颜飞的心愿,也是广大垦区职工的心愿。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原因,垦区享受不到国家相关的民生政策福利,发展依靠自给自足,经济发展落后于地方,公共服务事业也与地方发展“断档”,不少农场的道路、住房等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与地方有一定差距。

新一轮农垦改革,垦区实现属地化管理后,海垦与地方政府联手推动垦区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补齐这块民生“短板”。垦区的危房改造、小城镇建设、美丽农场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民生事项纳入市县统筹规划,组织推进,既减轻了农垦的发展负担,民生也得到更好的保障。

在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下,我省各市县陆续开展“我为农场办实事”活动,支持农场路网、水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垦区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东方市投资3113万元建设西线高速公爱互通立交路口,解决了公爱片区职工群众多年来出行难、运输难等问题;陵水黎族自治县投入1.1亿元推进南平农场(公司)区域内5项民生工程建设;屯昌县投入800多万元完成垦区贫困户危房改造202户……一桩桩民生实事,勾勒出一幅垦地共建共享的幸福民生新画卷。

民生基础建设也促进了区域融合发展。例如海垦荣光农场公司与乐东黎族自治县打破原有隔离的边界,由当地政府出资修建的山荣大桥连接到县里的沿江公路,职工子女上下学、农场与县域的农产品运输交易更快更方便。

“如今,场部环境整洁,湖水清澈,随处可见人们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生活愈发舒适。”在儋州市“两创一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契机下,场部环境逐步实现更新,颜飞感觉自己的梦想正在实现。

同时,我省政府还将垦区纳入全省“多规合一”改革试点,优先支持建设美丽农场,加强贫困农场和生态脆弱区农场建设。“垦区场镇建设纳入财政资金支持范围,能够改善目前垦区农场场部和生产队‘老、旧、破’及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海垦控股集团规划发展部总经理梁春发说。

借助改革机遇谋划产业 摸索产业扶贫的“海垦模式”

今年国庆节期间,海垦草畜产业公司(原澄迈县红光农场)保良队的贫困职工蔡琼勇养殖的一批生猪出栏了,他估摸这次能有3万元的收入。辛苦付出有了丰厚回报,蔡琼勇非常高兴:“公司为我提供种苗、饲料及标准化养殖技术,出栏的肉猪也是公司回购,这下有希望过上好日子了。”

在省委七届五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刘赐贵指出,农垦是我省最大的国有农业企业群体,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利用资源、产业、组织优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长期以来,海垦“一胶独大”的单一产业结构,导致企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职工收入普遍较低,以往的扶贫工作也是“撒胡椒面”式的生活生产慰问,截至2016年,整个垦区还有12088名贫困人口。

在改革转型中,海垦借发展机遇统筹谋划产业,以项目建设就业、合作社帮扶、劳动入股公司等多种模式,扶持带动贫困职工投身到垦区产业建设中,共享发展利益,提升贫困职工的脱贫获得感。

作为企业,海垦在扶贫中注重提高产业扶贫实效。海垦果业集团、海垦畜牧集团、海垦胡椒公司等企业立足各自产业,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建设了一批种植养殖业扶贫基地,既扩大产业规模,又带动贫困职工脱贫致富。

荣光农场公司职工何世发,母亲患病常年卧床,孩子上学教育支出大,一家人以前全靠承包的橡胶树维持生计。2017年,荣光农场以“专业公司+合作社+贫困户”股权架构建立热带水果基地,包括何世发在内的50名贫困职工通过种植水果获得股权收益,何世发一家终于实现了脱贫。

产业发展让不少下岗的贫困职工实现再就业。2017年,垦区挂牌的25家就业创业基地产值6241万元,带动就业人数达7000人。南金农场公司的菠萝蜜、三红蜜柚就业创业示范基地,让211名转(下)岗职工再就业;龙江农场公司龙伟金龟养殖专业合作社,让300多名职工掌握养殖技术;大丰咖啡产业集团就业创业咖啡培训基地,已吸纳43名下岗职工、待业职工子女和贫困职工走上了咖啡种植管理岗位。

截至2017年底,海垦垦区贫困人口由12088人减少至2382人。按照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的部署要求,海垦将继续积极配合政府,加大对垦区贫困户产业扶持力度,确保2018年底前全部脱贫、避免返贫。

改革,无止境、不停步、惠民众。新一轮农垦改革蹄疾步稳,精准施策,破除弊端。垦区的种种变化也显示出,改革的谋划与考虑始终站在人民立场,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改革成效温暖民心,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民生愿景渐成幸福实景。

(本报海口10月23日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