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的思維中,中國打向美國的洲際導彈應該是向東飛,飛越整個太平洋,然後重返大氣層,核爆美國本土。

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樣幹難度重重。從上海到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向東的直線距離大約是9900公里,即便是偏東一些的東北地區,與舊金山向東的直線距離也超過了8500公里。

而這還是美國西海岸。如果攻擊美國東海岸的華盛頓、紐約等地,還得橫穿美國本土。從美國東海岸到西海岸的平均距離在4500公里左右,這意味着即便從吉林、黑龍江東部地區向東發射洲際導彈,導彈也至少要飛行13000公里才能打到美國腹地。

▲圖爲在林海雪原中起豎的東風-31A洲際導彈

距離遠還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突防難度大。兩年前美軍在韓國部署“薩德”大家應該還記憶猶新,作爲美軍最先進的末端高層反導系統,“薩德”可在大氣層內外攔截射程3500公里以內的彈道導彈,對中俄朝的中近程彈道導彈構成了嚴重威脅。

一套“薩德”系統主要包括一部AN/TPY-2型X波段固體有源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和6輛八聯裝導彈發射車,共配備48枚攔截彈。其中,AN/TPY-2雷達堪稱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陸基機動雷達,對雷達對反射面積(RCS)爲1平方米(典型彈道導彈彈頭的反射面積)的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約1200公里。

▲圖爲美國“薩德”反導系統的核心單元:AN/TPY-2有源多功能相控陣雷達

AN/TPY-2有源相控陣雷達有兩種工作模式,分別是探測距離600~800公里的“末段部署模式”(TBM)和探測距離達2000公里的“前沿部署模式”(FBM)。這就意味着,如果中國從東北、華北、華東地區發射洲際導彈的話,可能還沒出大氣層就被美軍探測到了。

雖然駐韓美軍堅稱只採用探測範圍600~800公里的“末段部署模式”,但一旦有需要,在9小時內就能將TBM模式轉換爲FBM模式,把探測目標從朝鮮變爲中國或者俄羅斯。

▲美國“薩德”反導系統的核心單元AN/TPY-2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末段部署模式''( TBM)(黃色線)和''前沿部署模式''(FBM)(綠色線)探測範圍對比圖

“薩德”系統配備的攔截彈同樣性能優異。導彈最大射程300公里,有效反導作戰距離200公里,攔截高度爲40至180千米(即大氣層的高層和外大氣層的低層)。而這個攔截高度區間正好是遠程和洲際彈道導彈的飛行末段,同時又是射程3500千米以下的中近程導彈的飛行中段,這等於既能進行中段攔截,又能進行末段攔截,一專多能。

而這樣的反導利器,美國人自然不會只部署在韓國一地。

在日本,美軍也部署了兩臺AN/TPY-2雷達,就連日本自己也有購買此款雷達的打算。在關島和阿拉斯加,美軍同樣各部署了一套“薩德”系統;位於夏威夷州的考艾島靶場,“薩德”也是常客,同時還是“薩德”新導彈常用的試驗場。

我們再捋捋美國“薩德”的部署意圖:

韓國、日本,屬於第一島鏈;關島,屬於第二島鏈;阿拉斯加、夏威夷,則是第三島鏈——這等於在中國打向美國的洲際導彈路線上佈置了三道防線!

有人會說,“薩德”的攔截距離不是隻有200公里麼,幾套“薩德”系統之間的縫隙大得夠孫悟空翻跟頭,這還能威脅到中國的“東風”和“巨浪”?

但這樣致命的防禦漏洞自然不會出現。作爲一套陸海空聯動的防禦系統,NMD(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可是標準的聯合作戰模式。“薩德”導彈的射程不夠,那就由海軍的“標準-3”來補。

▲美國彈道導彈防禦體系(BMDS)各組成部分。BMDS針對敵方彈道導彈主要分三大階段攔截:即助推段(也稱初段)、中段和末段(也稱再入段)。“薩德”(末段高層)和“愛國者”PAC-3系統(末段中低層)主要負責末段攔截,海基“標準”-3與陸基GBI負責中段

其實對於美軍來說,“薩德”系統中最重要的是那臺AN/TPY-2雷達,畢竟,提前發現目標纔是執行反導攔截的關鍵。而除了AN/TPY-2雷達,美軍手中還有更大的傢伙↓↓↓

▲美國的海基X波段雷達(SBX),有效探測距離達4800公里,這部雷達重達2000噸,裝有69632個收發模塊,可對彈道導彈幾乎整個飛行中段進行跟蹤,安裝在一個由海上鑽井平臺改裝的巨大平臺上,平臺可自主航行到任務區

