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要對新中國的英雄部隊及經典戰例進行評選的話,那麼,排在第一的必當是導彈2營對付美國U-2了。

在講述導彈2營之前,先要說一件無需大驚小怪的事情,其實我軍歷來就對“第一”不感興趣。

早在井岡山時期,創立的首支紅軍部隊番號爲“第四軍”;後來的海軍則直接用防區命名,其中的潛艇部隊稱爲“獨立大隊”;空軍的首支作戰部隊是“第四混成旅”;炮兵部隊雖然被稱爲“一炮”,不過那是相對“二炮”而言,也就是如今的火箭軍。

第二炮兵於1966年7月1日正式命名,不過,這支當時比潛艇部隊還神祕的部隊,其前身是成立於1958年10月6日的543部隊,含先後組建的1營、2營、3營。

也就是說,今年是中國導彈部隊誕生六十週年!

在講述導彈2營之前,還要先說一件看似很泄氣的事情,史料顯示在開國大典閱兵式上,飛過天安門上空的戰機帶着實彈,這在世界軍事史上堪稱鮮見,實際上是要防備臺灣飛機前來襲擾轟炸。

此後,臺海上空數度發生空戰,並首現世界空空導彈實戰紀錄。不過,在中國大陸高炮部隊的嚴防死守下,臺灣戰機不敢逾越紅線,但美製高空偵察機卻猶如旅遊般屢屢飛越大陸腹地。

如此一來,中國導彈部隊必然且必須地應運而生了。

在講述導彈2營之前,仍要先說一件不應被遺忘的歷史,衆所周知我軍是從“小米加步槍”走過來的,而在軍事現代化建設中離不開前蘇聯的幫助,我軍的首支導彈及潛艇部隊,便是由前蘇聯調來的建制部隊一對一訓練出來的。

同時,543部隊裝備的也是蘇制S-75防空導彈(北約代號爲薩姆-2;目前已發展到S-400,即薩姆-21),並由導彈2營首創世界地空導彈實戰紀錄,即1959年10月7日在北京通州擊落一架美製RB-57D高空偵察機。

僅兩年後,當時世界最先進、如今仍在服役的“黑寡婦”U-2來了。

可恰逢中蘇關係出現鉅變,蘇聯隨之撤走在華專家,也就是說,543部隊只能全靠自己對付U-2了。

於此,需要用駕校作個形象比喻,即便同樣的教練、同樣的汽車,有的學員往往屢考不過,有的學員則在一兩年內就能超越教練的駕駛技術,這便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特別是我國地域遼闊,導彈裝具的數量卻較少,543部隊便摸索出一套機動伏擊及近快戰法,並再次由導彈2營於1962年9月9日首開先河,且以一年擊落一架U-2的穩定發揮連下三城。

在擊落首架U-2後,有外國記者很好奇中國用的是什麼武器,時任外交部長陳毅元帥風趣地回答:“用竹竿捅下來的。”

要知道,迄今有7架U-2先後被擊落,其中5架栽在我軍手中,而導彈2營便“捅”下來3架。

還要知道,U-2也在不斷改進升級,乃至開啓世界現代電子戰的實戰先河,結果屢屢被我軍破解,包括拆解在擊落U-2後繳獲的相關裝置。

隨着較量向高科技化推進,我軍除了予以技術應對,還摸索出一套反電子戰的戰法,至今仍被部分第三世界國家所採用。

於此,必須要提及兩件事——

導彈1營擊落第四架U-2時,用的是仿製於薩姆-2的紅旗-1;

導彈14營擊落第五架U-2時,已經用上我國研發的紅旗-2,雖然仍有薩姆-2的影子,但至少在抗電子干擾方面,可以堪稱自主研發了。

正是自此,U-2被迫終止了在中國大陸上空的行動,而且再未發生外國戰機入侵事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