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药教育及科研

1)大学教育:

现状:

课程安排不合理,30%时间学英语等非专业课程30%学习西医学的相关知识,30%学习中医课程(中医教材内容编排不尽合理,中医大学本科生没有安排系统学习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约》”);专业分得太细,造成学医的不学药、学药的

不学医,学医的不学经络,不懂针炙,至中医毕业生质量不高,合格且自信的中医毕业生缺乏。

建议:

按照“中医是整体医学、系统医学、个体医学”的传承思想,弱化中医药大学英语的课时,将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约》”列入大学本科教材,

在教学四大经典过程中,强化文言文的学习,强化经方医学的教学,培养更多“药简力宏”的经方中医医生。对在校学生,前二年不分专业,在学习上述经典合格后,再选择专业,突出特长,使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既能懂医、不能懂药、懂经络,同时,也能突出自已的专长。

2)在职教育:

现状:

许多三甲医院为了达标,将经短期参加中医培训的西医归类为中医,造成一些三甲医院的中医“有名无实”。

建议:

国家用5年时间,统一安排至少20000位西医脱产学习中医,形成第二次的“西学中”活动;培养复合型的中医师,鼓励发展中医药互联网在线

学习平台,汇集名师或专长医师讲授,让更多中医或中医爱好者能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与交流。

3)中医师的职称评定:

现状:

主任医师的聘定重论文、

考英语,不考文言文(原来为可二选一,现在大部份只能考英语)。

建议:各级中医师的职称评定重疗法、也重课题成果、论文质量,弱化英语的考试,改考“文言文”,至少在“英语”、“文言中”自选一门。

4)大学科研

现状:

每年大量科研资金及人力,

都在按照西医的学术体系,

将中医越研越细,违背中医是“整体医学、宏观医学”的传承初心,形成“为论文而论文”的学术氛围,看似论文和成果很多,老百姓却没有太多科研成果转化的获得感。现在是民间个体医生研究很活跃,却成不了老百姓的“认知”主体。改变大学教授及学生与论文的质量与看病治病质量不匹配的科研现象。

建议:各大学科研课题应紧紧围绕“病种”来研究,提升老百姓针对病种,看病、治病的“获得感”。按照中医“望、闻、问、切、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的四诊十纲”体系,形成辨证与方剂的基础方、加减原则、针炙治疗方案等),并经临床验证,逐步形成按“病种”的症病治疗手册,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至各医疗机构实践,并在实践不断丰富与完善。中医对糖尿病、白血病、癌症、自闭症、抑郁症、癫痫、骨科等常见慢性病都有确切的疗法及辨证治病的体系,完全能形成相对标准化的《病种/病类治疗手册》,并进行全国推广。

(二)、中药材及饮片

1)现状:

《国家药典2015》偏重药物成份、性状大小的价值指导,易对中药材的种植及评定产生误导,致各类增加特定药用成份及性状大小的“农药”及生物制剂滥用;比如:中药材种植用的各类壮茎剂,壮根剂、壮叶剂等滥用。

中药饮片颗粒厂,为满足主要药用成份的含量,违背中医传统,掺杂中药材其它非《国家药典2015》规定的药用部位,比如:人参饮片颗粒,按药典要求用干燥根和根茎部位入药,但饮片颗粒却常掺入人参干燥叶,产品虽然主要成份符合国家药典要求合格,但却是不符合《神农本草》性味归经的“假饮片”;《国家药店2015》中对每种中药材都有用量及用法的规定,且规定多脱离实际,致大多数临床疗效确切的中医师用药量多是违反国家药典的“怪象”。

建议:

新版国家药典对中药材质量的评定,应引导从“种苗基原、道地生长地域、生长时间、土壤环境、种植与采收时间、加工方式”等方面评估中药材的质量;严格控制单味中药饮片颗粒的生产及推广,借鉴日本汉方产业的发展,适度发展中国中医经方药品的研究及产业化发展。严格禁示转基因、生物工程等技术用于中药材的种苗培育;对用于中药材种植的各类生长素、农药、生物制剂实现严格的认证与管制。中药材有“神、气、形”三个特性,现代科技能在形类特性上“精准”加强,但却对中药材的“神、气”产生损害,中医若不毁于中药材,则必须守着中药材“神、气、形”的三大传统药性,这是对中医能否传承下去的关键性基础。

2)放宽古典经方的上市门槛,对《伤寒论》、《金匮要约》、《千金翼方》、《太平局方》、《奇效验方》、《肘后方》等经典名著等记载的方剂,均可按

原配方、原制备工艺进行备案生产。对经方药品也采取注册人制,并由注册人对药效及安全性负责。

(三)中药材流通

1)全国中药材流通市场:

现状:

全国目前有17个中药材交易市场,交易主体分散,“鱼龙复杂”,行业监管难,价格波动大。

建议:

