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一篇曝光文章,自媒體“小聲比比”與馬蜂窩的“戰鬥”持續升級。

10月20日晚間,隨着微信公衆號“小聲比比”發佈名爲《估值175億的馬蜂窩 竟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的文章,曝光馬蜂窩上有7454個抄襲賬號,合計從攜程、藝龍、美團、Agoda、Yelp上抄襲搬運了572萬條餐飲點評與1221萬條酒店點評。其2100萬條“真實點評”有85%涉嫌造假。

在網文刷屏一天後,馬蜂窩作出官方回應,稱“該文章嚴重不符合事實”,並表示將清理虛假點評賬號。馬蜂窩還表示“小聲比比”的這一行爲是有組織的攻擊行爲,將採取法律手段維權。

就在10月22日晚間,馬蜂窩已向北京朝陽區法院提起訴訟,稱深圳乎睿數據有限公司、自媒體作者侵犯名譽權,目前已獲立案。

得知自己被起訴,“小聲比比”連夜發文,稱自己還有更多證據,已經做好了公證,並稱將“戰鬥到底”。

網友多數用腳投票反應“兩極分化”

對於此次馬蜂窩被曝造假,從網友反應來看,差異很大,堪稱兩極分化。

熱愛旅遊的彭先生表示,自己是一位馬蜂窩的十年老用戶,此前出去旅遊時,在上面查找過攻略,看過不少點評,這些網上經驗確實對自己的旅行起到了正面作用。“從我個人的經歷來看,馬蜂窩上的點評可能會有一些灌水,但要說它大面積造假,我是不信的。”

從記者的採訪情況來看,大多數用過馬蜂窩的用戶,都對該平臺給予了更多的信任,認爲虛假點評雖然存在,但瑕不掩瑜,絕大部分還是真實的。

出離憤怒的,更多的是沒有用過馬蜂窩的用戶。如果一家知名旅遊平臺存在造假行爲,對他們而言是無法容忍的。對他們而言,企業造假,就意味着對用戶的欺騙,是應該被徹底抵制的。

“刷單”已成旅遊業潛規則?

而旅遊行業人士則對該事件反應更爲平靜。在他們看來,這種行爲在業內並不足爲奇。無論是何種類型的UGC(用戶在線生成內容),在最初成長時,都會存在“搬運”內容的行爲。

實際上,刷單、刷評論,在酒旅行業步入OTA時代後屬於“屢禁不止”的現象。這類現象無論是在電商、內容類平臺均普遍存在,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爲是“灰色地帶”,背後也形成了一條成熟的產業鏈。

新華社不久前就曾報道了民宿行業的刷單亂象。這篇題爲《“刷”出來的訂單、“編”出來的贊,揭祕民宿“刷單”套路》的報道指出,在行業中刷成交量、刷好評、刪差評等“刷單”行爲已經成爲潛規則。

除了選擇“刷單”服務,很多商家也會通過爲消費者提供附加服務換取用戶在在線旅遊平臺的好評。比如在酒店行業就有不少前臺工作人員就要求住店客人在退房時給其預訂的在線旅遊平臺撰寫優質服務點評,而回報往往是一瓶礦泉水、毛巾、洗漱套裝等等。一名遊客也表示,在餐廳喫飯,也會收到類似“誘導”,只要給好評,可以送飲料或者點心,不少好評就是這樣“刷”出來的。

爲何觸動馬蜂窩神經?

對於自媒體的炮轟,爲何馬蜂窩會如此敏感,甚至動用了法律手段?業內人士分分析,對於馬蜂窩這類UGC平臺而言,攻略、點評這些內容就是生命線,指責85%點評造假,堪稱釜底抽薪,觸動了其生命線。還有業內人士懷疑,此次爆料或是針對新一輪融資。

對於馬蜂窩而言,2006年6月上線,2010年3月正式運營,從成立至今,攢下的1億位旅行者,2100萬條點評,3億8千萬次攻略下載,是馬蜂窩在激烈的旅遊市場競爭中實現差異化並異軍突起的核心資本,也是馬蜂窩近年來不斷轉型、依然賴以生存的最堅定基石。

可以說,無論是對馬蜂窩及其用戶來說,這次的數據被指造假,產生的影響可以說是轟動性的。

同時,“小聲比比”還指出馬蜂窩那些增長詭異的點評操作背後,都與其尋求融資有關。但機緣巧合的是,“小聲比比”的這次爆料,也被許多人質疑存在“融資暗戰”嫌疑。

事實上,去年12月,馬蜂窩剛獲得了來自美國泛大西洋資本集團、淡馬錫等機構投資的1.33億美元。正因爲有了資金注入,在今年的廣告投放上,馬蜂窩顯得格外活躍,世界盃期間的刷屏廣告讓人印象深刻。而在這個節點上,曝光馬蜂窩數據造假,勢必會對其新一輪融資產生負面影響。

對此,“小聲比比”發文回應稱,乎睿數據公司最初只是想去寫一個模型想去鑑定餐飲點評的真假參加數據比賽,本想拿馬蜂窩做一個試驗,只是順手位置,並沒有針對馬蜂窩。

不過,馬蜂窩則認爲,這是一次“有組織”的行爲,並決然起訴維權,將這場“戰鬥”導向了法律途徑。這場“戰爭”結局如何,我們將拭目以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