▲美國的AN/FPS-108“丹麥眼鏡蛇”(Cobra Dane)L波段大型相控陣雷達,作用距離3000-6500公里,部署在阿拉斯加州謝米亞島艾瑞克森美空軍基地內,是美國陸基中段反導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

▲AN/FPS-115“鋪路爪”(PAVEPAWS)大型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可達4500-5500公里,美國在國內共部署了四座,阿拉斯加州科利爾地區就有一座

這些大型相控陣雷達在西太平洋和北太平洋上空形成了一道嚴密的警戒網,爲這一地區的陸基“薩德”和海軍“標準-3”提供目標,同時接受這些雷達“恩惠”的還有美國反導系統中的中堅——GBI。

GBI全稱陸基中段攔截彈,導彈重量超過22噸,射程超過5000公里,射高達2000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反導武器。

▲圖爲陸基攔截彈(GBI),是美國陸基中段攔截系統(GMD)的核心組成部分

目前美國共部署了44枚GBI攔截彈。

2019年3月26日,美國防部導彈防禦局(MDA)發表聲明稱,首次使用GBI進行了齊射攔截洲際導彈靶彈試驗,兩枚攔截彈先後擊中了模擬洲際導彈再入飛行器的靶標和殘骸。這是GBI反導攔截彈首次進行齊射試驗,也是繼2017年5月GBI首次攔截完全模擬洲際導彈目標後的又一次試射。

進行齊射攔截有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驗證GBI具備齊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爲目前部署的44枚GBI攔截彈中,有36枚是Block 1和Block 2A型,這兩種導彈的攔截成功概率較差(50%),需要通過齊射提高攔截概率。這些GBI未來可能對飛越北太平洋的中國洲際導彈構成嚴重威脅。

▲美國陸基中段反導系統(GBI)首次攔截洲際彈道導彈測試流程示意圖

本文由王若威爲《每日點兵》獨家撰稿,版權所有。

▲美國陸基中段反導系統(GMD)對目標彈道導彈探測-攔截示意圖

“東風”、“巨浪”向東走,難度重重,那能不能向西走呢?畢竟地球是圓的,向西走一樣能打到目的地。

理論上當然可以,實際卻沒啥可操作性。你想啊,兩萬多公里的距離,超過了目前現役的任何一款洲際導彈,中國的洲際導彈自然也沒這麼大的射程。

▲R-36M彈道導彈(俄型號:Р-36,北約代號:SS-18 Satan“撒旦”)是蘇聯時期研製的多彈頭洲際彈道導彈,是世界現役體積最大、威力最大的洲際導彈,但射程射程也才16000公里

向西走不通,向東不好走,咱可以往北走。中美同屬北半球,洲際導彈發射出去,飛越俄羅斯、北極圈和大家拿,直接就到美國本土了,比走太平洋更近,有圖爲證↓↓↓

▲從東北打到舊金山,只有8000公里左右

▲從東北南側的渤海打到美國東海岸的華盛頓,只有11000公里

▲從新疆境內打到華盛頓,還不到11000公里

前文曾提到走北太平洋彈道的距離,最近都得13000公里左右,而走北極這條線,距離將大爲縮短。

更短的距離意味着更短的飛行時間,可以壓縮反導系統的攔截窗口期;同時,導彈可以更多的燃料和能量冗餘來做出更多的機動規避。更重要的是,更短的攻擊路線,意味着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洲際導彈砸到美帝頭上。

▲東風-31導彈射程有10000公里以上(圖源:央視網)

咱們的洲際導彈種類和數量都有限,尤其是固體的東風-31洲際導彈,射程剛超過10000公里,走北太平洋彈道基本上只能打擊美國西海岸的目標,走北極航道則可將東海岸的幾個核心目標納入打擊範圍。

如果從我國中西部發射洲際導彈的話,美軍部署在韓國、日本、關島等地警戒雷達基本上提供不了早期預警,基本要等到導彈進入北極空域後,纔會被阿拉斯加的大型相控陣雷達探測到。

▲美國國防部發布的2019年《彈道導彈防禦評估》報告中公佈的美導彈防禦體系示意圖

另外,北冰洋常年被冰層覆蓋,破冰船能去,“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卻去不得。這樣一來,走北極彈道就少了太平洋彈道需要面臨的衆多海基反導導彈攔截的問題。

▲中國“雪龍”號科考船。北冰洋也就破冰船能去,普通軍艦就別想了

我們都知道,反導攔截作戰的時間都是以秒來計算的,而導彈飛行了將近一半才被發現,這就意味着留給美帝的攔截時間也就不多了。至於洲際導彈飛越俄羅斯上空的時候,會不會被俄羅斯打下來或通報給美國,這個明顯是多慮了。

中俄之間有個協議叫《發射彈道導彈和商用艦載火箭通報協議》,雙方的發射彈道導彈之前就會提前通報給對方,避免對方做出誤判。至於俄羅斯給美國報信,就美俄這樣的關係,小兵兵更相信俄羅斯會跟在後面補射……

什麼,你說咱忽略了加拿大?

