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管强说,自己的藏品大多都是“接地气”的物件,也是他开博物馆的初衷——让不同年龄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回自己的记忆。缝纫机、大哥大、冰棍箱子、永久自行车、上世纪80年代的搪瓷缸,走进管强的惜物博物馆,好像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过去的旧时光。

缝纫机、大哥大、冰棍箱子、永久自行车、上世纪80年代的搪瓷缸,走进管强的惜物博物馆,好像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过去的旧时光。这个博物馆是深圳市首家以“老物件”为主题的民间博物馆,迄今为止已经有上万人参观。馆长管强是一位80后小伙,痴迷于收集过去的老物件。博物馆运行一年来,他已经卖了自己的一套房,至今博物馆每个月还有2万元的支出。管强说,开博物馆需要情怀,办这个博物馆就是要留住过去的旧时光。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实习生何思妍

今年36岁的管强既是馆长,也是解说员。他是江西人,2008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工作。博物馆里收藏的500多件珍贵老物件都是他历时30年在全国奔走淘来的。“当年我妈的嫁妆就是一台永久自行车,我爸经常骑着永久自行车带我去赶集。”管强指着一台老式二八大扛自行车说。

管强向参观者讲解80后小伙自办“老物件”博物馆

在管强的记忆中,自己最早开始收藏要追溯到6岁那年,那时自己就喜欢收集邮票。“当时,我在小伙伴里收,常见的邮票1毛钱,比较精美的邮票5毛钱,当时我一天的生活费也不过3元钱。”管强学生时代的零花钱全部被他存起来换邮票,各式各样的邮票都保存至今。

邮票之后,管强开始收藏的是各种类型的票证和小额纸币。包括上世纪80年代发行的1分、5分、1角、1元等纸币,还有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各种粮票、布票、油票、肉票。“当有小学生来参观时,我在解说时告诉他们,上世纪80年代初,广东人每月定额二两肉,每天定额二两米,他们听了都大吃一惊。”那时,管强看见花花绿绿的票证,觉得十分漂亮,心中异常喜爱,便萌生了将它们保留下来的想法。

30年来,管强的藏品大至古代瓷器,小至儿时睡过的摇篮,而最令他珍惜的还是外婆曾用过的一个盘子。管强说,他小时候是由外婆带大的,和外婆感情特别好。外婆去世他很难过。“还好外婆留下了她的罐子,当时这个青花罐破了一个小口子,外婆用水泥把它补好了。我都觉得她好像就在我身边。”管强说,自己的藏品大多都是“接地气”的物件,也是他开博物馆的初衷——让不同年龄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回自己的记忆。“老物件可以留住我们的记忆。现在大家步子都很快,但有时我们也要看看来时的路。”

“很多博物馆的藏品虽然很贵重,但是很多老百姓都看不懂,参观也只是走马观花。而走进这个博物馆的人都能通过这些老物件产生共鸣,回忆起自己的旧时光”。管强说,这个博物馆特别适合一家老小一同前来参观。“爷爷奶奶将自己曾经历过的关于这些老物件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儿孙听,要比我这个讲解员讲得好多了。”

管强30年全国各地“淘宝”

管强说,自己的博物馆一个特色就是接地气,博物馆中的很多藏品都是一个时代的见证,现在要再想看它们一面,都要跑到各地的博物馆中,有的甚至永远都不会看到。而自己的博物馆则给了那个年代的人一个缅怀过去的机会。比如说,在上世纪80年代,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录机组成的“三转一响”成为当时衡量一个家庭经济水平的标杆,当时如果哪一家家中有这“三转一响”,那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管强形容收藏老物件就像“滚雪球”,一旦开始,藏品就会越来越多。一开始,管强主要是在家里“搜刮”老物件。他的“胃口”越来越大,逐渐开始到全国各地“淘宝”。在业内,这个过程叫“铲地皮”。“每个地方都有收集老物件的小贩,他们会开个小面包车,挨家挨户收集老物件。”为了收藏到想要的老物件,管强已经与全国几十个城市的古董小贩建立起了联络。“我经常周末两天来回,专门去到各省去‘铲地皮’。”

