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一文釐清價值投資邏輯——手把手教你做估值(一)介紹了企業的三種價值,以及DCF模型,有了有了DCF模型,如果知道了企業每年的自由現金流,再計算出折現率,是不是就可以估算出企業的內在價值?

當然可以!

如果能準確預測企業未來生命週期的全部現金流,把它們轉化爲現值,就是企業的內在價值。

但這現實嗎?如果我們不是來自未來,怎麼可能知道企業未來準確的現金流?

現實世界是如此的複雜,看來只有作出一定程度的簡化,纔可以對它們進行計算。

理論模型都是對現實世界的抽象,無論是經濟學模型,還是數學模型,都是在一定假設之下成立。

所以,我們也需要引入一些假設。

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先補充一些關於企業生存發展的知識。

一家企業的生存發展,離不開它所在的國家經濟的發展,所在行業的發展,而它也有自己的生命週期,這就是企業生命週期模型

理論上,我們把企業的生命週期分爲4個階段: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投入期的企業,處於初創階段,這個階段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資本,無論是股權還是債券融資,都需要用資本投入換取市場。全世界每年大量的公司成立,同時,又有大量的公司無法經過投入期就關門大吉。

如果一家企業可以在投入期之後生存下來,代表它所做的生意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或依靠稀缺資源,或滿足了特定的需求,企業逐漸進入了成長期。在成長期,企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這種發展可能來自於行業成長的紅利,也可能來自企業內部獨特的競爭優勢。處於成長期的企業,其規模迅速擴大,每年營業收入和盈利都會高速增長,這是企業發展的快車道

隨着行業的供需逐漸平衡,企業發展就會遇到天花板,進入成熟期,這個階段的企業,增長的速度已經逐漸放緩,但可能仍然有很強的競爭優勢,享受很高的資本回報。

最後,任何企業都逃不過時間的宿命,都會進入衰退期,無論是企業的增長,還是資本的投入回報,都會均值迴歸,而理論上的迴歸終點就是GDP的增速和社會無風險收益率。

既然知道企業一生會經歷4個階段,我們就要看看,這4個階段有哪些特點,投入期和成長期,企業的經營風險較大,但同時,企業可以會獲得較高的發展速度,而在成熟期和衰退期,企業都進入了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

DCF模型就是利用企業生命週期的這種特點,將估值分爲兩部分,一部分預測未來快速增長階段(如10年)的現金流,而另一部分用來計算假設公司能永續經營的價值。

我們也可以看到,什麼樣的企業,用DCF模型可以評估出最大的價值。

具有最大價值的是成長期和成熟期較長的企業。成長期是企業快速發展的價值創造階段,而成熟期是企業相對穩定的永續經營階段。這兩個階段,企業會獲得最大的現金流。

DCF模型的第一個假設條件,就是將企業估值分爲兩個階段:價值創造階段和永續經營階段。

然而這並不能確定現金流,我們還需要分別假設在這兩個階段,企業的增長率(g),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以及資本成本(WACC)是多少。

增長率好理解,因爲需要確定企業每年的收益是多少。爲什麼需要知道投入資本回報率和資本成本呢?

我們知道企業內在價值來自自由現金流的現值,而自由現金流由是企業收益減去資本性支出,這部分錢纔是股東和債權人真正可支配的現金,它們纔是自由現金流的來源。

而這裏有個潛在的關係,就是

再投資率(IR)=增長率(g)/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

什麼概念呢?

