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醫藥教育及科研

1)大學教育:

現狀:

課程安排不合理,30%時間學英語等非專業課程30%學習西醫學的相關知識,30%學習中醫課程(中醫教材內容編排不盡合理,中醫大學本科生沒有安排系統學習四大經典“

《黃帝內經》、《神農本草》、《傷寒論》、《金匱要約》”);專業分得太細,造成學醫的不學藥、學藥的

不學醫,學醫的不學經絡,不懂針炙,至中醫畢業生質量不高,合格且自信的中醫畢業生缺乏。

建議:

按照“中醫是整體醫學、系統醫學、個體醫學”的傳承思想,弱化中醫藥大學英語的課時,將中醫四大經典“

《黃帝內經》、《神農本草》、《傷寒論》、《金匱要約》”列入大學本科教材,

在教學四大經典過程中,強化文言文的學習,強化經方醫學的教學,培養更多“藥簡力宏”的經方中醫醫生。對在校學生,前二年不分專業,在學習上述經典合格後,再選擇專業,突出特長,使中醫藥院校畢業生既能懂醫、不能懂藥、懂經絡,同時,也能突出自已的專長。

2)在職教育:

現狀:

許多三甲醫院爲了達標,將經短期參加中醫培訓的西醫歸類爲中醫,造成一些三甲醫院的中醫“有名無實”。

建議:

國家用5年時間,統一安排至少20000位西醫脫產學習中醫,形成第二次的“西學中”活動;培養複合型的中醫師,鼓勵發展中醫藥互聯網在線

學習平臺,彙集名師或專長醫師講授,讓更多中醫或中醫愛好者能通過互聯網進行學習與交流。

3)中醫師的職稱評定:

現狀:

主任醫師的聘定重論文、

考英語,不考文言文(原來爲可二選一,現在大部份只能考英語)。

建議:各級中醫師的職稱評定重療法、也重課題成果、論文質量,弱化英語的考試,改考“文言文”,至少在“英語”、“文言中”自選一門。

4)大學科研

現狀:

每年大量科研資金及人力,

都在按照西醫的學術體系,

將中醫越研越細,違背中醫是“整體醫學、宏觀醫學”的傳承初心,形成“爲論文而論文”的學術氛圍,看似論文和成果很多,老百姓卻沒有太多科研成果轉化的獲得感。現在是民間個體醫生研究很活躍,卻成不了老百姓的“認知”主體。改變大學教授及學生與論文的質量與看病治病質量不匹配的科研現象。

建議:各大學科研課題應緊緊圍繞“病種”來研究,提升老百姓針對病種,看病、治病的“獲得感”。按照中醫“望、聞、問、切、陰陽、寒熱、表裏、虛實、氣血”的四診十綱”體系,形成辨證與方劑的基礎方、加減原則、針炙治療方案等),並經臨牀驗證,逐步形成按“病種”的症病治療手冊,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發至各醫療機構實踐,並在實踐不斷豐富與完善。中醫對糖尿病、白血病、癌症、自閉症、抑鬱症、癲癇、骨科等常見慢性病都有確切的療法及辨證治病的體系,完全能形成相對標準化的《病種/病類治療手冊》,並進行全國推廣。

(二)、中藥材及飲片

1)現狀:

《國家藥典2015》偏重藥物成份、性狀大小的價值指導,易對中藥材的種植及評定產生誤導,致各類增加特定藥用成份及性狀大小的“農藥”及生物製劑濫用;比如:中藥材種植用的各類壯莖劑,壯根劑、壯葉劑等濫用。

中藥飲片顆粒廠,爲滿足主要藥用成份的含量,違背中醫傳統,摻雜中藥材其它非《國家藥典2015》規定的藥用部位,比如:人蔘飲片顆粒,按藥典要求用乾燥根和根莖部位入藥,但飲片顆粒卻常摻入人蔘乾燥葉,產品雖然主要成份符合國家藥典要求合格,但卻是不符合《神農本草》性味歸經的“假飲片”;《國家藥店2015》中對每種中藥材都有用量及用法的規定,且規定多脫離實際,致大多數臨牀療效確切的中醫師用藥量多是違反國家藥典的“怪象”。

建議:

新版國家藥典對中藥材質量的評定,應引導從“種苗基原、道地生長地域、生長時間、土壤環境、種植與採收時間、加工方式”等方面評估中藥材的質量;嚴格控制單味中藥飲片顆粒的生產及推廣,借鑑日本漢方產業的發展,適度發展中國中醫經方藥品的研究及產業化發展。嚴格禁示轉基因、生物工程等技術用於中藥材的種苗培育;對用於中藥材種植的各類生長素、農藥、生物製劑實現嚴格的認證與管制。中藥材有“神、氣、形”三個特性,現代科技能在形類特性上“精準”加強,但卻對中藥材的“神、氣”產生損害,中醫若不毀於中藥材,則必須守着中藥材“神、氣、形”的三大傳統藥性,這是對中醫能否傳承下去的關鍵性基礎。

2)放寬古典經方的上市門檻,對《傷寒論》、《金匱要約》、《千金翼方》、《太平局方》、《奇效驗方》、《肘後方》等經典名著等記載的方劑,均可按

原配方、原製備工藝進行備案生產。對經方藥品也採取註冊人制,並由註冊人對藥效及安全性負責。

(三)中藥材流通

1)全國中藥材流通市場:

現狀:

全國目前有17箇中藥材交易市場,交易主體分散,“魚龍複雜”,行業監管難,價格波動大。

建議:

