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泓(紅花卡設計者)

在美國加州念表達性藝術治療的時候,每個禮拜有一天的下午,是我們研究所全班同學一起參與團體的時。學校很小,沒有多餘的空間,所以每個星期有一天,全班同學都需要從各地坐上地鐵,跨過半個城市,到繫上另租的一間工作室去上課。

工作室在一棟平凡無奇的舊公寓。那是舊金山總是起霧的一區。灰濛濛的天空,冷冷的空氣。但是,走進公寓推開工作室的門,門裏是另一個世界。

成堆的蠟筆、大大小小的畫紙、世界各地來的手作樂器、彩色的絲巾……豐盛地妝點着這個空間。是這些非語言的表達媒介,舒緩了人在異鄉、失去母語卻每每必須在團體裏頭用英文說話分享我。

影像式的圓卡,是在那些年,其中一個幫我說話的工具。

當一張一張的圖像攤了一地,歡喜、豐盈、憤怒、哀傷、孤獨、恐懼……,用無國界的語言大聲說着自己。那一瞬間,左腦忽然安靜了。我無需再煩惱、思索如何使用語言表達自己,只需要感受一張一張的影像,如何呼喚與敲醒着內心。然後,我與自己靠近了。身邊的人也藉着我手中的影像,多懂了我一些。

到中國臺灣後的這些年,我帶着自己從各類雜誌剪下、自制而成的一盒影像式圖卡,走過一次一次的團體帶領,陪伴了一個一個在諮詢室的心。

然後發現,無論我們是否說同一國的語言,人都渴望有更豐富的影像語言來說自己;都渴被更深刻地懂得。於是,在離開了舊金山那繽紛團體室的十年之後,這副影像式的表達性藝術治療圖卡,終於克服了許多困難,如一朵初綻的紅花,開在這塊土地上。

紅花卡

表達性藝術治療萬用卡 經典版

失去語言時的語言

九十張影像

是百種心情

也是千言萬語

用來敘說

用來靠近

用來豐富

……

使用方式

現場簽到

用卡片來check in。在團體或一對一的諮商晤談,讓眼前的人自由地挑選有感覺的圖像,來說說最近的自己。那是一種與自己的聆聽與靠近。讓圖像來領路,幫自己開始說話。

“說故事”的媒材

有時候,個案或成員的故事說啊說,理性的陳述越來越多,情感、感受卻模糊遙遠了起來。

這時,可以問:“你說的這些,如果有個畫面,那會是……?”

邀請說話的人挑選一兩張屬於這個故事的圖像,讓故事可以有更多畫面與情感。往往,畫面一出來,說話的主角更懂了自己,聽故事的人,也多了一份情感的聯結與理解。

課程收尾:

用卡片來做收尾、做整理。團體或晤談的主題,無論是關於愛情、家庭、工作,或自我照顧,圖像都像是一個簡潔又流動的方式,來作爲這個主題最後的整理與收尾。

可以是挑一張圖,代表在今天的過程中,新的體會與認識;可以是挑一張圖,代表對自己未來的期許。

也可以是挑一張圖,作爲在面對這件事情上,看見的自己的力量、熱情或初衷。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