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相对于诸葛瑾诸葛亮这两位官二代的族兄,诸葛诞就是一个草根儿(《太平御览》记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虽是草根儿倒也不要紧,但诸葛诞甚至因八杆子都打不着的同族人诸葛瑾诸葛亮兄弟在吴蜀两国身居高位而在魏国里长年遭受压制和打击。直至两位族人谢世后才得到重用,从尚书郎、县令、吏部郎、御史中丞、尚书、扬州刺史,一路做到征东大将军、司空,位居人臣。

纵观诸葛诞一生,即无崇高理想,也无称霸野心。诸葛诞的努力,诸葛诞的拼搏,归根结底不是为了得到权力地位就是不为了保住权力地位。三国时期的曹魏后期,淮南三叛中第三叛的主角就是诸葛诞。而这一叛相对于前两叛,不管从反叛人数还是持续时间,都远远超过。由于诸葛诞个人致命缺陷,即刚愎自用,致使该叛依旧未能改变前二叛失败的结局。而诸葛诞作为淮南三叛之一发起者,虽统帅淮南数百万军民,却无统帅之素质,以至轰轰烈烈地开始,惨惨烈烈地收场。

诸葛诞作为一方主帅所犯下最致命的三大错误。

其一,应兼听则明,而不是孤行一意,不听谏言。

《三国演义》记载诸葛诞与谋士蒋班和焦彝的一段对话,即谋士蒋班、焦彝进言曰:“城中粮少兵多,不能久守,可率吴、楚之众,与魏兵决一死战。”诞大怒曰:“吾欲守,汝欲战,莫非有异心乎!再言必斩!”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主帅,诸葛诞未对此时寿春城的实际形势进行详细调查,就直接否决掉谋士蒋班和焦彝的决战建议,依旧停留在寿春城兵多将广粮足,仍按最初的预算进行防守:寿春城中存储足够十万大军吃一年的粮食。然此时城中有十八余万人,即淮南淮北屯田兵十余万,扬州新降兵四五万,再加上东吴三万兵。

其二,应虚怀若谷,而不是刚愎自用,斩杀良将。

《三国志·王毌丘诸葛邓钟传》载:(文)钦欲尽出北方人,省食,与吴人坚守,诞不听,由是争恨。钦素与诞有隙,徒以计合,事急愈相疑。钦见诞计事,诞遂杀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诸葛诞虽有成大事的眼光,但无成大事的胸怀。在寿春城岌岌可危之际,诸葛诞仍旧记挂着昔日与文钦的小嫌隙或小怨恨。凡成大事者,无不具宽广胸怀。昔有齐恒公不及一箭之仇,重用管仲,终成霸业;今有刘玄德三顾茅庐得贤才,如鱼得水,三分天下有其一。自古量小非君子。然心量太小,终难成大器。诸葛诞在粮即尽兵有降城将破之生死攸关,还在斤斤计较早年间的小怨小恨,焉有不败之道理。

其三,应因地制宜,而不是墨守成规,困守孤城。

《三国志·王毌丘诸葛邓钟传》载:六军按甲,深沟高垒,而诞自困,竟不烦攻而克。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诸葛诞困守寿春,基于四个前提,即首先,寿春经多年经营,占据地利之势,城坚墙厚;接着,寿春兵多粮足,足够十万大军吃上一年;然后,东吴会有源源不断的兵支援寿春;最后,也是最为重要,每年秋冬季节,寿春一带都会下大雨,一下雨淮河就要涨水,一涨水就会淹到寿春城下。而司马昭却在城下安营扎寨。然而此时非彼时,寿春城依然是坚固,但粮食不足,人心焕散,且吴国后续援军被阻,到不了寿春城外围。更为反常,自司马昭扎营开始,寿春就没下过雨,是少有的大旱。诸葛诞作为淮南三叛的发起者和决策者,理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及时调整战略部署,而不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仍按既定作战计划进行实施,未能及时把握战场瞬息万变的形势,注定要失败,还败得一败涂地。

诸葛诞发动并实施的淮南第三叛,虽持续十一月份,最终仍以失败而告终,还累及身死,夷灭三族。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