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维多利亚海边,午后温柔的暖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玻璃洒在咖啡店里形形色色的人身上,这一刻有默片之感,时间顿时按了暂停键。这是我从会场一楼上三楼的扶手电梯上随手一拍的一幕。

为什么整个朋友圈都在刷巴塞尔?全世界的人都去现场了吗?那些逛巴塞尔的人,到底在看什么?

从2016年开始,Amelie每年必去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打卡,今年是第4次!前面3年,陆续在公号“Amelie注目深圳"里留下过记号,依次是(点击蓝色标题阅读):2016年:《去HK巴塞尔,重要的是看人》;2017年:《当我们谈巴塞尔时,我们谈些什么?》;2018年:《我们为什么要逛Art Basel?》。

时间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溜走了,幸好这些像书页一样的记录,把过往的记忆在时光中打捞出来,串起来,就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实验。Amelie从艺术的爱好者,慢慢成为艺术生态链中的一分子,它带给我的滋养,比我想象中更丰厚。

四年来,对我个人而言,是一种开脑洞、开眼界、会朋友的过程,是亲测艺术大家真迹的绝佳机会,是看了原作后有浓烈欲望要找传记、书信等相关书籍深度学习的过程,是让自己保持热情探索自己兴趣边界的过程,是兴致勃勃地看那些上了年纪但有岁月沉淀之美无比优雅的女士的过程,是一个如放假般的心境抽离日常的过程……是的,这一切让人如此兴奋。

我喜欢独自一人,穿着平跟鞋,在场馆内闲闲散散地随意地看。依然先被画吸引,再看作者是谁,跟着直觉走。不了解的画家,会拍下标签,回来后会花很长时间读书。走着走着,不断偶遇好友或者明星,禁不住要合影。走累了,吃一份牛肉面,喝一杯咖啡,补足能量,然后继续踏进汹涌的人群与艺术的海洋里。被色彩与画面不断撞击,各种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消化不透,但依然乐此不疲想要多看一点,这是巴塞尔的魔力之一。

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艺术品中找到和自己的生命产生连接发生化学反应的那个点,值得多驻足一会儿,不见得要知道到底是谁画的,哪个年代,价格如何,等等,记住那个画面就好了。你知道自己被懂得、被治愈、被抚慰、心灵被瞬间触碰到,就够了。

于我而言,无处不在的赵无极、朱德庸、莫兰迪、毕加索,就如同视觉轰炸般,疲劳感顿生。反而看到夏加尔、席勒、巴尔蒂斯、常玉、藤田嗣治会觉得被安慰了,要久久地看。甚至要坐下来与画廊总监聊一聊,比如席勒的那幅作品为什么高达500万美金,比如45幅如个展般的作品分别从哪里汇聚而来,比如男人和女人谁更喜欢这些作品,等等。

喜欢艺术并不比喜欢美食、旅游、下围棋高级多少,你确定自己可以专注地沉浸其中,放逐自我,能安静地自处,如鱼在海中,已然足够了。这种爱好,与其他爱好在这个维度上并无区别。我们终究是要遵从内心,寻找取悦自己的一切不是吗?

对于那些惊人的画价,貌似在我这里引不起太大波澜,反正也收藏不起,只当新闻看看就好。当然会好奇高价背后的原因,会有探究的欲望,但我更感兴趣的是,除了专业藏家之外,到底是谁在逛巴塞尔?为什么巴塞尔让整个朋友圈都沦陷了?为什么它越来越像个隆重的大派对,艺术爱好者和门外都想靠近?艺术的魔力到底在哪里?所以,四年来,Amelie持续关注身边那些泡巴塞尔的人,想通过他们的眼睛让读者感受巴塞尔。

PS,看了香港巴塞尔,深感国内不少艺术家抄袭严重,而且抄得没有技术含量,是个人艺术见识太少“阅读量”太低还是故意为之?大概只有艺术家本人知道了。不过,作为观者的我们,对那些赤裸裸的抄袭深感脸红,更深感原创之可贵。

