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球一小时”不是一种环保的方式,更像是一个宣传环保的仪式,它旨在让更多的人树立环保观念。其实计算“地球一小时”到底能省下多少电,是对这个活动最浅层的解读,“地球一小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使公众认识到能源的重要性和能源短缺的后果,为了普及节约能源的观念。

图南/文

>>>1<<<

“地球一小时”不只是一小时

2007年3月31日,悉尼有超过220万户的家庭和企业关闭灯源和电器一小时,霎时间悉尼进入“黑暗时刻”,但许多市民都沉浸在能看见更多星星的夜里。

自此,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提出的全球性节能活动“地球一小时”拉开序幕,此后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晚间8点半,全球各地都响应熄灯一小时。

从悉尼歌剧院到东京塔、从台北101到北京鸟巢水立方,从上海东方明珠到武汉黄鹤楼、从迪拜塔到英格兰国家足球博物馆、从纽约帝国大厦到多伦多加拿大国家电视塔,都甘愿褪去光华隐匿在夜色里。

如果从太空看向地球,这一定是一番特别的景象,随着地球的转动,全球自东向西陆陆续续从火树银花转为黑暗,这一天的地球像一个转经筒,陆续的黑暗似乎是那位虔诚的信徒转动地球时手掌所触之地,那里的人们也随着信徒一起,心系环保。

“地球一小时”发展十二年来,遭到过许多人的反对,他们列出许多证据说明这一小时无法节约什么电能无法减少什么碳排量,指责这是隔靴搔痒的活动。

其实计算“地球一小时”到底能省下多少电,是对这个活动最浅层的解读,“地球一小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使公众认识到能源的重要性和能源短缺的后果,为了普及节约能源的观念。

世界自然基金会很早就意识到“关灯”引发的争议,所以自然基金会中国办公室自2016年起就不在官方渠道号召关灯,而是倡导大家践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地球一小时”不是一种环保的方式,更像是一个宣传环保的仪式,它旨在让更多的人树立环保观念。

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其他许多公益组织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为树立环保观念努力。

他们大力呼吁节约资源、呼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呼吁关注雾霾、呼吁保护大熊猫、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等。也尝试了许多宣传主题和活动,鼓励过个人、企业和政府在日常活动中至少做出一个环保改变。

他们也用数字赤裸裸地告诉我们:

然而,观念的改变似乎总是漫长的。

>>>2<<<

保护地球更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

在一些漫长的观念改变过程中,你才能发现,“地球一小时”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有多么重要。

在我们现有的观念里,好像不太注重碳排放量的多少,购车时,我们更喜欢“大气豪迈”,欧美车到国内都要将轴距拉长,做成带L的国内特供版。汽车工业发达且汽车普及率很高的欧洲其实没有造成巨大的碳排放量,因为大家偏爱小排量车,所以我们总是看见许多高大的欧洲人从一辆小车里挤出来,我一点也不觉得小气,还觉得十分可爱。

我们好像也不太注重资源回收,我们总觉得旧了的东西就该扔掉,买二手物品会觉得丢人,我们的资源回收好像还停留在“收破烂”阶段,我们有一些利益驱动的二手买卖网站,但我们没有环保驱动的二手商店,“不穿的衣服就应该捐出去”还不是大部分民众下意识的想法,对二手物品的看法也不是 “物美价廉、利于环保”。

我国是一个不注重垃圾分类的国家,我们不太注意街角垃圾桶的可回收垃圾标志和不可回收垃圾标志的区别,我们也不太会区分自己手中的垃圾到底是否可回收,我们觉得这个垃圾分类形同虚设,因为垃圾车都是一股脑将所有垃圾倒在一起的。所以垃圾分类在中国推广十余年,几乎毫无成效。

在垃圾分类的问题上,我们总是讨论我们该运用前端民众分类垃圾的日本模式,还是后端垃圾分类处理的美国模式。我会更支持日本模式。

因为目前对于我们来说,比垃圾分类的更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垃圾分类改变公众观念、培养公众习惯。通过教育垃圾分类,可以让公众明白垃圾分类会降低总体运行成本,而最终从中受益的是我们自己,可能是空气更清新、可能是交通更顺畅,更可能,是可以生存下去。

我其实一直觉得“保护地球”这四个字不太准确,地球经历了45亿年的风霜,受过撞击,经历了多个冰期和间冰期,地球没有毁灭,而真正毁灭的是曾生存在地球上的一代又一代生物,地球不需要保护,而真正需要保护的,似乎是我们自己。

全球变暖、能源耗尽、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等问题,或许有一天会将人类变为深埋在地球岩石层里的化石,而我们的墓志铭则是:自食其果。环保从来都不是一件遥远的事,也不是一件喊口号的事,更不是一件别人的事,而应该是切切实实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践行的小事,小到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小到可以笑着拒绝饮料店老板递来的吸管,小到关掉一个不用的电器,小到将闲置物品捐出去等等,这些都是环保里最重要的小事。

3月30日晚8点半,“地球一小时”再次启动,但它告诉我们的是,地球不是只有这一个小时,也不是只有这一个小时里跨过的15个经度,地球是一天又一天的360度的24个小时。

主编 梁云风 | 运营总监 叶宗论 | 编辑 李雅芃

【中国社创号】是中国首个

专注社会价值创造、创新、创业的新媒体平台

投稿、转载、合作请联系微信号 casvi050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