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很困惑:

孩子为什么在幼儿园总是坐不住,总会想办法淘气呢?比如,小朋友都在上课,他会把外套蒙在头上玩个不停。

我回答她:

孩子这是在想办法引起别人的关注,您回顾一下,在家里对孩子的关注够不够?

那位妈妈回答:

关注度挺高的,每天晚上吃完饭后,他自己先看半小时的动画片,然后我陪他做两页数学作业,洗漱后到床上各看各的书,或者玩儿一会儿就睡觉了。

我的看法,和那位妈妈可能有所不同,我认为:每天陪着做作业,并不是真正的关注,也不是真正的陪伴。更好的关注和陪伴是,孩子和妈妈呆在一起,没有具体任务,但是妈妈会关注孩子本身,彼此有自然愉快的交流和互动。

“关注”加“自然愉快的交流和互动”,可能是“陪伴”的核心,然而,在相当多的陪伴场景下,它们都是缺失的,要么是大人只关注到孩子的任务,而不是关注孩子,要么是大家只有压力状态下的对话,而没有自然愉快的交流,要么是原本很自然的场景,变成爸爸妈妈对孩子生硬的灌输和教育。

咱们看两个场景。

陪写作业,是关注和陪伴吗?

陪写作业的宝妈们,哪个不是一脑门官司,哪一年不被陪写作业的种种痛苦和狼狈刷屏几次?槽点太多,咱们就不继续吐槽了。

我想讨论的是,陪写作业虽然也有个“陪”字,但它是关注和陪伴吗?

我觉得不是。这种“陪”,只是“陪着”,不是“陪伴”。

陪孩子写作业,目的是监督,或者至少是督促,关注度无疑是够的,但这种关注,并不是孩子想要的真正的关注——孩子想要的是爸妈关注他的想法和需求,关注他本人,而大人关注的,常常只是他眼前的作业,是他的任务。

除了真正的关注,在陪写作业的过程中,“自然愉快的交流”也是不存在,而且不可能存在的。

妈妈“陪”着写作业(其实是“盯”着写作业),孩子会有压力,大人担心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品质不高,也会有压力。

两个人都面临压力,根本就没有办法放松下来有真正的交流。即便是有对话,也常常充满焦虑、急躁,甚至火药味十足。妈妈是分分钟都可能爆炸的妈妈,孩子是紧张兮兮的孩子,这样的关注,能有多愉悦?这样的交流能有多自然?这样的陪伴,又能有多愉快?

我甚至认为,就关注和陪伴来说,陪写作业的作用,完全是负面的——它既不能让孩子因为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陪伴而心满意足,也无助于滋养充满爱意的亲子关系。

愤怒的女人

灌输式的教育,是自然愉悦的交流吗?

前面的一篇文章中,我讲到了亲眼所见的一件小事。为了说清楚,在这里再重复一下:

一位妈妈,带着两岁多的孩子到一个办事大厅办事,一出门,孩子蹲下来,指着灰色花岗岩地砖问:“妈妈,这是什么?”

那位妈妈也蹲下来,耐心地告诉孩子:“这是地砖啊。”

接着,妈妈就带着孩子在人来人往中蹲在大厅门口指着那块被踩得乌漆麻黑的地砖告给孩子讲:“这是黑色,这是白色,这是灰色。”

再然后,妈妈一边指,一边教孩子说:“黑、白、灰……黑、白、灰……黑、白、灰……”足有五遍之多!

我在文章中说,这样生硬、机械地对孩子做早教,会毁掉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

不出所料,这篇文章招来了相当多的不满,有的读者说:

这位妈妈这么用心地教孩子,有什么不对?

说五遍有什么不对吗?孩子什么都不知道,教他们东西,可不就得不断重复?

这位妈妈至少和孩子有互动,总比什么都不说好吧?

恕我直言,我真的是认为,这样生硬地灌输,真是不如什么都不教,这样的“单方面互动”,比没有互动的效果也强不了多少。

我知道这样说,肯定会让恨不得一天48小时陪娃,把自己能做的都做到的妈妈们不开心。换成是我自己,我也不开心,我这么努力,凭什么说我的方法不对?如果这样做不够好,那么怎么做才好呢?