它倒是想啊,但你說他靠什麼發現並攔截?

當然,北極彈道也不是一片坦途,這條路線畢竟是冷戰中蘇聯打算核爆美國的最佳路線,爲此美國甚至專門設立了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

美國在全球範圍內部署了六部“鋪路爪”大型相控陣雷達,除了賣給臺灣的一座外,兩部分別對着太平洋和大西洋,其他三部就是圍繞着北極部署的,整個北極都被覆蓋進去。

此外,爲何美國會將九成以上的GBI攔截彈部署在阿拉斯加州?就是因爲阿拉斯加州除了可監控北太平洋外,還可對北極上空的導彈實施攔截。

當年美國花720萬美元從沙俄手中買來的阿拉斯加,如今成爲了美國保護本土安全最重要的前沿陣地。

但就算是這樣,美國也不放心,還在唸念不忘想把格陵蘭島給收購了。如果美國得逞,那麼阿拉斯加在美洲西北角,格陵蘭在東北角,就可以像兩尊門神一樣,把北美守得嚴嚴實實。

既然阿拉斯加的反導力量這麼強,能不能避開呢?答案是肯定的。

阿拉斯加的GBI攔截彈能管到北太平洋和北極圈,總管不到中太平洋和南太平洋,“東風”突防壓力大,咱還有“巨浪”!

網上一直流行一種說法:中國的導彈核潛艇窩在渤海灣內,直接可以覆蓋美國本土。

呃……這個觀點有點樂觀了,根據央視《深度國際》中披露出來的消息,巨浪-2洲際導彈射程接近10000公里,這個距離從渤海內發射,只能勉強打到美國西海岸,即便走北極彈道也無法打到美國東海岸。

更重要的是,巨浪-2從渤海發射的話,無論向東還是向北,都沒法繞開阿拉斯加州的反導攔截彈。

還有人說,不在渤海,南海也是個好位置,導彈核潛艇在南海發射洲際導彈,直接向東北方向飛行,基本上處在阿拉斯加反導火力的攻擊邊緣了,至於關島上的“薩德”,還對付不了中段飛行中的洲際導彈,突防成功率很大。

只是,目前巨浪-2不足10000公里的射程,在南海發射打不到美國本土!

而且目前種花家的導彈核潛艇想用巨浪-2教美帝做人,只能突破第一島鏈,甚至突破第二島鏈,在太平洋中部海域開火纔有比較大的機會。但前提是:彈道導彈核潛艇能夠突破美軍及其僕從軍強大的反潛兵力的封鎖,順利抵達發射陣地。

▲美國海軍“羅納德·里根”號核航母戰鬥羣與日本海自的“出運”號直升機驅逐艦組成的編隊,編隊中還包括一艘日本海自的“秋月”級驅逐艦、一艘美軍“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和一艘“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還有一艘印度海軍的“仕瓦利克”級護衛艦和一艘“迪帕克”級綜合補給艦。

▲日本海自裝備的P3-C反潛巡邏機,日本根據許可共生產101架,現在保有量約69架

爲了實現這個目標,中國需要靜音效果更好的導彈核潛艇。當然,如果有射程更遠的“巨浪”,比如……那就省事兒多了。

其實,毛熊的洲際導彈面臨的突防環境比我們還惡劣,但毛熊洲際導彈對美國的威懾明顯更強,原因何在?

在其遠,在其多。

如果有朝一日,我們洲際導彈的射程普遍在12000公里以上,更有15000公里以上的重錘;如果有朝一日,我們的洲際導彈數量多到讓美帝國主義的反導系統望而興嘆……

▲美國2019年《彈道導彈防禦評估》報告中列出的中俄與朝鮮裝備的洲際彈道導彈尺寸對比示意圖

並且單純的洲際導彈突擊,手段也偏單一,如今海軍已經有了攻陸巡航導彈,空軍也有了空射巡航導彈,但轟炸機不夠給力,如果有了能夠直接打擊美帝本土的戰略轟炸機,中國纔算真正擁有了“三位一體”的核反擊能力。

屆時,美帝國主義估計會埋下頭來,好好學習該怎麼正常的和我們對話。

所以,目前的中國雖然擁有核擊美國本土的能力,但實力還是偏弱,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