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型肝炎带原者

一个大型研究共追踪两万两千多位B型肝炎病毒带原者,发现带原者比非带原者罹患肝癌相对危险几率高出二百二十三倍;若E抗原阳性则比阴性再多出九倍,而且统计学上呈现,E抗原阳性是一个强烈与肝癌发生相关的预测因子。日本的研究同样指出,B型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者发生肝癌相对危险为七倍。

所谓B型肝炎带原者,是指一个人受到B型肝炎感染后,未能将病毒清除,血液中持续可测得B型肝炎表面抗原。这表示B型肝炎病毒持续存活于该人的血液及肝细胞内。要知道个人是否为B型肝炎带原者,只有验血:B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是为带原者:表面抗原阴性时,应验表面抗体,如表面抗体阳性则表示已有抵抗力;如表面抗体也阴性则表示未曾感染过B型肝炎。

2.感染肝炎(B型肝炎,C型肝炎)

已知的肝炎病毒至少有A,B,C,D,E,G等类型,其中慢性B型肝炎和C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是形成肝癌最重要的危险因子,此项感染可增加二十倍的肝癌发生几率。慢性肝炎患者每年约为有百分之一的肝癌发生率,其中慢性肝炎有异常的胎儿蛋白值的患者,致癌危险率又较高。台湾肝癌中,约有百分之八十为B型肝炎所致,百分之十五是C型肝炎所引起的。

(1)B型肝炎:B型肝炎是由于患者感染B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B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B型肝炎主要通过与被感染的人的血和其他体液(如精液、阴道分泌液)的接触传染,症状多半不明显,只有少部分有倦怠、茶色尿或黄疸等肝炎症状

(2)C型肝炎:是由C型肝炎病毒感染肝脏后引起的肝脏发炎,一般民众约百分之二感染C型肝炎,但特殊族群如洗肾者、毒瘾者、血友病等,其感染率可高达百分之八十。第一次感染称为急性C型肝炎,症状多半不明显,只有少部分有倦怠、茶色尿或黄疸等肝炎症状。然而将近八成都会变成慢性C型肝炎(体内C型肝炎病毒持续存在,持续造成肝发炎)。通常C型肝炎被发现多半是因为肝功能异常(例如健康检查时发现),进一步验血才发现已经有慢性C型肝炎,而病人通常想不起来过去有过急性肝炎的记录。

3.肝硬化

肝硬化所指的是肝脏组织结疤,这种情况很多时候可以导致癌症。当肝脏发炎太厉害时,超过它的修复能力,这时便由纤维组织来加以修补,久了之后便形成肝硬化。肝硬化的主要成因包括酒精、慢性B型和C型肝炎,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肝硬化可怕的地方在于它的并发症:食道静脉曲张、肝昏迷、腹水(有时并发腹膜炎),同时肝硬化的病人,往往与肝癌的形成也有关。

4.过量饮用酒精

酒精是形成肝硬化及肝癌的因素。这是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饮酒越多,脂肪肝也就越严重,还可诱发肝纤维化,进而引起肝硬化,也增加肝癌机会。若酒精再加上B型及C型病毒性肝炎,肝癌发生率也会跟着上升。

5.环境因素(黄曲霉素)

肝细胞长期暴露于化学致癌物质或被病毒感染,增加了肝细胞的基因突变的可能性。这些物质包括四氯化碳、DDT、戴奥辛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是由微菌所产生的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微菌产生的物质,通常于寄生于玉米、豆类、麦类、花生、稻米等高碳水化合物的农作物上而产生,尤其当环境温度在二十五度到三十度之间时,是黄曲微菌大量滋生的时机,同时并释放出大量毒素,被感染的食物,也因此含有大量毒素。台湾由于温度高、湿度大,微菌易滋生,所以食物较易被微菌污染而产生黄曲霉毒素,若B型肝炎带原者摄取过多黄曲霉毒素,其产生肝癌的机会为正常人的六十倍。

6.饮水污染(微囊藻毒素)

微囊藻毒素据研究认为是肝癌产生的促进因子。乡下地区居民饮用池塘水者其肝癌死亡率高于饮用自来水的居民,其原因与微囊藻毒素污染水源有关。

7.遗传性铁质沉着症

医学

遗传性血铁沉积症是因为HFE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氨基酸异常,进一步出现编码控制铁质吸收的蛋白质异常,使原先储存在储铁蛋白里的铁会转变成血铁黄素,进一步跑到其他器官内,引起组织氧化应激状态,但因铁的吸收能力并无受到影响,故引起过多铁蓄积在体内,造成器官病变,其中以肝脏、肾上腺、心脏及胰脏病变最为常见,可引起肝硬化、肾上腺功能不全、心脏衰竭或糖尿病。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肝癌学堂”获取更多健康知识信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