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青年猝死屢見不鮮 逾五成心梗發生前有預警

近年來,中青年猝死的案例屢見不鮮。上週又有一位35歲的高校老師在聽課時猝死令人唏噓,感慨生命的脆弱。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這意味着每天可能有高達1500人面臨着猝死的威脅!

在大家的潛意識裏,猝死這樣的事多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然而,近年來的一系列案例中也有不少中青年,他們年富力強,平時看起來似乎挺健康的,爲何也會猝死?猝死會有哪些徵兆?該如何預防?一旦發生如何應對?一起來跟急診專家學一學吧!

案例1

心痛!35歲高校老師突發心梗

35歲的趙豔雲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引進的青年教師。在師生們的眼中,他有着很好的身體素質,參加教職工馬拉松比賽獲得過前五名,平時總是“笑盈盈、充滿活力的樣子”。

誰也沒想到,就在10月11日上午8時左右,在華中科技大學聽課時他突發心梗猝死。

校方介紹他平時是位運動達人,性格熱情開朗;治學上,他勤奮刻苦,經常熬夜搞科研。爲了提高教學科研水平,主動去華中科大旁聽拓撲學課程。他育有一兒一女,女兒3歲,幼子尚在哺乳期。才35歲,這麼年輕鮮活的生命,怎麼說沒就沒了?

案例2

好險!候機男子突然倒地

就在趙豔雲猝死的第二天,10月12日上午11時左右,廣州白雲機場候機大廳,一位中年男子也發生類似的意外。當他後仰倒地、不省人事時,正在候機的廣藥大附一院急診科主任曾育輝剛好路過。

“當時他面色發紫、沒有呼吸、沒有心跳、昏迷不醒、瞳孔放大。”曾育輝評估他出現猝死症狀,急性心肌梗死可能性較大,迅速解開他的衣釦,保持其呼吸道通暢,並馬上做心肺復甦、除顫。

經過20分鐘的心肺復甦和2次電擊除顫,男子終於恢復自主呼吸和心跳睜開了眼睛,總算有驚無險!120急救車也抵達機場候機樓,將他安全轉運到醫院治療,後面通過檢查也證實他突發急性心肌梗死。

解讀

所有的心梗都是潛伏已久

“平素身體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對猝死的定義。突發、迅速、無法預測……猝死的這些特點似乎都在強調“死神”的靠近猝不及防,但其實,所有的猝死都是“蓄謀已久”。

曾育輝說,猝死是有原因的,可分爲內外兩方面誘因。這些誘因是長期形成的,所以,說它“蓄謀已久”並非沒有根據。

在對大量臨牀病例的分析中,醫生們發現,平時看似健康的中青年人的猝死,跟外因——不良生活方式關係密切!

不良生活方式如:

鍛鍊和睡眠不足:有研究對全國職場人士的調查顯示,很多職場人每週鍛鍊時間甚至少到不足1小時,每天睡眠時間不足5小時。鍛鍊和睡眠不足、體質下降、過度勞累、精神過度緊張這些因素會引起血壓升高,血管損傷,加重心臟的負擔。

菸酒過度: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抽菸喝酒也是誘發猝死的一個原因,特別是喝酒過度會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引起心血管問題;而吸菸已經證實對心血管有明顯的損傷。

長期熬夜:無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長期熬夜,擠佔睡眠時間對身體和精神都是雙重損傷,超負荷運轉的身體很容易引發心肌梗塞、心臟病發生。

“這些外因疊加作用到一定的程度,容易引發猝死。”曾育輝說,不少發生意外的中青年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並不瞭解,其實還有未發現的內因——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先天性心臟病等,但因沒做規律體檢未能及早發現,其實這些異常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容易導致心絞痛、心肌梗死等。

“如果有潛在未發現的內因,在外因的作用下,更容易引發猝死。”曾育輝補充說。

有“三高”、心腦血管病或肥胖等基礎病的老年人,“內因”十分明確,只要重視治療、控制好病情,風險反而可能下降。而中青年總覺得自己年富力強,容易忽視潛在的健康問題,加上工作、生活節奏快,種種危險因素與不良習慣悄悄形成疊加效應,更加讓人“猝不及防”。

提醒

過半心梗兩週前有先兆

猝死完全猝不及防沒有前兆嗎?事實並非如此!

陳曉輝教授提醒,雖然一部分猝死可能先兆不典型,但也有半數以上在發生前兩週出現了明確的表現,患者會自覺身體和心理負荷過重,通常會表現爲胸悶、胸痛,一過性意識喪失、暈厥;情緒焦慮、失眠;外界誘因導致的不能入睡;生活方式誘因導致的巨大心理壓力等。

如果出現這些不適,就應積極進行醫療干預。出現長時間的胸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難,突然心悸,持續心動過速或頭暈目眩等症狀時,應馬上就醫;搶救及時的話預後還好,但若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心電不穩,可迅速進展到心跳驟停。

“大多數猝死在發生前是有跡可循的,只不過這些症狀大多隱匿且看似與心臟無關。”曾育輝說,很多人只在出現心絞痛時才引起重視,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他提醒,很多心臟病發病的症狀是一種“窒息感”,甚至是“瀕死感”,這種症狀一般持續時間不長,短的只有十幾分鍾。正因爲這些症狀很短暫,易被人們所忽視,以爲“只是一時不舒服”,結果一旦發病就猝不及防,搶救不及時、不得當,生命稍縱即逝。

缺血性心臟病的三大危險因素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例如吸菸、肥胖、飲食不規律、運動不足、壓力大都會導致這些疾病。這裏有幾個預防的方法。

公司等定期健康體檢一定要參加每年測量幾次血壓,尤其是三十歲以上的人少喫鹽,少喫油膩的食物減少壓力戒菸多鍛鍊身體保持良好的睡眠有任何不適去醫院檢查

預防猝死,我們該如何做?

