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8月开始,静宁县红六福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伟又多了一个身份——余湾乡苹果产业扶贫联合体理事长,新职务背后,大有深意。

静宁县余湾乡辖9个行政村,其中7个是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78户3740人,贫困发生率为35%。2017年底,虽然贫困面下降至15.6%,但仍有425户1673人尚未脱贫。

果产业是余湾乡的主导产业,全乡有耕地2.8万亩,其中果园面积2.6万亩。在静宁,余湾乡算不得苹果种植大乡,但凭借着地理优势,苹果品质和价格在全县处于中上游。然而,在全乡2.6万亩果园中,贫困户的果园面积只有0.68万亩。

“大多数贫困户的主要致贫原因是果园面积小、缺乏管理技术,优果率低,收益不高。”余湾乡党委书记凌森说,余湾乡地处静宁县东南部,土地多为山坡地,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果品品质好,特别是近几年打通交通瓶颈后,余湾乡的山地苹果颇得客商青睐。

然而,农业发展受政策、市场、资本等因素的影响很大,果农最缺的是市场和技术,最怕的是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如何减少农户的风险,提高果品品质,卖出好价格,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在不断的摸索中,“三变”改革的推进,让凌森有了新想法。

与此同时,王志伟也在思考。作为余湾乡引入的龙头企业,红六福公司探索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主打“富硒”“有机”苹果,红六福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可率逐步提高。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王志伟的感受越来越明显,“一直在摸索,一直往一起加,但仍旧没有形成稳固的联结关系,从果品品质保证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还需要更加有效的统一。”双方一拍即合。在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走访调研,听取了各方意见建议之后,“余湾乡苹果产业扶贫联合体”应运而生。

联合体是个什么概念?

“就是由余湾乡产业扶贫开发公司、红六福公司、村级果品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户,组成的一个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盟。”王志伟解释,乡产业扶贫开发公司负责监管服务及项目对接,红六福作为龙头企业负责品牌打造及市场运作。合作社是发展的核心主体,农户所有的生产作业活动,全部由合作社来实施,如技术指导、农资供应等,保证供给龙头企业的产品的标准化和统一性。而农户则只负责生产出符合标准的高品质苹果,通过入股分红获得收益。

这样,就把过去分散的生产组织有效集中了起来,优势互补,也把大家的利益联结在了一起,人人有股份,人人有责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建立联合体也是实施“三变”的重要载体。村集体和农户以土地、果园、人力资源、技术等入股,资源变资产;贫困户以产业配股资金,精准扶贫贷款和闲余资金入股,资金变股金;联合体通过运营,实现利益最大化,农户获取收益分红,农民变股民。

“村集体、贫困户、一般户、红六福都是股东,入股到合作社,产业扶贫联合体实施投资监管、服务指导,红六福公司进行市场运营和收益分配,最后再由合作社进行收益分红。”静宁县林业局果办副主任蔡景平说,对于收益分配机制,则是向贫困户倾斜,每户配股资金1万元,每年按3000元优先股保底分红。除此之外,还能得到村集体收益中的二次分红。“确保这套运行机制的扶贫带贫作用。”

韩店村建档立卡户赵合生家里有2亩挂果园,加入合作社后,他的果园管理上了一个台阶,今年在受冻害的情况下,仍喜获丰收,以75mm起步每斤5元的价格由红六福公司收购。“只要我按他们的要求务果子,品质好,就不愁卖。”赵合生家里3个孩子都在上大学,每年至少6万元的开支让他头疼,去年,他又新栽了8亩果园。“当个贫困户又不是什么好事,要尽快脱贫呢。”赵合生信念坚定。

“果产业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政府职能也从行政推动变成了服务引导。”凌森认为,乡扶贫产业公司服务产业联合体,把最大的利益让给农户和企业,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和创造力,是促进果产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

对于企业来说,稳定、长久、可靠的产品是做好品牌、打好市场的坚强后盾,只有好的产品保证,企业才能走得更远。“我的下游是市场,是客户和消费者,我的上游是千万户果农。我要靠果农生产出好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企业有了好的收益,农户才能有更多的分红和效益,大家有效的抱团形成一个整体才能发展。”王志伟更看重的是联合体的运行机制。

规模是基础,企业是带动,任何产业形成规模之后,都需要一个经营主体推向市场。余湾乡苹果产业扶贫联合体的出现,形成了分工明确,利益共享,政府引导,龙头带动的产业发展运行机制。然而,把这么多的生产主体和要素纳入一个大市场,做好一个大品牌,还需要一个过程。今秋的丰收季是一个考验,往后的运行,是更大的考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