依託國家商務部規劃佈局的全國中藥材物流與配送基地,建設全國道地中藥材電子倉單交易平臺,由基地對屬地的道地中藥材進行收儲、加工、檢測、包裝、溯源、養護、存儲,並形成標準的電子倉單在平臺上進行統一交易,形成一個由面向世界,從道地優質中藥材源頭建立追溯、電子交易、倉儲物流、供應鏈金融、質檢溯源、雲倉儲、大數據等於一體的電子交易和倉儲物流、產工初加工的服務體系。緊緊圍繞中藥材的供給側改革,再造一套“集聚全國道地中藥材物流基地法人構成的中藥材品質保證體系”;打造一個新的中藥材命運共同體。進而發展中藥材大宗現貨交易中心,市場條件成熟後,爲廣大中藥材種植戶提供現貨遠期套期保值服務,降低或有效控制廣大中藥材種植戶的生產風險。

2)全省中藥飲片流通市場:

現狀:

省裏中藥飲片交易方式多頭,倉儲物流多頭、終端零售多頭,難監管,不能形成有效的產業大數據。導致全省中藥飲片質量參差不齊,老百姓無法在藥店、中醫館院判斷中藥飲片的質量好壞,進行影響到對中醫療效的認同與獲得感。好中醫買不到好藥材,老百姓找不到好中醫、更買不到好藥材,同時,好藥材也不知道如何賣給好中醫及患者。

建議:

建設省級中藥飲片集中電子交易平臺、中醫藥電子商務平臺及集中倉儲、共同配送體系;將全省中藥飲片、中成藥實現集中交易、集中採

購、統一標準、集中倉儲、共同配送,從源頭把好“一省一城”的中藥飲片及中成藥的品質准入,大力發展中醫藥電子商務,彙集全省優質中醫師資源,開始“互聯網中醫院”,讓老百姓在互聯網進行問診、預約、掛號、購藥,並在互聯網上建立對醫生、醫藥的互評機制,提升老百姓對優質中醫藥資源及治病的獲得感。從而“形成更多流通新平臺、新業態、新模式,引導電商平臺以數據

賦能生產企業”。從供給側進行深入改革,集中交易入口數據、規範入口中藥材及相關產品及服務的標準,將分散的行業數據進行歸集,形成產業大數據,從而利用大數據賦能中醫藥的藥材種植、加工、銷售、中藥產品開發及相關中藥產業的深層次消費升級。

(四)中醫藥大數據工程建設

建議:

1)建設“全國道地中藥材基原基因大數據庫”,爲中藥材產業提供基原檢測服務。

2)建設“全國道地中藥材量子信息大數據庫”,爲中藥材產業提供從量子檢測服務。

3)建設“全國或全省統一的中醫門診診斷及治療大數據服務平臺”,規範中醫的望、聞、問、切等診斷、辨證方法,診療信息實時錄入數據庫,以便開展病症與方劑、療效的後置監管及評價。

4)建設全國經方醫案大數據庫,以病種爲主線,對用傳承經方辨證體系及用方的治療醫案進行系統整理,成爲廣大中醫師臨牀實用的大據庫。

5)依託全國道地中藥材電子倉單交易及各省中藥飲片集中電子採購的中藥交易數據形成全國中醫藥流通大數據,進行依託大數據爲行業監管、生產種植提供產業賦能。

(五)中醫醫療與醫生

1)執業資格考試:

現狀:

執業資格考試條件:具有高等學校醫學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在執業醫師指導下,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試用期滿一年的。讓很多高等學校非醫學專業的人員中醫學得再好,也無法參與考試。限制了中醫師的發展。

建議:

改革考試管理辦法,不管原來學的是什麼專業,只要通過了執業資格考試,就統一頒發執行資格證書。同時,加強對執業中醫在臨牀療效的評估與管理;建設公平、公開的醫患互聯網互評平臺,讓醫術差的中醫師無法在醫療體系中“混下去”,創造機制,爲更多療效好、醫德高的“草民醫生”創造更好的公平競爭及展業機會。

2)大力發展各中醫學術派的

“中醫門診”的品牌連鎖(比如經方派、扶陽派、溫病派等),並通過全國統一的中醫問診、就診、開方、回訪的大數據平臺對各連鎖的診治結果進行評估,並將評估經果分佈於衆,形成產業良性發展的有效監督,促進中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大數據平臺的使用成爲中醫門診開設的強制標準,進而形成有效的診治大數據。

3)引導、規範或逐步取消中醫院、中醫門診中藥加成機制,改變中醫執業機構以藥養醫的現狀,提升診斷費、診治費的收費標準,

從而改變“藥越開藥多、療效去越來越不滿意”的行業怪圈,讓醫術高、療效好的醫生及醫療機構獲得較好的收入。

(六)中醫藥的宣傳與普及

現狀:

廣大中小學學生及家長對中醫不瞭解、缺乏信任。

建議:

1)在中小學校開設中醫藥基礎知識的普及教育,全國統一教材,統一考評教學成效,並在小升中、中升高的統一考試中佔有一定分數。

2)依託在校的中醫教學老師,開設校中醫門診室,按一省一城實現連鎖化經營管理,統一診斷及開方及醫案數據平臺、在線學習及交流平臺,中藥飲片採取集中採購及統一配送,確保用藥質量。

對中小學常見病(感冒、痛經、青春痘、鼻炎、過敏等病種)規範診治方案,形成治療手冊。從而將中小學學生能從小認識中醫、感受中醫帶來的便利及療效,進而培養其長大患病的醫療選擇趨向,堅定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

作者:吳堅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藥材流通產業委員會副祕書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