为了收藏老物件,管强经常要外出淘货。价钱谈不拢,白跑一趟,是常有的事情。管强记得,他曾在西安看中了一样文房里的宝贝,叫水盂。但是因为当时对方要价太高,管强只好无功而返。回深圳之后,管强心里老是念叨着这个水盂。后来,他又多次通过电话和微信与对方洽谈,但是对方依旧不肯让价。经过了几天的煎熬,最后,管强还是一咬牙拿下了这件珍贵的收藏品。“不拿下它,我实在太难受了,茶饭不思。我太太都看不下去了,她笑着说我像得了相思病似的。”

“淘宝”花费了管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我每年的年假加上两个周末9天时间,我要跑好几个省份,全用来找这些老物件了,几乎每天都是空中飞人。”管强说,即便去到一些城市最终空手而归,他也很开心。在他看来,收藏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尽管过程可能有些‘苦’,但是看到这些老物件,我心里就‘甜’了。”

一个冰棍箱子花了他1000多块钱

30年下来,为了“淘”到各式各样的宝贝,管强吃了不少苦头。管强说,自己的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故事。

为了寻找承载了儿时记忆的冰棍箱,管强可谓是大费周章。“因为小时候经历过,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我就想着一定要把它找回来。”“如果发现,一定帮我留下”,这句话管强逢人就说。

为了找到一个老式冰棍箱子,他先后跑了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汕头等十多个城市,最终在西安一个废品站找到了这个珍贵的冰棍箱。其间,曾有人劝他找个木匠仿制一个箱子,但被他拒绝。冰棍箱子找个熟人做费不了几块板子,都也花不了多少钱,但管强始终坚持,馆藏必须是真实的老物件才有味道。“仿古的就木头做的没有意思了”。管强说,这个冰棍箱子在参观者中反响很大,几乎每个前来参观的人都要在冰棍箱子前停留很久。很多人告诉他,这个冰棍箱子让他们找回了儿时的记忆。后来,管强把冰棍箱子放在了展馆入口处一个醒目的位置。

“这还要感谢我的爱人,要不是她当地的亲戚朋友帮忙,我可能还要再找几年呢”,管强笑着说道。为了买下这个冰棍箱,管强花费了1000多元,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但是管强表示,自己去吃快餐,30块一份都会觉得有点贵,但为收藏花的钱,多少都不嫌贵。

在管强眼中,这些老物件就像他的命根子一样宝贵。有时,一件自己相中的老物件因为卖家要价太高而无法到手,他就会辗转反侧好多天,茶饭不思。而一旦入手一件“宝贝”,哪怕是像一个木头的冰棍箱子这样不起眼也不值钱的老物件,管强也会若获至宝,高兴好多天。

为办博物馆卖掉一套房

30年间,他一共收集了1500余件藏品,但博物馆只有400平方米左右,只能展出500件。“如果有条件的话,我真想再开一个农耕主题博物馆和搪瓷主题博物馆,搪瓷藏品我就有500多件”,管强的言语中流露出些许遗憾。

管强说,为了开设这家博物馆,他已经卖掉了一套房子。“博物馆开张的第一年我就花费了60万元。现在每个月的水电费、人工费等加起来也要2万多元。”而管强只是一个上班族,单靠他的工资来维持博物馆的运营,难度很大。“我现在快有点支撑不下去了。”为了“养”博物馆,管强已经卖了一套房子。“没有开博物馆之前,每年都能带老婆出去旅游。现在两口子的工资除了家庭开销,全部都用来补贴博物馆。”管强说,这些年下来,为了开办这个博物馆,他前后的花费已经超过上百万元。

即便如此,管强却表示,博物馆永远都不收费。前来参观的市民给了他撑下去的动力。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看完管强的博物馆后感动得直流眼泪。“她说,你的这个博物馆让我找回了那个年代的记忆,我似乎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年代。”

管强透露,就在本月中旬,该博物馆通过了广东省文物局的博物馆设立备案。他希望后期能够申请到相关部门的扶持。“如果再没有扶持和收入,博物馆可能真的要关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