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若是提起“看茶泡茶,看人泡茶”,这类茶艺师一般的表现则是一脸蒙圈。由于我国传统文化断层,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是有中断的。

在一个圈子里待久了,总会知道一些外行人get不到的秘密。

既然圈外人喜欢做观众,自然也就有人去做外行人的专属演员,俗称“戏精”,而很多故事便由此开始……

茶圈自然也逃不掉这个规律,少不得作妖的戏精。小懂今天就带大家看看茶圈的那些“戏精”们。

一.不会泡茶的茶艺师

茶艺师这个工作,其实对演技还是有很高要求的。

“戏精”这个词对表演茶艺的茶艺师来说,其实是一种表扬,但也仅限于他们在表演的时候。

因为那种泡茶的手法,多半是拿来看的,若是日常泡一杯茶都按茶艺表演甚至是功夫茶的手法来泡,着实就有些作了。

/ 图为正式茶艺表演 /

茶圈有一个秘密——很多茶艺师是不会泡茶的。某些茶艺师不管什么茶都是一个手法,高冲、环注、凤凰三点头等等。

若是提起“看茶泡茶,看人泡茶”,这类茶艺师一般的表现则是一脸蒙圈

/ 图为凤凰三点头正确操作 /

但这也不能全怪到这些茶艺师身上,某些培训发证机构也一定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集训三五天,教学内容精彩至极,但就是不好好教茶,作为茶之父母的“水”和“器”在课程中显得毫无地位。

这种流水线式教学出来的标准一族,有证有技术,但就是泡不好茶。

二.大师表演艺术家

真正的大师,小懂是无比尊敬的,他们是茶界的良心和支柱。而在这里我们要提到的,是那些“演”出来的大师。

01 著书立说式

写书是件很严肃的事情,白纸黑字,出版售出,自此之后就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改了,本该慎之又慎。

但有些人和主流理解似乎有些不同,他们认为出书是大师的标配,而演戏又怎么少的了“用心的道具”呢。

纵观茶圈,真正的大师其实也不一定就有著作。所以我们也没必要唯书是尊,其实不过尔尔。

02 开山鼻祖式

茶文化在恢复期初期,各路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也就难免出现泥沙俱下的局面。

很多流派还未经检验便急着立门户,招学徒,功夫只能都花在“演”上了。

03 故弄玄虚式

茶学是一门科学,也可以是艺术,更可以是文化,但绝对不是玄学。

若是有人把茶学说的既玄乎又没依据,那你八成是碰上了伪大师,这些伪大师,有的已经成了“成功人士”,有的还在努力中,但本质都是一样的——戏精。

而一切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都是 耍!流!氓!

三.传统工艺不传统

很多茶商都标榜自家茶是传统工艺。但往深了想,其言下之意,今人不如古人。

可历史告诉我们,今人胜古人是绝大多数。

古人确实有很多好的技艺和精神是值得继承。可茶商口中的传统工艺,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传统?是古人的吗?

可千万别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工艺说是传统工艺,那个时候其实是最不讲究的时代,边销茶的生产环境和工艺大家心知肚明。

当然那个时代也有非常好的师傅和艺(什么时代都有),但过了几十年的工艺就算是传统工艺了吗?那样版戏是不是也算传统文化?

所以,不要把传统工艺当成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四.非常遗憾的非遗

01 非遗靠“原创”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注意“世代相传”这四个字。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断层,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是有中断的。今天我们来恢复这些非遗,自然是值得赞扬的。

但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上一定要有明确的依据,不能仅凭一个名字臆想。

/ 图为部分非遗作品 /

02

非遗分国家、省、市、县四级,同一个非遗项目也有不同级别的传承人。

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最好说明是哪一级的传承人。不然不明就理的人,就以为你是国家级的啦。

看到过好些故意混淆视听,甚至把县级说成是国家级的,这个就不属于演的范畴了,是骗!

03

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是给保护经费的,传承人有义务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而不仅仅是生财加价的工具。

不要让非遗成为非常遗憾。

以上观点恐会获骂声一片。但爱之深,责之切。

本篇文章不仅仅是针对他人,也是在提醒小懂自已:“不要成为那个戏精,尽管你很有演戏的天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