依托国家商务部规划布局的全国中药材物流与配送基地,建设全国道地中药材电子仓单交易平台,由基地对属地的道地中药材进行收储、加工、检测、包装、溯源、养护、存储,并形成标准的电子仓单在平台上进行统一交易,形成一个由面向世界,从道地优质中药材源头建立追溯、电子交易、仓储物流、供应链金融、质检溯源、云仓储、大数据等于一体的电子交易和仓储物流、产工初加工的服务体系。紧紧围绕中药材的供给侧改革,再造一套“集聚全国道地中药材物流基地法人构成的中药材品质保证体系”;打造一个新的中药材命运共同体。进而发展中药材大宗现货交易中心,市场条件成熟后,为广大中药材种植户提供现货远期套期保值服务,降低或有效控制广大中药材种植户的生产风险。

2)全省中药饮片流通市场:

现状:

省里中药饮片交易方式多头,仓储物流多头、终端零售多头,难监管,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大数据。导致全省中药饮片质量参差不齐,老百姓无法在药店、中医馆院判断中药饮片的质量好坏,进行影响到对中医疗效的认同与获得感。好中医买不到好药材,老百姓找不到好中医、更买不到好药材,同时,好药材也不知道如何卖给好中医及患者。

建议:

建设省级中药饮片集中电子交易平台、中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及集中仓储、共同配送体系;将全省中药饮片、中成药实现集中交易、集中采

购、统一标准、集中仓储、共同配送,从源头把好“一省一城”的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品质准入,大力发展中医药电子商务,汇集全省优质中医师资源,开始“互联网中医院”,让老百姓在互联网进行问诊、预约、挂号、购药,并在互联网上建立对医生、医药的互评机制,提升老百姓对优质中医药资源及治病的获得感。从而“形成更多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引导电商平台以数据

赋能生产企业”。从供给侧进行深入改革,集中交易入口数据、规范入口中药材及相关产品及服务的标准,将分散的行业数据进行归集,形成产业大数据,从而利用大数据赋能中医药的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中药产品开发及相关中药产业的深层次消费升级。

(四)中医药大数据工程建设

建议:

1)建设“全国道地中药材基原基因大数据库”,为中药材产业提供基原检测服务。

2)建设“全国道地中药材量子信息大数据库”,为中药材产业提供从量子检测服务。

3)建设“全国或全省统一的中医门诊诊断及治疗大数据服务平台”,规范中医的望、闻、问、切等诊断、辨证方法,诊疗信息实时录入数据库,以便开展病症与方剂、疗效的后置监管及评价。

4)建设全国经方医案大数据库,以病种为主线,对用传承经方辨证体系及用方的治疗医案进行系统整理,成为广大中医师临床实用的大据库。

5)依托全国道地中药材电子仓单交易及各省中药饮片集中电子采购的中药交易数据形成全国中医药流通大数据,进行依托大数据为行业监管、生产种植提供产业赋能。

(五)中医医疗与医生

1)执业资格考试:

现状:

执业资格考试条件: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让很多高等学校非医学专业的人员中医学得再好,也无法参与考试。限制了中医师的发展。

建议:

改革考试管理办法,不管原来学的是什么专业,只要通过了执业资格考试,就统一颁发执行资格证书。同时,加强对执业中医在临床疗效的评估与管理;建设公平、公开的医患互联网互评平台,让医术差的中医师无法在医疗体系中“混下去”,创造机制,为更多疗效好、医德高的“草民医生”创造更好的公平竞争及展业机会。

2)大力发展各中医学术派的

“中医门诊”的品牌连锁(比如经方派、扶阳派、温病派等),并通过全国统一的中医问诊、就诊、开方、回访的大数据平台对各连锁的诊治结果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经果分布于众,形成产业良性发展的有效监督,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大数据平台的使用成为中医门诊开设的强制标准,进而形成有效的诊治大数据。

3)引导、规范或逐步取消中医院、中医门诊中药加成机制,改变中医执业机构以药养医的现状,提升诊断费、诊治费的收费标准,

从而改变“药越开药多、疗效去越来越不满意”的行业怪圈,让医术高、疗效好的医生及医疗机构获得较好的收入。

(六)中医药的宣传与普及

现状:

广大中小学学生及家长对中医不了解、缺乏信任。

建议:

1)在中小学校开设中医药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全国统一教材,统一考评教学成效,并在小升中、中升高的统一考试中占有一定分数。

2)依托在校的中医教学老师,开设校中医门诊室,按一省一城实现连锁化经营管理,统一诊断及开方及医案数据平台、在线学习及交流平台,中药饮片采取集中采购及统一配送,确保用药质量。

对中小学常见病(感冒、痛经、青春痘、鼻炎、过敏等病种)规范诊治方案,形成治疗手册。从而将中小学学生能从小认识中医、感受中医带来的便利及疗效,进而培养其长大患病的医疗选择趋向,坚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作者:吴坚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材流通产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