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彙總了排名居前的幾家上市保險公司2018年原保費收入數據,從表1可以看出壽險(包含健康險、養老險,下同)原保費收入中,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壽險遙遙領先,第三名的中國太保壽險不足前兩名的一半,第四~第六名又只有第三名的一半。從筆者梳理的數據來看,2006年以來中國平安和中國人壽壽險原保費收入數據,其中中國平安壽險原保費市場份額從2006年的17%到2018年的18%維持基本穩定,平安壽險保費增長了6倍,而壽險一哥中國人壽市場份額從2006年的44.6%下降到2018年的20.4%。

保險業盡顯馬太效應 中國平安保費蓄水池入水明顯大於出水

2019年03月30日 06:00作者:本刊特約 陳海濤

保險行業雖然監管較嚴,但是競爭比較充分,長期來看馬太效應比較明顯。筆者從保費數量、保費構成和保費成本情況分析認爲中國平安具有長期競爭優勢。

此前筆者在紅週刊發表文章《看好中國平安的四大核心邏輯》主要是定性分析中國平安相對其他金融企業的四大優勢。近日,中國平安發佈2018年財報,筆者將從定量分析角度揭開平安綜合金融神祕面紗。從業務來看,平安涉及壽險及健康險、財產險、銀行、金融科技等業務,本期筆者將聚焦中國平安的保費業務探討:爲何在不斷有挑戰者湧入的壽險保費市場,中國平安的市場份額卻難以被搶佔?

保險行業“馬太效應”明顯,

中國平安後來居上穩定增長

在探討平安保費業務前,我們先來弄清楚最常用的原保費收入的具體含義。原保費收入主要爲了區分出再保險保費收入,國家規定保險公司收到保費以後,必須按照一定比例進行分保,接受保險分出的公司收取的保費就是再保險保費收入,完全由公司自己做的業務得到保費收入就是原保費收入。原保費收入=保費收入-分保費收入。

每月保險公司公佈的數據和每年銀保監會公佈的數據主要是原保費收入,以下對保費的討論也都指的是原保費收入。從2019年1月29日銀保監會網站公佈的2018年保險統計數據報告,原保險保費收入3.8萬億元,同比增長3.92%。分業務看,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07萬億元,同比增長9.51%;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2.07萬億元,同比下降3.41%;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5448.13億元,同比增長24.12%。

筆者彙總了排名居前的幾家上市保險公司2018年原保費收入數據,從表1可以看出壽險(包含健康險、養老險,下同)原保費收入中,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壽險遙遙領先,第三名的中國太保壽險不足前兩名的一半,第四~第六名又只有第三名的一半;在財產險中,中國人保和平安財險遙遙領先,中國太保也是排第三。就全公司原保費收入彙總起來,TOP4依次是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人保和中國太保。

從行業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來看,筆者認爲保險行業介於強者恆強屬性特別強的互聯網行業和小富即安的區域小超市、小賣部之間。互聯網行業搶客戶容易,沒有區域限制,老大滋潤,老二痛苦,老三老四幾乎沒戲。而小賣部搶客戶很難,只需服務好自己幾公里內的客戶即可。保險代理人雖然分城市分區域,但重點是服務本區域客戶,國內除了對外資保險有城市限制外,保險代理人對銷售區域是不設限的,全國乃至全球都可以。同時,在區域足夠大的區域,通常會呈現多家保險公司共存的局面,覆蓋的客戶羣彼此交叉,造就了比較充分競爭的局面,“馬太效應”也比較明顯。

從筆者梳理的數據來看,2006年以來中國平安和中國人壽壽險原保費收入數據,其中中國平安壽險原保費市場份額從2006年的17%到2018年的18%維持基本穩定,平安壽險保費增長了6倍,而壽險一哥中國人壽市場份額從2006年的44.6%下降到2018年的20.4%。從表2對比幾家保險龍頭市場份額(包括壽險和財產險)來看,十幾年來,除了中國平安其他幾家份額都越來越少,老大中國人壽市場份額從2004年的55.2%下降到2018年的22%,中國太保的市場份額從2004年的10.8%下降到2018上半年的8%。