Amelie在巴塞尔现场。

下面的访问是约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谢谢所有真诚的被访者(排名不分先后)——

黄佟佟 作家、“蓝小姐与黄小姐”创始人

每年三月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对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倒不是说我有多么爱艺术,当然,艺术也是爱的,美好的富有能量的作品的确可以滋养人,常玉画在水瓶里妖异的菊花让人心动,席勒铅笔稿下的男人拥有无限生面。这次最有趣是在佳士德的后台看到一百年前莫迪利安尼画的《着黑色裙装的露妮娅 捷克沃斯》的真迹(下图),得以花五分钟时间细细观察大师的笔触,那一瞬间真是百感交集。

艺术品上凝结了太多人类的智慧与时间,看多一点当然是受益的,今年的展很好,与往年相比,少了那些顶着大名头来圈钱的名家之作,多了很多年轻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也很相宜,但当然作为普通人的我,去巴塞尔不是为了买画,其实主要是去看人,作为一个香港流行文化的研究者,作为一个预备写小说的写作者,香港这个地方实在有太多看头了。方寸之地,却是各个平行世界的结界,中人与西人,富豪与打工仔,名媛与二奶,印度阿三和中环骗子无一不在其间出现,各行其道,各有各的舞台……

巴塞尔当然是一个更集中的舞台,因为懂艺术又爱艺术的人,大部分生活水准都算是社会的中上层,而这其中最最基本的虚荣,是见到明星。平时你不可能在一个场合看到那么多明星,而且明星就在你身边插肩而过,和你一样悠游看展,这种感觉挺值得你在朋友圈里得瑟半天。有朋友拍到一身白衣的林青霞和一身风衣的施南生,光是背影已然让人感叹,尤其68岁施南生,依然一头金发,一件三宅一生的风衣,一双金光四射的D&G平底鞋,至简至型。

我自己劈面看到的是黎姿和她的先生,黎姿当然很美,但是近看却是真的有点脸僵。林心如显然是从什么show场赶来的,穿着露膊晚装行色匆匆。还有艺术圈炙手可热的北京艺术圈名人晚晚夫妇,这位艺术家的前女神现在的艺术馆馆长依然穿着得非常之晚晚风(淘宝上对某种骨骼纤细瘦弱平胸少女着莫兰迪色系的总称),一件淡啡色薄的长开衫,配白色长裤,清爽宜人,而她的那位名人后裔丈夫则在后面忠心耿耿地拎着一张刚买的画……

施南生(中)与林青霞(右)。

看明星是满足的,但对于我来说,这仍然不是足够的,我个人的爱好是看各种各样不出名的但是却穿着型格的女人们,有年轻有老的,有极性感的也有极中性的,但不管怎么样,这些女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她们非常知道自己要什么,非常知道自己是什么,赏心悦目得像一张画。我至今都难忘一位高加索的美女,穿深绿贴身t,配棕色皮裙,脚下一双白色蛇皮高跟靴,腕上再套一只巨大的金镯子,像一只蝴蝶一样在自由蹁跹。

人是万物之灵,但能在艺术展上出现的女人们则是这灵中最灵的那一部分人,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女性。与中国女人,过了三四十岁就是所谓的豆腐渣,要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相比,巴塞尔展上的老太太们却是这片天地里最吸引人的所在,她们大部分白发如云,腰板挺直,精神奕奕,眼睛精光四射,可想而知,能够来到这里,都是穿越了千山万水,无穷岁月才得以到达的 ,那种由巨大财富和丰富人生所撑起的气场与底气,让她们成为这个展场里最悦目最神秘的所在,让人感叹世界的无穷无尽,人生的几度沧桑,这也是我为什么痴迷巴塞尔的原因,光是这些美好老太太的存在,就能激励我一整年,也让人知道只要你一直向前,一直奔跑,也许有一天也可以成为她们那样的自由的存在——为将来可以成为一个巴塞尔展上有型又自在的老太太,你一定要加油喔!