第一,重視誘因

猝死最常見的原因是人們經常抽菸喝酒,在患有一些疾病的時候自己用藥過量或者是服用藥物不當,而猝死也和人們暴飲暴食以及過大的精神壓力有直接的關係。

第二,保持愉快的心情

長時間情緒過度緊張或者長時間焦慮,遇到事情不能用平常心去面對,那麼也容易引發心律失常。這就要求大家在平常必須保持樂觀的心態,如果確定已經有焦慮症或者抑鬱症,那麼也應該及時進行治療。

第三,自我監測

定期做心率測試,我們可以平躺在牀上,然後測試自己60秒的心跳指數,然後立馬站起來,15秒之內測試自己心跳指數,如果兩者的差值在10-15之間即爲正常,反之則是不正常的。

第四,定期檢查身體

40歲以上的人機體功能其實已經開始衰退了,這時很多人心臟都會有一些潛在的問題,所以大家一年必須要進行一次心臟檢查,主要的檢查項目有心電圖,肝功能等。

第五,規範合理用藥

身體在出現問題之後,大家千萬不能病急亂投醫,更不能自作主張,在治療疾病的時候用藥規範化是必須要遵守的,大家一定要聽從醫生的安排服用藥物。

第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規律的作息習慣,對預防猝死也非常關鍵,因爲這能夠幫助患者心臟自我疏導,也能夠調節心臟功能,如果心臟功能本來就發生了問題或者是自己最近比較累,那麼也不要參加劇烈運動,只需要做一些有氧運動即可。

以上這六件事其實就可以幫助人們預防猝死,其實這些事情非常平常,所以很多人也往往會忽略,但人們之所以猝死,大多是因爲一些不起眼的因素導致的,所以在平常大家必須要養成定期體檢的習慣,一定要做好身體護理工作,保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習慣。

急救

把握“白金十分鐘”

在日常生活中,要預防猝死,最好的辦法就是預防高血壓和高血脂,戒菸限酒,合理飲食和加強鍛鍊;另外,要懂得識別壓力,釋放壓力,防止過度勞累。

有血脂不正常、高血壓以及冠心病、糖尿病家族遺傳史等人羣要定期做相關篩查,有發病史的人羣則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規範治療、控制好病情。

現代醫學證明,猝死患者搶救的最佳時間是2分鐘,2分鐘內心肺復甦的生存率可達90%,4分鐘內心肺復甦的生存率約50%,在10分鐘後搶救成功率幾乎爲0。

但95%的猝死發生在醫院以外的場所,發生時,要保證專業醫護人員在10分鐘內趕到發病現場是困難的。在急救白金十分鐘內,每延遲1分鐘胸外按壓或除顫,搶救成功率將下降10%左右。

如果有人在戶外發生心跳呼吸停止,我們該怎麼做呢?

5點指引

1.確保現場環境安全

首先要查看病人發生意外的現場是否安全,如是否有高空墜物或者其他可能威脅病人和救護者自身安全的危險因素存在。救護者要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將病人轉移到安全的位置進行施救。

2.識別和啓動應急反應系統

對於突發倒地、不省人事者,目擊者首先應拍擊患者雙肩並大聲呼叫病人,同時觀察患者是否有呼吸或存在不正常的呼吸,如果病人沒有反應並且無胸廓起伏等呼吸徵象或存在瀕死樣喘息,即可判斷患者爲心臟驟停,應撥打急救電話“120”並協助搶救。

3.胸外心臟按壓

呼救之後,施救者馬上開始30次的胸外心臟按壓,然後做2次人工呼吸。在進行胸外按壓時應當注意,以100~120次/每分鐘的速度實施胸外按壓,按壓深度至少達到5釐米、小於6釐米,且每次按壓後讓胸部完全回彈,儘可能減少按壓中的停頓。

4.人工呼吸

30次按壓後給予2次口對口人工呼吸,每次吹氣超過1秒,吹氣時可看到胸部隆起。

5.快速除顫

公共場所如果有體外自動除顫器(AED),目擊者應儘快使用除顫器施救;若不能立即拿到AED,應馬上做心肺復甦,在設備可供使用後儘快進行除顫。

陳曉輝提醒,施救者應不斷重複上述過程,直到患者有反應或有專業醫護人員接手。

來源:廣州日報

推薦閱讀

又退羣!特朗普:美國將退出《中導條約》

改革開放40週年丨楊冪爲祖國打call

習近平向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年會致賀信,強調文明因交流互鑑而豐富多彩

納尼?“人造月亮” 取代路燈?2年後也許就實現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