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主題詞磊落

修身詩課-51-莫厭棲棲 來自程門問學 00:00 05:03

朗讀 | 深藍淺藍

憶昔初逢,意氣相傾,一何壯哉。擬獻三千牘,叫開漢闕,躡一雙屩,走上燕臺。我勸君酬,君歌我舞,天地疏狂兩秀才。驚回首,漫十年風月,四海塵埃。 摩挲舊劍生苔,嘆同掩、衡門舊草萊。視黃金百鎰,已隨手去;素絲幾縷,欲上頭來。莫厭棲棲,但存耿耿,得失區區何足哀。心惟願,對尊中酒滿,樹上花開

——明·高啓《沁園春》

明·高啓《題仕女圖詩》

作爲傳統的讀書人,最基本的理想莫過於治國平天下,可是社會現實往往使他們的理想破滅,因此,感慨一生功業無成就成爲傳統文學作品中最常見的主題之一。高啓生於元末,當時的動盪社會正是一個英雄出世的時候,驅逐異族的統治對漢人來說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所以,當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高啓曾作詩讚道:“……英雄乘時務割據,幾度戰血流寒潮。我今幸逢聖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從今四海永爲家,不用長江限南北。”但事實上改朝換代並不意味着太平盛世的到來,高啓漸漸也對明朝感到失望,這種感情在高啓譏刺時事的詩中可以看出來,而高啓也終於因爲詩文而得禍,被腰斬於市,死時年僅三十九歲。

高啓的這首詞通過今昔的對比,表達了作者的失望和無奈。詞的上半闋寫往昔意氣風發、試圖建功立業的美好願望,他希望自己能爲國家獻計獻策,也希望能遇到一個像燕昭王那樣禮賢下士的君主,但這種願望並沒有實現。年齒將衰(指遲暮的心態而言),舊劍生苔,皆說明自己功業無成。自己雖然棲棲奔走,以求明君的賞識,以貢獻拳拳之心,但始終沒有得到重用。個人的得失是不足悲哀的,理想的破滅纔是最可悲哀的,他變成了一個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儒者了。而飲酒賞花,只是表明自己歸隱後的無奈心態而已。

“莫厭梄棲,但存耿耿,得失區區何足哀”所崇揚的是傳統的儒家操守。孔子四方奔走,始終未遇到任用他的國君。《論語·憲問》裏微生畝評價孔子說:“丘何爲是棲棲者?”又有人評價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爲之者”。正因心存“耿耿”也即光明磊落的懷抱,所以其“棲棲”奔走決非爲名爲利,而是爲了崇高偉大的目標。苟能如此,則具體的得失又何足道哉!高啓的這則人生格言充滿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永遠值得我們珍視。

>本系列文字均摘自《詩歌與道德名言》一書,聯合撰稿人:莫礪鋒、李南暉、徐國榮、郝潤華、張智華、殷祝勝、黨銀平、胡傳志、路成文、吳正嵐、孫立堯。

上期回顧

第50課  主題詞:

清氣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打卡精選

“程門問學”新開“修身詩課”欄目

與你一起品讀古詩詞中的格言警句

歡迎留言打卡,參與互動

不定期送出學術大家簽名本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