自然愉快的交流是什么样?

我的另外两位读者,提供了“自然愉快的交流”的生动示范。

一位妈妈说,有一天,四岁半的儿子问她为什么他看不到微生物。她回答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微生物很小,小到眼睛看不见,需要借助仪器,比如显微镜去看。”

另一位妈妈说,如果孩子指着花岗岩地砖问这是什么,一个工科女能想到的答法是:告诉孩子这是花岗岩,它里面有很多晶体和内部结构,经过长年累月的地质构造和人为加工变成了现在的有用之材。

换成是我,八成也是这样回答孩子——就着孩子的提问,依据自己所知,尽量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给孩子做出解释,不低估孩子的智慧和理解力,也不一抓住机会就马上向孩子灌输大人希望他掌握的知识。

家庭教育确实包含把父母自己所知分享给孩子的工作,但把原本可以和孩子自然交流的机会,变成前面说的重复“黑白灰”那样的灌输和机械训练,显然不是优选的方式。

那样的话,不但知识分享的效率极低,而且你对孩子的陪伴,也会失去自然愉快的要素,成为纯粹地“陪着”,甚至可能成为让孩子厌烦的陪着。

这几件事,我会怎么做?

如果我孩子在幼儿园总喜欢用淘气的行为博取别人的关注,我会这么做:

不批评孩子的淘气行为(不消除动机,行为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不和孩子谈论他为什么坐不住;

悄悄增加对孩子的关注,增加和孩子之间自然愉快的交流——关心他从幼儿园回来想吃什么,想玩什么,想做什么,用心满足孩子的需求;认真听他说话,听他讲今天遇到什么好玩的事儿,跟他谈论他喜欢谈论的话题。

我想,每天只要用半小时的时间,坚持这么做,不出两个月,孩子在幼儿园的淘气行为就会少很多。

如果两岁的孩子在公共大厅门口指着地砖问我是什么,我会这么做:

先带他离开门口,去找另一块相同的地砖——让孩子知道人来人往的门口对他这么小的孩子来说不安全,而且也会妨碍到别人,这也是爸爸妈妈需要给孩子的教养;

马上到旁边找到相同的地砖,和他讨论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是做什么用的,直到孩子对这个话题感到满意为止;

可能会顺着孩子的兴趣讨论旁边一块其他材质的地砖,可能和他讨论他新注意到的一辆车;可能继续回答孩子的新问题,但确定无疑,不会对着一块花灰色地砖教孩子说五遍“黑白灰”。(当然,如果孩子要求妈妈重复,那另当别论。)

孩子的作业,我是这么做的:

告诉孩子作业是他自己的,他得自己做,妈妈还有其他的事要做,不会陪他写;

不陪孩子写作业——自然孩子也不需要每天都对陪写作业紧张万分,自己也不需要每天为写作业和作业题气坏好几次;

如果孩子作业中遇到难题需要帮助,第一时间去帮他;

帮孩子时耐心地讲,不着急,不上火——要是孩子一点困难都没有,什么都会了,还用得着上学吗?

其实这些事都不是我家的重点工作,对真心爸妈来说,最重要的事儿,就是好好陪娃,让孩子和一家人都高高兴兴。我们一家最喜欢的事儿是大家一起好好吃饭,开心聊天,天南地北,什么都聊,聊尽兴了,大家各回各屋,安安稳稳地各干各的活儿。

我们觉得,大人认认真真地每天把这件事做好了,比督促他写作业,盯着他“教”东西,重要得多。

真心爸妈(徐智明、高志宏):

我们是一对真实的爸爸妈妈,本科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真心妈妈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育有两子,一个生于2002年,一个生于2006年。我们在这个专栏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亲身经验、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评论、讨论、提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真心爸妈已出版的育儿书:

【京东自营】与孩子合作:育儿基本2 ¥39 购买

育儿基本 找到好方法 轻松做爸妈 ¥29.8 购买

养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儿基本(1)》分享真心爸妈实现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情感的基本教养法则;《育儿基本(2)》,分享真心爸妈与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