假設你開了一家烘焙店,投入100萬,第一年賺回10萬(注意這10萬是利潤),第二年不再追加投入,後續每年可能收入都是10萬。但如果你希望未來可以增長,比如第三年希望賺回11萬,多增長的1萬,就需要再投入,你可能把第二年10萬利潤全部再投入(可能是買設備,擴店面,或僱傭高級工人),第三年增長的1萬是第二年追加投入的10萬所帶來的,所以:

投資資本回報率=10萬/100萬(第一年)=1萬/10萬(第三年)=10%;這是企業的盈利能力;

而第三年增長的這10%,是來自你第二年投入(全部利潤——10萬)的10%的盈利能力,那支撐10%增長所需要的資本就是:

再投資資本=期望增長/投入資本回報率=1萬/10%=10萬,再投資率爲100%。

可能比較繞,慢慢理解。

再來看資本成本,我們前面說到了,求資金的現值需要折現率,這個資本成本就是折現率。通常使用的是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顧名思義,加權平均就是把股東和債權人的資本成本做一個平均,加權的依據就是企業的資本結構,這個概念知道即可,暫時不必深究。

有了這些信息,我們還需要考慮,如何計算永續價值,在永續階段,我們假設了一個永續增長率,投入回報率和資本成本,在這裏,經濟學家和數學家已經幫我們解決了問題,永續價值計算,本質上是一個永續增長年金的問題,它是一個收斂的等比數列,對它求極限就可以得到結果。對永續增長年金感興趣可以自行網上所搜,在這裏我們給出公式。

其中,C就是當期的自由現金流,i爲資本成本,g爲永續增長率

而C又可以表達爲利潤和再投資率的表達式。c=nopat*(1-IR)

故我們得到一個重要的公式——關鍵價值驅動因素公式:

後面會針對該公式進行詳細解讀。

補充了以上知識點,下面我們來舉例說明。

假設某企業,起始年份獲得的息前稅後利潤(NOPAT,爲了計算股權和債權人共同的現金流)10億元,未來快速增長期,10年複合營收&利潤增長率20%,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25%,資本成本(WACC)8%,10年後,永續增長率3%;

如何計算該企業的價值呢:

第一步,計算10年增長期的價值:

第二步,計算永續價值;

第三部,折現計算現值並加總:

現在我們得到,價值創造階段合計133億,永續價值441億,合計575億。

從DCF模型估值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1,在企業價值中,永續期價值比創造期價值佔比高;

2,價值創造期更高效,在更短的時間內,創造了更大的價值;

3,企業要想高價值,必須:

- 在價值創造期,具有較高增長率和投資回報率,使企業自由現金流基數增大;

- 在永續增長期,具有較高競爭優勢,存在越久價值越高,享受複利效應越大;

現在我們知道了如何使用DCF來評估一家企業的內在價值,但仔細思考一下,其實我們計算的,並非是完整的企業價值,而是企業的經營活動帶來的價值,企業還有投資活動,所以,還需要加入非經營性的資產價值(有價證券,以及不併表的子公司資產價值)。

即:企業內在價值 = 經營價值 + 非營業性資產價值

企業內在價值計算完成後,我們是否可以利用這個價值作爲股票市場上的買賣依據?顯然不能,爲什麼呢?因爲股票的價格,指的是股東權益的價格,企業價值是股東權益和非權益財務索取權的和。

股東價值 = 企業內在價值 - 非權益財務索取權

簡單說,就是要從企業價值中,再剔除非權益財務索取權(比如債務等)。當然你又可以說,是否可以直接計算股東價值呢?答案是可以,就是將DCF模型應用到權益現金流中,將權益現金流折現加總,就是權益價值,但這個太難了,你能分清楚從企業流入的1塊錢,應該算是給股東,還是給債權人嗎?

最後,再用股東價值除以總股本,就得到了股票的價格。

到此爲止,我們就介紹瞭如何用DCF模型去估算一家企業的企業價值和股權價值。

我們回想一下整個計算過程。

首先,將企業的生命週期分爲兩個階段,分別假設了兩個階段的增長率,投入資本回報率和資本成本等一系列參數。

然後,分別計算10年的現金流和永續現金流並分別得到現值。

最後,將兩部分價值加總。

你可能會對DCF模型的準確性產生疑問,畢竟我們有那麼多假設,如果調整其中的某幾個參數,得到的價值將相差甚遠。

是的!這是因爲:

DCF模型就像一臺天文望遠鏡,這些假設的參數如果偏差一點點,那麼我們看到的可能就是另一個星系了。

的確,DCF模型是典型的科學方法,把現實世界抽象爲數學模型,基於一些假設,得出一個近似準確的結果。熟悉企業經營管理的人都明白,即使是一家上市企業的CEO自己,也無法拍着胸脯預測企業的未來,更何況是我們這些置身於企業甚至行業之外的人。

但是,回顧一下DCF模型估值的過程,它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啓示呢?

