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概括的“九个坚持”,是我们党关于宣传思想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群众》杂志刊发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姚润皋的文章,从四个层面深刻阐释“九个坚持”,并提出以此为根本遵循,着力处理好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一些基本关系。

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九个坚持”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加深理解。

一是明确宣传思想工作的责任主体

这就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党的领导不是抽象的、虚置的,也不是局部的、有选择的,而是覆盖党和国家事业整体、涵盖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性领导。

牢牢掌握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把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主体责任落实到党的各级组织,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沿着正确政治方向深入推进的根本保证和关键所在。

二是重申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

这就是“两个巩固”,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两个巩固”既是根本任务也是目标要求,“根本任务”规定着宣传思想工作的工作重点,“目标要求”昭示着宣传思想工作的前进方向,它们是宣传思想工作出发点与归宿点的统一。

就“两个巩固”之间的关系而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举旗定向的本质要求,是全党全国人民统一意志、统一思想的前提;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赢得群众的魅力与活力所在,是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地位的最深厚的基础和最广泛的力量。

三是揭示宣传思想工作的战略性安排

这就是“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鲜明特征是具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做好宣传思想工作首先要从大处着眼,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谋篇布局。

这里的三个“坚持”,分别涉及指导思想、价值观念和文化根脉,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不能回避、不可退让而又极端重要、极具长远意义的三大精神支柱。

如果说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鲜亮的底色,那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则赋予这一最鲜亮底色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

四是阐明宣传思想工作的基础性工程

这就是“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宣传思想工作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其中最具广泛影响力和社会号召力的是新闻舆论工作和文艺工作,最亟待加强的是网络信息传播工作和对外宣传工作。

上述四个“坚持”恰恰囊括了这四项基础性工作,这绝非偶然的巧合,而是我们党在实践中获得的规律性认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人民立场、强化问题意识的生动彰显。

“九个坚持”深刻揭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在逻辑和本质联系。明确责任主体是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政治与组织保证,根本任务是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价值与目标追求,战略性安排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支撑框架,基础性工作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实践路径安排。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最根本的是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把“九个坚持”作为根本遵循,着力处理好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一些基本关系。

第一,要把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与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结合起来

我们要克服“抓经济建设、抓具体业务工作是务实,抓宣传思想工作是务虚”“宣传思想工作是党委宣传部门的事情,行政业务部门可抓可不抓”等认识误区,在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全面领导的政治前提下,党委主要负责人和党委“一班人”、党组织各职能部门和行政业务工作部门、党务工作者和业务工作者都要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通力协作,形成“大宣传”“大思政”工作格局,切实做到党政一条心,分工不分家,把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把责任分解到每一个党员干部和每一个工作人员。

第二,要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解读现实与用实践发展和创新理论结合起来

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解读现实的前提,是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解读时代、分析现实,才能有效解决实践课题,为实现党所提出的宏伟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与此同时,无比生动、丰富的新鲜实践生活又推动我们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不断地充实、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高举旗帜的必由之路,也是高举旗帜的根本要求。

第三,要把坚定文化自信与树立文化自觉结合起来

文化自觉是对中华文化的自我认知,是关于自身文化的发展历史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自身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异同及关系、自身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等一系列问题的理性审思。文化自信是在主体清醒的文化自觉基础上,对自身文化所蕴涵的理想愿景和价值目标充满必胜信念,并在推动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中,为繁荣、发展、弘扬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而执著追求、不懈努力,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动力与精神支撑。所以,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要求和体现。把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结合起来,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诸方面大有作为。

第四,要把坚持主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引领作用与面对重大原则问题敢于亮剑的鲜明立场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有些人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特别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或者只是没有针对性地抽象地发表议论,或者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而远离思想舆论斗争,其结果是这些错误思潮至今仍有一定的市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不能放弃舆论斗争,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抓敢管,敢于亮剑,为实现“两个巩固”奠定坚实思想基础。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既要讲方向、讲原则、讲立场,又要讲策略、讲艺术、讲方法,提高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和本领。

第五,要把对现实“社会”的管理与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治理结合起来

这里所说的“社会”主要是指宣传思想工作的舆论阵地与信息平台。现实社会中对传统媒介的管理,我们有比较成功的模式和经验。但对于网络虚拟社会的传播平台,因其具有广泛性、交互性、即时性、隐蔽性、跨国性等特点,使得我们的管控治理能力仍显薄弱。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感,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探索和把握网络传播规律,迅速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第六,要把阐释中国道路、传播中国声音和维护国家政治、文化安全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但由于治国理念、价值观念、理论特质、话语体系、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独特性,我国在争取世界各国对中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认同理解方面,仍然具有广阔提升空间。这就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用外国人熟悉的、可接受的表述方式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特色,同时有效维护国家政治和文化安全。这是极大的挑战、考验和锻炼,需要通过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本领来胜任这项艰巨、复杂的工作。

摘自《群众》2018年第19期,原标题为《把“九个坚持”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

作者:姚润皋(作者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苏胜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