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方說,如果想模擬一個人的意識和思想,必然需要得到這個人生前所有的數據庫,比如他簽過的所有合同,也包括他內心不那麼陽光的祕密,否則就是個僞AI靈魂。正如正方辯手的觀點那樣,我們最初紀念親人靠畫像、照片,然後有了視頻,就已經說明人類有懷念的需要,隨着科技的發展,爲什麼不能有AI靈魂呢。

(原標題:人類去世後需要一個AI靈魂嗎)


張茜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9年09月02日 08版)

AI是什麼?靈魂是什麼?AI靈魂是什麼?

前不久,果殼網在其主辦的有意思博物館活動中組織了一場學霸辯論賽,辯論的主題是:人類去世後,需要一個AI靈魂嗎?正方觀點是需要,反方觀點是不需要。

筆者像其他觀衆一樣,被這個前衛的標題吸引。但由於太前衛,也由於一切都在快速發展之中,正、反兩方在“下定義”的部分彷彿都難以給出明確的說法,自然對AI靈魂的理解也沒有達成一致。不過他們還是給大家提供了一些思考問題的方向。

正方舉例說,國外一個小孩在父親去世後,用計算機模擬父親的寫作方式給自己寫信,只要看到電腦模擬父親寫的“兒子,你真棒”,他就淚流滿面受到了巨大的鼓舞。“雖然這還很初級,但能說我們不需要嗎?”正方立論表示,從紀念、傳承和體驗的角度來看,人類的思想有必要得到存續。

反方說,如果想模擬一個人的意識和思想,必然需要得到這個人生前所有的數據庫,比如他簽過的所有合同,也包括他內心不那麼陽光的祕密,否則就是個僞AI靈魂。但AI是個黑箱,數據的泄露和不當使用可能讓AI靈魂產業變成公害。另外,AI靈魂既是一個商品,又可能代表着一個人。二者的屬性衝突,會讓自己的親人在身份認同上受到挑戰。繼而也挑戰了社會倫理。反方從隱私泄露、社會倫理等角度進行反駁。

這場辯論誰贏了?

從大衆評委投票來看,反方勝利。不得不承認,一位國內頂級名校的反方辯手舌燦蓮花,節奏拿捏得十分可人。

那麼人類去世後到底需不需要一個AI靈魂呢?

有趣的是,辯論結束後,反方辯手坦言,他們其實也認爲存續人類的思想是需要的。現場發言的觀衆也大多認爲,肉體逝去後,讓思想意識繼續是利大於弊的。

不難想象,對於生者來說,去世的人仍以某種形式參與自己的生活,可能是一種巨大的安慰。正如正方辯手的觀點那樣,我們最初紀念親人靠畫像、照片,然後有了視頻,就已經說明人類有懷念的需要,隨着科技的發展,爲什麼不能有AI靈魂呢?

其實,這個場景在電影《超級玩家》中已經有所展現,電影中著名的遊戲設計者去世後,不僅留下了自己的全息投影,還留下了自己的“靈魂”,繼續和男主角對話。

儘管AI靈魂遠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在人們的想象中,這彷彿是一件令人充滿期待的事情。“如果未來有公司經營這個產品,一定會很火爆。”反方也這樣認爲。

不過,即使未來科技真的能打造出AI靈魂,在這個“需要”被滿足之前,還有一長串的問題有待解決。

“如果是希特勒,我們也要保存他的AI靈魂嗎?”

“如果AI靈魂成爲商品,那用戶體驗差怎麼辦?比如我爸的AI靈魂罵了我,我能退貨嗎?”

“這個AI靈魂商品會不會插播廣告,推銷某品牌的洗衣液?”

“基於算法的AI靈魂肯定永遠都是理智的,那我能從它身上體會到愛嗎?”

坦白說,這太難了,無論是技術還是倫理。如果過說技術升級指日可待,那麼倫理升級可能要經歷更長久和艱難的發展。

事實上,科技不僅是頂級科學家的事,也是每個農民、工人、學生的事,沒有人是科技的旁觀者。關於是否需要AI靈魂,我們似乎還不着急作決定,但緊迫的是,普通人應該開始日常思考科學倫理了,以免被飛速發展的時代拋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