財產險市場份額更明顯,表3數據顯示,老大人保財險從2004年的58.1%下降到近幾年的34%,平安財險從2004年的9.5%上升一倍到19.7%,老三太保財險市場份額也有下降。

分析幾家保險龍頭多年的保費數據,我們可以粗略看到保險行業競爭格局的變化,同時也可以看出,在具有明顯馬太效應的行業,長線投資就要選第一名的重要性。做時間的朋友,第一名往往會擁有超越市場平均增速的高增長。

財險12年市場份額翻倍,

但費用率和賠付率仍需進步

以上從保費數量角度分析了中國平安的優秀表現,下面筆者將從保費構成和成本角度來分析。壽險保費收入分新單保費收入和續保保費收入,新單保費收入指當年新簽訂的保單在當年交的保費收入,續保保費收入指往年簽訂的保單在今年的續保收入。據筆者統計,十幾年來平安壽險新單保費都是續保保費的50%+,除了2009年數據有些異常。(見表4)

壽險業務也分個人業務和團體業務單列保費,團體業務基本沒續保收入,一年一簽,團體業務很實惠,保險公司往往是爲了宣傳推廣,獲取客戶,所以主要關注個人業務。保費快速增長的同時,保險代理人數量也在快速增長,這都充分體現了平安這些年的快速成長性。

每年收入這麼多保費,那壽險保費有哪些開支呢?一是保險代理人的佣金支出,二是保險公司運營的業務及管理費支出,對比平安歷年數據,這兩項開支總和略小於新單保費,而香港壽險行業這兩項開支略大於新單保費。三是壽險賠付支出,這是針對過去所有保單的,每年賠付支出目前是遠小於新單保費收入,更小於續保保費收入。其餘保費開支包括退保金和客戶保單紅利支出。

如果把保險公司的累積保費看作蓄水池,可以看出平安目前保費蓄水池的入水明顯大於出水。每年的保費蓄水量可從保險責任準備金增加淨額體現。一般情況下,保險公司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應該是隨着保費的增加而增加,且增加幅度比較穩定。

財產險保費開支比較好理解,不考慮續保,只考慮當年,表5列出平安財險最近12年原保費收入、市場份額和三個重要的比率,12年來平安財險保費增長了近12倍。

其中,綜合成本率是產險公司用來覈算經營成本的核心數據,包含公司運營、賠付等各項支出,綜合成本率100%時,即代表收支相等,無承保盈利,亦無承保虧損,但是可以有投資利潤。

綜合成本率包括賠付率和費用率,是衡量產險業盈利能力強弱的主要標準,綜合成本率越低說明產險公司盈利能力越強。用公式來可以表述爲,成本率=費用率+賠付率。費用率=(保險業務手續費支出+業務及管理費支出-分保佣金收入)/已賺保費。賠付率=賠款支出/已賺保費。

平安這10年都控制綜合成本率低於100%,在行業內是領先的,很多財產險公司綜合成本率高於100%。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很多財產險公司賠付率偏低,成本率偏高,且一直沒改善,這表明行業還需洗牌和改善,花在銷售端的費用太高。

總的來看,保險行業雖然監管較嚴,但是競爭比較充分,長期來看馬太效應比較明顯,從保費數量、保費構成和保費成本情況分析認爲中國平安具有長期競爭優勢。例如,平安壽險保費市場份額是前幾家上市公司中唯一沒有下降的,這個行業不斷有挑戰者進來,有的很激進,有的用虧損換規模,而平安壽險保費質量保持了上升。

2018年報業績會上,中國平安管理層表示,“公司非常注重長期穩健發展。壽險主要圍繞新業務價值經營,2018年新業務價值有7.3%的增長,遠遠跑贏市場。去年新業務價值的市場份額接近40%,有3個多點的提升”。新業務價值市場份額是保費市場份額的2倍,說明保單利潤高、質量高,後續筆者將就平安壽險的新業務價值和內涵價值展開探討。■

(本文僅做探討,不做買入或賣出推薦。作者系大灣區價投俱樂部成員,知名博主@陳海濤周遊世界)

[責編:caoyanchun]

免責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紅刊合作媒體,紅刊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