上面的文章中,提到了兩個非常關鍵的點:

1,企業生命週期模型

DCF模型將企業的生命週期分爲了可預測階段和永續增長階段,兩個階段假設的增長率,投入資本回報率不同,所以我們分階段進行估值。

同時,通過對大量企業生命週期進行分析,我們發現,企業在投入資產回報率超過資本成本的情況下,在成長期階段,增長越快,形成的現金流基數越大,價值越大;同時,在成熟期階段,雖然增長率逐漸均值迴歸,但如果可以持續較高的投入資本回報率,持續的時間越長,價值越大。

這也是爲什麼,有些行業,比如醫藥,消費品等行業的企業會有較高的估值,這些企業的需求來自人類需求的最底層,未來永續發展的可能性高於其他企業,所以獲得市場的溢價。

根據這個思想,我們可以得到的啓示是:

- 需求越接近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企業可能的生存時間越長,價值越大;

- 在投入資產回報率超過資本成本的情況下,企業成長期越長,發展空間越大,增長率越高,價值越大;

- 在成熟期,企業維持較高投入資產回報率的時間越長,價值越大;

我們知道,在企業的整個生命週期中,永續增長期的價值要大於成長期的價值,但成長期對時間的加權平均價值,要高於永續期,換句話就是:

企業成長期的價值創造更高效,更有價值。

如何判斷企業是否處於成長期?李傑在《公司價值分析——案例與實踐》一書中提到了RNG原則,即:

- ROE是否還有提升空間;

- 成長期是否可以持續很長的時間;

- 總資產是否有增長空間;

所以,選擇成長期的企業更重要。

2,關鍵價值驅動因素公式;

關鍵價值驅動因素公式來自麥肯錫公司的《價值——企業金融的四大基石》一書,原理上文已經分析過,本質上是用永續增長年金來近似評估企業的永續增長階段的價值。

上文已經給出了公式的表達式:

可以看出,公式中含有NOPLAT,g,ROIC,WACC等4個參數。

首先說明,在大部分情況下,利用這個公式進行價值計算是沒有意義的,但這個公式也是DCF估值模型的另一個核心,下面,我們將公式中的每個參數拿出來分析一下,看看它的本質是什麼?

P1—NOPAT(息前稅後利潤)

利潤是股東價值的來源,這是毋庸置疑的。

爲什麼選擇息前稅後利潤呢?因爲淨利潤是要扣除利息費用的,即債權人獲得的現金流,這就導致剩餘的自由現金流就少了一部分,而企業本身的價值,是股東和債權人共同享有的,他們的區別只是優先順序不同而已。所以要估算企業的全部價值,就要把這部分費用加回,NOPAT就是企業的股東和債權人所擁有的共同利潤。

要關注價值,就要重點關注從利潤到自由現金流的變化過程。

首先,企業利潤,在會計上,只是一個存在於財務報表上的數字。由於會計規則上收入和費用的配比原則,導致收入和費用確認規則不同,同樣的利潤產生了不同的現金流。

例如,收入確認了,但存在大量的應收賬款;或產生了當期費用,當實際並沒有現金流出。這些情況都會導致利潤和現金流產生差異。利潤相同,現金流不同,對應企業的價值就不同。而NOPAT本質上,是在考察利潤的含金量。

其次,我們知道利潤減去資本性支出,就得到了自由現金流。

即:自由現金流 = 利潤 - 資本支出

在高ROIC驅動之下,企業增長所需要的再投資越低,企業所能獲得的自由現金流就越多。所以,高ROIC,增長率越高,企業創造的價值就越多,而低ROIC正相反,如果ROIC低於企業的資本成本,那麼企業得到的回報將是價值毀滅。這就好比投資回報率是10%,如果你以15%的利息融資進行投資,投得越多虧的越多。所以,高ROIC會帶來更低的再投資率,提升自由現金流。