梁铨 著名艺术家

巴塞尔有过节的气氛,慢慢地从期待中到来。VIP之日来到了展场外,吃了美食,见到老朋友,微信上又添加不少新朋友,遭遇了塞车,走痛了脚,第二天一早去香港工业区看了低调的香港艺术家,英国学成返港二十多年,认真作画低调生活少交际少宣传,一起吃了豆浆白粥,很享受的好时光。然后,我满足地回家了……

最后并没有进会展中心的大门,只在微信上看了一些作品。这不是博物馆,一个欧洲人开的高级展销会,收藏家必看,艺术家可看可不看。我喜欢莫兰迪,听说洋人带来不少,应该好卖吧。期待明年巴塞尔可以看到近期大红的比利时画家西尔万的作品。

陈星逸 十七岁 于美国因特洛肯艺术高中就读钢琴与作曲专业

偶然有机会拿到朋友一张票,得知时虽说已近傍晚,但还是兴奋地赶忙去了。先在三楼的展厅逛,看到一些与往年类似的“变奏”,也有一些怀古的新作,让我不禁想象这些画家在这一年有了些什么不同的经历和改变,还有是什么让他们秉持原来的风格。还有很多毕加索真迹和受毕加索影响的画作。每幅画都反映了生活或生命,仿佛不同的时间被凝聚成不同的结晶,一一展现在我面前。

一路听见观展人的交谈,也甚是有意思,比如类似“用现代的技法重新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和“对呀,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生命力的”这段对话触动了我的心弦。自己独身一人看展,万千思绪格外清晰,就连与陌生人眼神的交接也让我感慨万分——他们背负着自己的故事,此时此刻和我欣赏着同一幅画、同一件展品,也许有那么一点点我们对艺术的感触是相同的。

我凝视了很久像血一般的“禁忌的颜色”、用马勒的大地之歌乐谱(上图)所制成的类似袍子的艺术品(旁边还有一副耳机,播着此曲的录音,真的是非常难忘的体验)、一页不断被重描的诗,还有一些很有层次感的多媒体粘贴画。这些都成为了灵感融入到了我的诗里。我感悟到文字,音乐与视觉艺术的联系——这三者相互升华的特性是不可忽视的,下面是我写的观感。

黄佳 艺术家

黄佳与儿子陈元隆

在家待久了我已经不习惯香港的嘈杂和巴塞尔川流不息的人流。每年去香港巴塞尔看看,一来是朋友相约,二来喜欢和做艺术的儿子一起聊艺术有关的话题。今年巴塞尔整体感觉还行,但是大的惊喜没什么。毕竟每年看到的是许多老面孔艺术家和画廊。现在资讯这么发达,平时我就有阅读大量艺术家作品和资料背景习惯。对待艺术的态度我是慢热的,不会被表面的繁华或者艺术家作品价格影响到我对艺术创作的态度,也不会盲目的兴奋和跟风。

我个人整体感觉巴塞尔越来越像名利场,除了看艺术家作品外我也喜欢观察看展的人群,并且见到许多老朋友和享受香港美食,每个人打扮得各有特色,身边的朋友们对艺术品收藏越来越感兴趣,这也是非常好的事情。让更多的人了解当代艺术,也刺激和带动了深圳艺术圈的生态发展,现在我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当代艺术。我个人认为看艺术家作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是需要收藏家和看展的人在事前做一些功课,了解艺术家创作脉络和艺术流派,不然的话都是网红打卡和看热闹,艺术家也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被表象魅惑而偏离了艺术创作初心。

彭捷 策展人,深圳huxia projects艺术机构和PJ GALLERY创始人、《国家美术》杂志艺术总监

今年因为几家机构还有深圳国际艺博会的委托,做了几场专业的包括香港巴塞尔、画廊和拍卖行整体艺术生态的导览。所以和以往自己看巴塞尔只关注自己喜好的艺术品不一样,今年我更多关注香港巴塞尔新的变化,展场的重点焦点分布等等。明显的一个感受就是画廊愈发有意识针对性地根据这几年香港及背后亚洲市场的反应,做出了非常具体、清晰的艺术家及作品的选择和调整。

今年展区特别精心组织的专题艺术展真心推荐、值回票价的是来自伦敦的Richard Nagy画廊带来的约45幅席勒的精彩画作。不少还是借出的私人收藏,席勒的一幅标价500万美元的双人自画像油画(上图)创作于1918年他去世之前,市面上极为罕见但不供出售。

每年的巴塞尔都像一剂强心针,给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从业人员和愈来愈多的藏家公众一个强劲的推动力量。我个人始终相信艺术的愿景会越来越好,下来四月份我自己在深圳的画廊也将如期开幕,一起来期待吧!

