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喜歡魚,不只是因爲魚鮮美,更因爲魚與“餘”皆音,代表年年有餘。珠三角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有着歷史悠久的漁耕文化。3月30日,一場“人魚大戰”在佛山市南海區西樵山下的漁耕粵韻旅遊文化園舉行,幾十個家庭上百人輪番下魚塘,將上千斤魚全面“緝拿歸案”。

漁耕粵韻文化園復原了珠三角最古老的生態農業模式,重現桑基魚塘美景,種植了500多畝桑果,並在魚塘裏飼養桑果魚,讓遊客來到園內不但可以欣賞漁舟唱晚美景,而且可以當一名都市漁夫,體驗捕魚之樂。

正是桑果成熟的季節,文化園迎來了一年旅遊最高峯。3月30日,園區舉辦第二屆家庭徒手捉魚大賽,僅一天的時間就有30多個家庭、上百人來參賽。

下午3時,文化園的桑基魚塘邊,圍滿了觀戰的遊客,2口魚塘裏,波光粼粼,各種魚類在水下游動,划起一道道水紋,引得岸上的人躍躍欲試,早就捲起褲腿,準備下水。

30多個家庭分批參賽,在單位時間內以捕魚最多者爲勝。隨着主持人一聲令下,參賽選手們紛紛跳下魚塘,開始圍捕大魚。由於是家庭參賽,捕魚場上湧現出了衆多“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的捉魚場景,孩子提着裝魚的袋子,妻子負責趕魚與嚇魚,丈夫則負責抓魚,一家人合作果然戰果累累。

沒有捕過魚的現代年輕人基本上都是跑到魚塘中間嚇魚,即便偶爾抓到魚,也給魚滑溜地跑掉了。而珠三角的捉魚老把式則完全不同,他們悄悄地靠近水草多的地方,因爲魚都喜歡躲在那裏。一旦發現了魚,立即下重手,一手按魚頭,一手抓魚身。遇上大魚,則是整個人撲上去,用身子緊緊壓住魚,這樣魚就逃不掉了。

不時有魚被捕魚好手抓出水面,每捕捉一條魚,岸上都會傳來歡呼聲,整個捉魚現場人聲鼎沸。參賽選手們早就變成了“泥猴子”了,一身都是泥漿也在所不惜。許多大魚“緝拿歸案”,最大魚在5公斤以上。經過2個多小時的大戰,戰果出來了,最高成績的選手竟然捕了上百斤魚,重達5公斤的大魚就有好幾條,奪得了冠軍。此次捕魚大賽,選手們共捉了上千斤魚。

許多選手說,參加這個活動非常有意義,既可以傳承珠三角水鄉的漁耕文化,又可以帶孩子來參加戶外活動,增長孩子們的知識,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因爲像這種捕魚活動,孩子們基本沒有參加過。

據漁耕粵韻文化園相關負責人介紹,桑基魚塘是珠三角地區最早的農業生態循環模式,“池埂種桑、桑葉養蠶、蠶繭繅絲、蠶沙養魚、 魚糞肥桑”的生態系統一直成爲的三角人致富之寶,珠江三角洲有句漁諺說“桑茂、蠶壯、魚肥大,塘肥、基好、蠶繭多”。因爲是魚米之鄉,所以珠三角人對於魚的感情是非常深的,也誕生了許多傳統的捕魚方式。改革開放後,隨着農耕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西樵很多捕魚習俗與方式都已經失傳了,舉辦徒手捉魚活動,就是讓遊客瞭解傳統捕魚習俗,當一回“捕魚達人”與“水上吉普賽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