最後,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是需要與供應商,經銷商或客戶打交道的。

理想的生意模式是,產品供不應求,經銷商或客戶需要提前支付大量的預付款來訂購產品;對上游供應商具有定價權,採取先貨後錢的方式,通過付款賬期的拉長,免費享受無息貸款;

這樣的經營模式,帶來的就是充裕的經營活動現金流。

這就形成了對於利潤和現金流關注的三個要點:

1,利潤含金量如何?是現金還是應收賬款?

2,是否有大量的資本性支出?

3,經營資金結構是怎樣的?企業是否可以享受無息貸款?

啓示:利潤含金量越高,資本支出越小,經營優勢越明顯,自由現金流就越大,企業價值越高。

P2—ROIC(投入資本回報率)

ROIC是企業投入資產回報的度量,它告訴我們,企業的生意特性是什麼。

生意特性是什麼概念呢?

我們知道,有的行業天生就很好賺錢,有的行業天生就是苦生意。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特點,而這些特點在企業的財務數據上,留下了深深的行業烙印。在同一個行業裏,企業之間也是有差異的,這說明不同的企業,也採取了不同的競爭戰略。在同樣競爭戰略的情況下,也有好學生和差學生,這就是企業執行力的體現。

所以:企業財務特徵 = 行業烙印 + 戰略特點 + 執行力

某個行業的生意有哪些特性,是由需求端決定的,產品是否有辨識度,還是同質化嚴重。比如,你購買運動服裝,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阿迪達斯和耐克,但如果你購買廁紙,未必會青睞某一種品牌。這種來自需求端的差異,決定了產品是辨識度高的,還是同質化嚴重的。

這就進一步影響了產品價格結構中成本和附加值的佔比。

邏輯關係類似於:

行業需求=>產品特性=>成本結構和附加值=>生意特性

針對不同的生意特性,一般企業會採取三種不同的競爭戰略:

- 總成本領先戰略

產品辨識度低,同質化的嚴重,表明在產品價格結構中,附加值佔比很低,成本佔比較高,這種情況下,企業常常會採取薄利多銷,產生規模效應,降低固定成本。

- 差異化戰略

很多奢侈品品牌,成本可能並不高,而附加值非常高,產品毛利很大,這些企業採取的是差異化戰略。這種戰略的特點是用低週轉率換取了高毛利。

- 集中戰略

集中戰略是基於以上兩種戰略中的某一種,在市場上,聚焦於某類特定客戶的一種戰略。比如在打印機市場,企業可以選擇差異化戰略,提升產品的品牌效應,提高毛利;也可以只專注於某一類打印機產品,採取總成本領先戰略。

總之,競爭戰略的選擇,是在毛利和週轉率之間的選擇。

在實際應用中,也有一個財務數據分析利器,幫助我們剖析企業的生意特性和競爭戰略,這個工具就是著名的“杜邦分析法”

它大概是這樣的:

利用杜邦分析法,可以把ROE分解爲利潤率,總資產回報率,和權益乘數。

- 利潤率度量的是企業的效益,是盈利能力,而利潤率又取決於毛利率,成本和費用的情況。

- 總資產回報率度量的是企業的效率,是營運能力,可以看做企業總資產利用的效率。

- 權益乘數代表企業的資本結構,與企業的負債率直接相關。

通過對ROE的分析,基本可以定性的判斷:

1,這是什麼樣的生意?好生意,還是苦生意?是高毛利低週轉,還是低毛利高週轉?

2,企業採取的戰略是什麼?是差異化,總產本領先,還是集中戰略?

3,企業戰略執行的效果如何?

4,未來在哪些方面存在可提升的空間?是毛利的提升,費用的下降,還是週轉率提升,或者是提高企業的負債率?

@今日話題 @不明真相的羣衆 

個人公衆號:丘山有道,歡迎關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