爱美丽 Amelie

90后摄影师,“一分钟艺术”公众号主笔,香港中文大学视觉文化研究硕士,广州图书馆专家委员会委员。

VIP首日,离入口最近的D1出口早就排起了蛇形的队伍,到点有序地入场后,有目的藏家走向预先谈好的画廊,既要脚下生风,又不能失了风度,只为确认眼神,立马拍板。开场一小时后,3点多走到大卫卓纳画廊,女雕塑家卡罗尔已经被观众围住,4件拼贴系列不锈钢作品,只卖剩一件,简直是买菜的节奏!

此次巴塞尔最赏心悦目的是Galleria d'Arte Maggiore 带来的马格里特(上图),朦胧的月下裸女,为纷扰的市场撒上一股清流。李振华策划的光映现场关注的人较少,但质量极高,《刘小东在柏林》亚洲首映全程无尿点,映后对谈,刘小东说,艺术是在放低身段,我只要站起来一点,就是在创造。希望在这个快餐和网红文化横行的时代,带来哲思的光映现场,能受到更多的关注。

Athena Tse 艺术家艺术顾问

Athena Tsesugimoto hiroshi的作品前。

Amelie在现场偶遇Athena Tse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香港巴塞尔,第一次带父亲参观,有意思的是,他平常生意上严谨的朋友也突然变得俏皮起来,打扮地美美的出現在博览会上。我们相对会喜欢涉及历史题材的作品。

我个人喜欢sugimoto hiroshi(杉本博司)的作品,并且特意在他的作品前拍了照。他创作了《海景》系列,在人类的历史中,我们所观察的一切都在变,唯海平面不变。

陈佳颖 深圳本色空间艺术总监

今年巴塞尔之旅中有趣的遇见,包括:

①多年不见的好友偶遇相聚展会现场,好几位朋友都开始从不同角度进入艺术领域。

②在微信和Facebook上沟通两年,在不同城市尝试约过数次的瑞士资深艺术界朋友这次终于见面了。

③去年原计划合作但尚未完成的星空间和普利策奖获奖人、摄影艺术家刘香成老师在中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时期完成的最富有历史价值及强烈人文气质的图片这次在巴塞尔展特别展出,并引起极大关注。

就我私人视角的观察和体验而言,我觉得主题展或艺术家个展的画廊展位比往届多,更聚焦及有学术价值;首次参展的画廊多;巴塞尔艺术展各版块策划的活动和周边活动众多,时间不够用;中国画廊展示了非常重量级的作品。

Amber刘琥珀

MUNDUS DC设计事务所合伙人、MOKIK艺术机构创办人

今年逛巴塞尔时内心过于平静,以至于怀疑自己对她的热情逐渐在褪减,今年逛得比较匆忙,发现实验性的作品以及与观众互动的展品有所减少,商业气息较浓,有的画廊把去年大热的作品再次搬了过来,略感尴尬,但的确依然被热捧。香港巴塞尔今年已经第七届了,在中国的名气越来越响,观众也越来越多元化,每年此时,香港会展,俨然一场丰盛热闹的大Party

往年最打动我的还是艺聚空间的作品,今年最吸引我的是弥载映的作品-平面(热烈)(2019),他的作品灵感来自香港这座城市,旨在传递这城市的本质、境况及商业文化等,作品川流不息流光溢彩,也很受小朋友喜欢,可以在里面捉迷藏,我居住在香港,对此作品颇感亲切感。之后我在三楼Richard Nagy画廊流连的时间较长,被整个画廊展位空间里陈列的几十幅埃贡·席勒(Egon Schiele)的作品吸引,这是我喜欢了多年的艺术家,很是过瘾。

后来当我逛到三楼“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画廊时,眼前骤然出现了一位身披金黄色披风的长发披肩的模特施施然走过,走到阿岱尔•阿⾙德赛梅(Adel Abdessemed)的一幅据闻是以人造血创作的猩红色画面惊骇的作品《禁色》前(上图),地面是艺术家赵赵根据目击被车轮碾压致死的猫的尸体在路面的痕迹印象所作的作品...那瞬间有强烈震感,他的长相混合美艳版的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及耶稣的模样,微笑着轻轻摆动长袖,既天真帅气又美丽妩媚且有圣洁之光,整个画面血腥暴力但同时又美不可言,充满控诉又充满神性,我大概会弥记很久。

