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全面建成小康,一個都不能少。”這是黨中央做出的堅定承諾。我國120個民族自治縣(旗)分佈在18個省(區、市),涉及41個民族、2326萬少數民族人口,其發展直接關係到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縣(旗)步入了快速發展、全面發展、高質量發展期,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逐步走出了一條具有自治縣(旗)特點的發展之路,豐富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實踐內涵。爲了宣傳報道民族自治縣(旗)脫貧奔小康的生動實踐和取得的成就,本報“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專欄,今天起推出“民族自治縣(旗)脫貧奔小康”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兩山夾一水,衆壑鬧飛流。滿目翠色,民舍隱隱,廊橋靈動,畲歌飛揚,這裏是繁華的華東地區的一塊淨土,令人心馳神往的“世外桃源”——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

景寧是個“小縣”,人口密度在浙江省最低,經濟總量曾長期排全省末尾。然而,“小縣”有大乾坤——這裏是習近平同志兩次親臨考察、兩作重要批示的地方,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的重要發祥地;“小縣”有大智慧——堅持打好“生態”和“民族”兩張特色牌,勤幹、苦幹、會幹、巧幹,將一張藍圖繪到底。如今,景寧成爲全國120個民族自治縣(旗)中率先全面消除貧困、實現小康的縣。

▲景寧利用生態優勢,做大茶產業,惠明茶品牌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圖爲惠明寺村畲家女在採茶。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正如人生緊要處只有幾步,一個縣的成長壯大往往也只在關鍵幾步。景寧的“關鍵幾步”來自習近平視察景寧後的“點石成金”之語,來自景寧人痛定思痛後的深刻反思。

“你們這裏的生態優勢很明顯,很有特色,這個優勢要保護。不要因一時的利益,以犧牲環境爲代價換取一點經濟的利益。”2002年11月,習近平剛調任浙江省委書記一個多月,就來到景寧調研,短短數語卻力重千鈞。

一語驚醒夢中人。何嘗不是如此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經濟落後的景寧“病急亂投醫”,承接了一些外地轉移來的化工企業,然而產值沒有增加多少,山區優美的空氣和水環境倒被污染了。

“浙江大多數縣走的是工業化道路,依靠工業化做大縣域經濟,帶動城市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而景寧受制於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等因素,走不了這樣的路子。”麗水市副市長、景寧縣委書記陳重說。

撥正航向,重新起航,景寧圍繞“生態的優勢不能丟”謀篇定局。“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六邊三化三美”“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一系列環境整治重拳出擊,建立起一套嚴格的環保制度,拔除了衆多污染“釘子”,訓練了一批環保衛士。山轉蒼翠水還綠,天朗氣清人更健。近年來,景寧的生態環境指數連續多年位居全省乃至全國前列,I、II類水體佔比和空氣優良率達98%以上,森林覆蓋率達81%,成爲名副其實的生態之鄉、綠色氧吧、養生福地。

▲古巷幽幽、砌石爲屋的深垟石寨發展多肉植物種植,家家戶戶的牆頭長滿了多肉植物。

山清水秀人若窮,多少功夫皆枉然。青山綠水如何變成金山銀山,是景寧着力破解的難題。經過不斷摸索,景寧人創造了屬於自己的 “美麗經濟”。

今年2月,春節剛過,畲鄉鐵軍“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百日攻堅戰就拉開了帷幕,一場名爲“景寧600”的計劃如火如荼地推行。“600”,指海拔600米,這是一條獨具畲鄉特色的人文地理分界線。景寧254個村莊有151個在海拔600米以上, “山哈”(畲族同胞自稱)世代聚居於此。“景寧600”既是激活高山村發展內生動力的抓手,又是打造高品質無污染農產品的品牌。

5月,位於海拔740米以上的沙灣鎮葉橋村佔地300多畝的“畲森山”綠色高山蔬菜種植基地裏,村民們正忙着給青辣椒、 黃瓜等高山蔬菜包裝。隨後,這些打上“景寧600”標識的蔬菜,被源源不斷地運往省內外各銷售網點。

冷水雪茭、深山野蜜、月子大米、靜水土鱉……當越來越多帶着“景寧600”標識的綠色農產品通過冷鏈、快遞物流等方式,被擺上杭州、上海等大城市的餐桌時,農業這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千年產業,也正在成爲景寧高山村最有希望的時尚產業。

景寧大力挖掘畲族文化,畲族刺繡等非遺文化得到傳承弘揚。

一手“生態牌”,一手“民族牌”。作爲華東地區唯一的民族自治縣,景寧充分利用民族優惠政策,在麗水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了麗景民族工業園,成爲全國少數民族易地扶貧的一個樣板。“飛地”工業,既保護了景寧本地的生態環境,又發展了跟景寧資源相承接的竹木加工、畲醫畲藥等產業,從而扭轉了景寧區位條件不利的劣勢。

“畲鄉的特色要把它充分展現出來,在文化方面,還要深入挖掘,還會有更好更豐富的東西。”習近平2002年視察景寧的這一番話語,撥雲見日,堅定了景寧人的文化底氣,也開啓了景寧打造“全國畲族文化總部基地”“畲族風情大觀園”的傳承創新之路。

走進鄉村,那一座座古樸優雅的畲族廊橋、一幢幢鑲嵌有畲族綵帶和鳳凰圖案的山居民舍,鄉愁濃郁;走在城鎮,那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千年山哈宮、畲族博物館、“三月三”廣場等,特色鮮明。每年的“中國畲鄉三月三”,亮“畲”音、展“畲”藝、品“畲”味、演“畲”劇,熱鬧非凡,一席流動的畲族文化盛宴吸引着八方來客,“中國畲鄉三月三”也由此榮膺“中國最具特色民族節慶”。

生態與民族兩大特色的“聯袂登臺”,產生了奇妙的疊加效應,催生了鄉村深度遊的發展。古巷幽幽、砌石爲屋、石上長滿多肉植物的深垟石寨,挖掘了畲家木工、編織、打鐵等傳統手藝的“工坊式”東弄村田園綜合體,按照古法耕作進行鄉土文明覆興實驗的李寶畲寨……村村有故事,寨寨有風情。

如詩如畫的美麗新農村。

背倚青山、面朝清流,稍加改造的畲家民舍變身成爲個性時尚的農家樂和精品民宿,再加上一席席有藥膳功能的“畲家十大碗”,悅目、適口、養心,令人流連忘返。

據統計,2017年景寧的旅遊人數達9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54億元。值得一提的是,民宿產業如雨後春筍般迅猛發展,2017年實現直接經營收入1.43億元,成爲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之一。

美麗環境催生美麗經濟,美麗經濟帶來美好生活,景寧在“三美”融合之路上行穩致遠。“我們希望景寧美在山水間,美在產業裏,美在人文裏。”景寧縣縣長鍾海燕說。

風物長宜放眼量。當年習近平同志鼓勵景寧的幹部羣衆舍眼前小利着眼長遠,立足山區特點抓住後發優勢。景寧人做到了,緊握生態和民族兩張金名片,咬定青山不放鬆,開動腦筋下功夫,這就是景寧實現全面小康的最基本經驗,也是“景寧樣本”對於全國民族自治縣(旗)建成小康的最大啓迪。

來源:中國民族報文、圖/肖靜芳

監製/孫雅莉統籌/李元製作/李鵬臻

長 按 二 維 碼

中國民族報微信期待您的關注

中國民族報社新媒體部

出  品

歡迎訂閱中國民族報

國內統一刊號:CN11-0192

郵發代號:1-236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