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Everyone~

未完待續,書接上回,話說上一篇居然漏了一張圖,在Part 2區塊鏈概念的章節內容中漏掉了區塊鏈特徵的描述...Orz...

在飯局約飯的栗子互動完後,根據總結出來的那些專有名詞,就可以轉到區塊鏈特徵環節:

數據即資產:區塊鏈爲我們展現的是一個龐大的價值網絡,無論是區塊裏的數據,還是鏈條上的信息,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任何數據的產生皆是因爲需求的存在。有價值的數據越多,區塊鏈上的資產規模也就越可觀,當整個鏈條上的數據足夠多時,其資產估值將會令人瞠目結舌,例如BTC。共識即法律:共識機制建立了相互約束的規則,這並非是一種妥協,而是大家共同擁護、認可、有效的“行爲法律”。正因爲有共識機制的存在,纔會讓區塊鏈具有自治性,更加高效與便捷。智能合約(以數字形式定義的承諾,所有參與方均可執行這份承諾上的協議條款,類似於if-then)就是這個道理。多方共維護:其實區塊鏈最本質的特點就是它,正是因爲有多方維護才滋生了其他的特點與應用,區塊鏈上任一數據的產生和流轉均依靠鏈上的參與方。同樣,如果要進行信息篡改,被永久存儲起來的數據在單個節點上的修改都是毫無作用的,你無法控制和篡改整個鏈條上超過51%的節點,但也會因數據的分佈式存儲而產生冗餘與同步問題。行爲可追溯:時間戳與數字簽名的使用保障了數據行爲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任何一個行爲、一筆交易都是在所有參與方的共同見證下完成的。想抵賴,No Way。據統計,區塊鏈的實踐應用約有50%是在溯源上做文章,通過對行爲、數據、身份的追溯達到溯源的目的。

區塊鏈的諸多特徵均是爲了解決信任問題。爲什麼沒有提去中心化?在區塊鏈分類篇章中可以直觀的看出公有鏈、私有鏈、聯盟鏈以及混合鏈中只有公有鏈是去中心化的,其他形式的區塊鏈應用甚至是中心化或者多中心化的。

Part3:區塊鏈發展

本章節的邏輯線:由發展過程,引出應用場景,再通過幾條新聞看看區塊鏈遍地開花的實踐運用。

區塊鏈的應用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數字貨幣時代、智能合約時代、泛應用時代。

數字貨幣的火熱讓大家產生了誤區,貌似只有支付流通場景纔可以應用區塊鏈,金融領域或許更爲適合。殊不知,在智能合約時代,結合物聯網、供應鏈的應用場景出現在大家視野時纔開始恍然大悟。於是,就出現了3.0的泛應用生態,各行各業開始羣芳爭豔。

啪,這張片子一出來,嚇傻衆人。居然有這麼多報告。其實,這只是諸多報告中的冰山一角,不足1%...經過上千份的篩選、分析、整理,留存了一些比較新穎,觀點比較明確,方向比較清晰的精華報告。

爲什麼選擇高盛和IBM?因爲他倆比較有名。提供的應用場景中全靠數據說話,跟着大咖看未來,至少方向不會錯。

應用場景的介紹,進行了一組PK,適用場景與不適用場景,如果不屬於不適用範圍內,是可以嘗試下擁抱區塊鏈的哈。

既然提到了場景,就可以適度的討論下和自身業務融合的場景有哪些,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也可在此章節結束時進行集中討論。

NEWS屬於湊時間環節,這些新鮮的NEWS大家肯定沒有關注過,簡單的介紹可以看出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在嘗試去融合區塊鏈。

Part4:區塊鏈技術

本章節的內容,理解起來會有困難,尤其對非技術人員而言。對於無所不能的PM來說,真正考驗其功力的就是把晦澀難懂的技術語言轉變成通俗易懂、簡單明瞭的例子。

區塊鏈的工作原理按照流程步驟的解說方式將會更爲直接,如果參會人員中技術人員佔比較大,可以補充區塊、區塊頭及區塊鍊形成過程的內容。

工作原理的介紹旨在明確:區塊鏈中的基本結構單元是區塊(數據信息塊),這個容器以分佈式存儲和分佈式記錄的方式形成包含數字簽名、時間戳、數據等信息的大方塊。

加密算法的介紹可以直接使用例子,對稱加密與非對稱加密一目瞭然,不必去解說那些讓人昏昏欲睡的學術概念。

數字簽名其實就是一種身份識別的標籤,使用數字簽名類似於數學考試中的證明題,在區塊鏈的網絡中證明“我就是我”。

時間戳理解上比較容易,就是給數據記錄打上一個共識標籤,讓區塊鏈中的信息區塊具有時序性、唯一性、連續性。Merkle樹理解上比較晦澀,很少有直觀的例子可以簡明闡述,它可以快速歸納、校驗區塊的存在性和完整性。

該科普的都科普完了,該討論的也討論完了,該明白的地方也明白了,不明白的地方也就不明白了。再次感謝下參會的各方,感謝老闆提供的分享機會。收拾收拾,整理整理,或許該PM準備區塊鏈項目的填坑了...

未來,又是美好的一天哈...

———— / END / ————

雖未見過你,但有我陪你。一個屬於PM自己的研習港灣,不會讓你孤寂~

區塊鏈科普,你也能整~

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

PM們下期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