C小姐 策展人、资深媒体人、艺术维C创始人

这是我第七年来巴塞尔看展了,可以说是老观众了。每次看了都让我惊喜与有收获,但因为经常有读者说他们逛了看不懂,所以在2015年起我开始组织读者来现场,为他们导览巴塞尔。这次巴塞尔的国际前十名的大画廊,带来了很多新锐作品。2019巴塞尔最让我惊喜的,不是看到各种前卫画廊的新锐作品,也不是各种脑洞大开,相对来说我有点视觉疲劳了。

这次,我能一次性看到了几十张席勒,很开心。与我同行的藏家、“中国动漫艺术推手第一人”金城老师,他也很惊叹,说比他在席勒老家美术馆看到还要多!席勒一身是非不断,因为画的女性多裸露,甚至有人诬告他是色情艺术家。当然最终罪名不成立,但也被入狱几天,他很不爽反抗:“艺术最大的魅力,不是自由吗?”我觉得,席勒的画不色情,他始终在描绘痛苦,当然,对此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据说喜欢席勒的作品大部分是中年男性,女性还是无法接受,你们觉得呢?

Carmen Wen 卡文,策展人、藝術家經理人

卡文在大受欢迎的弥载映的作品中穿行。

今年香港巴塞爾藝博從vip首日开始就沦为内地黄金周景区般的存在。藏家、网红、媒体……轮流看作品,最特別的是看官年齡見長,不少老夫老妻都愛上藝博。有見及此這十來年明星藝人的眼光開始投向藝術金融,今年在會場就看見身份已轉為畫家的呂良偉,與太太在藝術家張羽的先鋒水墨前轉悠。前港姐朱潔儀現在也是有開個展實力的女畫家了,當現代作品吸引著她的眼光。

走到亞洲視野區域,碰到已是醫美上市公司主席的美女黎姿,她邊看畫邊與丈夫馬廷強有說有笑。至於陳冠希宣布退出娛樂圈後,潮牌生意有賺有虧,但藝術品投資確實有收益。之前在拍賣行借過他的喬治康多展覽,康多這幾年升值堪比地產,不知道這邊陳老師與太太在巴塞爾會相中那個畫家。韓國影星李秉憲看展的保鑣太多,我就不去越過人牆了。相對拄着枴杖也來看書法的蔡瀾、在薛若哲作品’三體 燈泡 ’前經過的扎克伯格,对艺术更是爱得深沉与低调。有经验的看展人都会选择走累了,喝杯咖啡。我在梳理着席勒那45张素描的时候,遇到作家陶杰,他说与巴塞尔同期展出的Art Central更有惊喜,香江才子视角确实新锐。

胡亚光 深圳大学表演系教师

去年從劇場直奔展場還歷歷在目,今年再去Art basel感嘆又是一年……這次觀展我們有意調慢了節奏,既然時間是有限的很難看完諸多的藝術品,那就選擇讓你眼前一亮或者怦然心動的作品駐足停留吧;而且拍照也少了,因為喜欢的自然会留在心底甚至忘記拍攝;還是那幾個好友相約,使得每年看的藝術品不一樣但對Basel卻漸漸有種熟悉的味道⋯⋯

彭佟莉 资产管理公司董事

艺术门外汉的我,逛巴塞尔的感受更像爱丽丝梦游仙境,好任由自己被各种艺术作品冲击、感染和打动。炫丽的看似大混乱的画面,浓烈的丰富的撞色,喷薄欲出的热情;喜欢的一幅作品如下,半裸女士的背影,光洁的额头,在弯弯的月光的映衬下,凝望着广褒的海平面,沉静而从容,有一种无惧岁月的淡定和坦荡。

曾榛 艺术爱好者、设计公司合伙人

今年香港巴塞尔真的有点闷,没有看到什么特别有冲击力的作品。其实不是作品不够好,而是新观念、新材质、新手法、新角度比较缺乏,和去年相比重复性较高,但又少了一些老牌大师作品。总体感觉作品装饰性、流行性、商业化元素比较强,很炫很热闹,但没法让人沉下来反复玩味,以至第一次仔仔细细看完两层展厅时间还很宽裕,实在没什么令人流连忘返的作品。不过,这次意外惊喜是在一个画廊集中看到大批席勒的作品,太凝练太哲学,爱死了!

图片及约稿由被访者提供,特别鸣谢!

本期作者

尹维颖

李蕾:画是日记是情书是另一个自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