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吾甫爾·努爾丁·託侖布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坎兒井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祕書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說起新疆吐魯番,大家都會想到那裏香甜的葡萄。可是,吐魯番的氣候比較惡劣,降水量特別少,而且蒸發得也很快,好在土地比較肥沃適合果樹生長。不過,灌溉葡萄園所需的水從哪裏來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坎兒井

“地下長城”坎兒井

吐魯番盆地的古代勞動人民爲了適應乾旱少雨的地理環境,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巧妙地利用地形創造了坎兒井。坎兒井將淺層地下水自然地引出地面,進行農業灌溉、解決人和牲畜的飲用水、澆灌和不斷擴大綠洲,改善人類生存環境。

“坎兒井”是維吾爾語“Kariz”一詞的音譯。我國的坎兒井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新疆境內集中分佈在吐魯番盆地。據統計,全新疆已查到的坎兒井數量爲1784條,其中仍然發揮着功用的有614條。坎兒井暗渠長度之合爲5272千米,人們把坎兒井的主體—埋藏於地下的坎兒井暗渠稱爲“地下長城”。

坎兒井分佈圖

坎兒井不僅與長城和大運河比美,還與四川的都江堰和廣西的靈渠一道被譽爲我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2006年坎兒井與大運河、靈渠一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列爲中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3年我國政府將坎兒井列進第一批重要文化遺產名錄。

開挖坎兒井的神奇工具

坎兒井的基本工程結構由豎井、暗渠、出水口、明渠和蓄水池(澇壩)等部分和諧的組合在一起。它是巧妙地利用地形坡度,不耗費任何動力和資源,將地下水引出地面的古老地下水利工程。吐魯番人民在開挖坎兒井的過程中也不斷改進工具:

轆轤

轆轤是開鑿或維修坎兒井的關鍵設備。無論提土方或坎兒井匠人上下都依靠轉動轆轤卷繩子的方法。轆轤安裝在固定架子上,對準豎井口的中心安放後使用。轆轤多用桑木製作,用手臂或蓄力轉動。轆轤支架爲運作轆轤而製作的專用木製支架。多用桑木製作,呈長方形,高度約150cm左右,大小能夠滿足坎兒井匠人上下和操作提土筐且穩當即可。傳統轆轤木製支架在勞動實踐中走過了支撐式提土架、三角支架、長方形支架、絞盤式提土架等樣式和不斷改進之路。

轆轤

卻庫魯克

專用於坎兒井暗渠底部帶水作業。坎兒井暗渠清淤時需用卻庫魯克。一般情況下坎兒井暗渠內的水深都在30~50cm左右,所以卻庫魯克的長度一般都在60cm左右,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透過水的阻力,拋松暗渠底部變硬的淤泥了。

坎土曼

專用於挖鑿和清淤坎兒井暗渠使用。基本形狀與一般的農用坎土曼一樣,區別就是爲適應暗渠作業面的限制製作成短把,面小,輕便而已。

暗渠

鐵鍬

專用於挖鑿和維修坎兒井暗渠。在坎土曼下不去的部位用坎兒井鐵鍬也是非常方便的。形狀爲短把,面小而且較直。

拋錘

專用於坎兒井豎井和暗渠的開鑿和延伸。主要是挖鑿較堅硬的黏土層或砂石層時使用。拋錘是由短木把、尖子、拋錘座組成的。木把用桑木製作,拋錘座和尖子都是用鐵打造。尖子是活的,用鈍了就可以隨時更換使用。

定向燈

最初挖掘坎兒井暗渠時的主要定向工具。除了定向的主要功能外還有照明,測試暗渠空氣,甚至危險警告等作用。有了陶瓷燈座(形狀各異,有時也用銅質燈座),有棉花捻子和植物油就可點燃使用。挖鑿暗渠時,由於太深無法辨別暗渠的方向,就用三點一線的原理,在暗渠壁放置三盞定向燈測試和把握方向。

定向燈

阿恰

專用的輔助工具。在暗渠內進行延伸、清淤時需帶水勞作,爲了避免筐中土方流失,坎兒井匠人就想出了最簡單的法子:找一段桑樹或榆樹的三叉狀樹枝杈子,經過簡單的拾掇後枝幹朝下,杈口朝上放在水裏,把筐子放在上邊裝土就解決問題了。

除了上述這些工具以外,開鑿坎兒井過程中,麻繩、筐子、鉤子等工具也發揮重要的作用。開鑿和維修坎兒井的傳統工具隨着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地得到改進。

如今麻繩大部分已經由鋼絲繩替代;筐子由膠皮筒,編織袋甚至鐵桶取代;鉤子由鐵鉤或各種鎖釦工具替代;轆轤用軸承滑輪等現代工具取代;木製支架由用鋼管焊接而成的鋼支架替代;拋錘和卻庫魯克等也開始用空壓機作動力的鑽機替代;人力、蓄力已經由改進的小四輪拖拉機等替代;當然也有一部分傳統工具仍在使用。

長按掃描上方二維碼,

加入“知力中小學生科學羣”

青少年科普內容與活動、粉絲福利!

在這裏搶先獲得!

少年科學粉每日一題

上線啦!

知力君根據科普文章的主題和中小學生的學業拓展,形成每日一題,幫助青少年課內課外有效結合!

結合本期的這篇科普文章,

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初中地理】知識點。

點擊“閱讀原文”趕緊參與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