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下午3点,在贵阳花溪夜郎谷小剧场,苗族音乐人熊天琨举办了一场三眼箫分享会。向大家展示了六枝特区梭戛乡这种特殊的竹质民族乐器。雷山的苗族芦笙青年张天雷兄弟到现场助阵演出。

苗族音乐人熊天琨

苗族三眼箫(李德品导演作品)

一支三眼箫背后的民族情怀

文 | 聂建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

三眼箫,一种竹质的特色民族乐器,为苗族分支长角苗特有,因只有三个音孔而得名,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六枝特区梭戛乡,民族乐器三眼箫代代相传,在苗族青年音乐人熊天琨的传承发扬下,三眼箫演奏登上了央视CCTV15音乐频道,得到了评委及观众的一致好评。

熊天琨,1990年出生于六枝特区梭戛乡高兴村一组,是一个在浓厚的苗族文化熏陶中长大的苗族青年,从小受苗族特色乐器耳濡目染,尤其对三眼箫情有独钟,立志将三眼箫传承发展好,让三眼箫融入大众乐器,走进大众视野。

为更好实现发扬民族乐器三眼箫的愿望,2013年,熊天琨考入了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声乐专业,开始了他的民族情怀与音乐梦想。

在大学四年中,熊天琨不断研究三眼箫制作和演奏技巧,时常请教梭戛乡三眼箫老前辈杨德贵,广泛收集三眼箫演奏曲目和演奏方法,最终有了自己的一套三眼箫制作方法和演奏指法。在生活中,熊天琨常常与父亲一起探讨三眼箫制作及演奏方法,建立了家中为父子、乐中为友人的深厚感情。

熊天琨说:“三眼箫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乐器,我从就小听着它的声音长大,它是我们苗族特有的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精神文化,在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中,致力于把它传承发扬下去的人已经不多了,能够把它传播出去,让更多人认识它、了解它也是我的一种财富。”

然而,用心传承发扬好一个乐器、一种文化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在2017年,刚毕业的熊天琨进入了六枝特区文化馆,在这里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但是工作与愿望总是无法两全。2018年下半年,熊天琨选择了辞职,全身心投入三眼箫的事业当中,专心做一个传承者和传播者。自此,制箫成了他的日常,吹曲成了他的生活,传承与发扬成了他自定的使命。

今年8月20日,熊天琨的三眼箫演奏被邀代表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央视CCTV15音乐频道的中国器乐电视大赛职业成年吹管乐组决赛中的文化知识考核环节进行表演,在全国性的大舞台上,为广大观众带去了悠扬唯美的三眼箫演奏。

谈起这段表演经历,熊天琨兴奋的说:“能够在这么大的舞台去展现自己一直坚守的苗族乐器,让全国的观众都了解到三眼箫,我受到了极大地鼓舞,这段经历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将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做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熊天琨说:“三眼箫是我们苗族一项宝贵的物质财富,在我们寨子里虽然一直在将它代代相传,但却无法让它走向大众,无法让它与很多大众乐器共融合奏表演,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将三眼箫发展壮大并传播出去,让它像我们常见的乐器一样,人人都知道。”

图文来源:蝶贵 天眼新闻

视频来源:腾讯视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