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曾目睹了這樣一個精彩的場面,那是在1986年7月6日上午,歌王帕瓦羅蒂坐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展廳裏欣賞演奏編鐘,他眯着眼,全身一動也不動地聽着,當演奏結束的時候,他情不自禁地站起來,高舉雙手連聲高呼“好極了,好極了,太美妙了!”

這套使歌王都爲之傾倒的編鐘,是1978年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共有65件,總重2500多公斤,最大的一件重203.6公斤,高153。4釐米,這差不多是一個初中生那麼高了。從幾個角度講,曾侯乙墓這套編鐘都夠得上是世界一絕就以它的音響爲例吧,儘管編鐘在地下埋了2400多年,可演奏起來,它的音色美極了,只要準確地敲擊鐘的標音位置,每一件鐘都能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

全套編鐘音域也十分寬廣,總共有5個八度,而且有比較完備的變化音,因此,能演奏各種曲調,能進行獨奏、合奏、伴奏。在給帕瓦羅蒂演奏時,就既演奏了中國歌曲《春江花月夜》,也演奏了他們國家的歌曲《啊,太陽》。在每件鐘上還有篆體銘文,而且大多是錯金文字,共2800多字。內容都是關於音樂方面的,這就填補了我國音樂史上的一段空白。

也許有的人要問:爲什麼在墓中要埋進這麼多編鐘呢?這要從編鐘的歷史和作用講起,首先對這種打擊樂器在名稱上應該叫鍾,而不能隨便叫編鐘,只有按大小相次組合懸掛才叫編鐘。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鐘是在西安發現的距今有5000多年曆史的一件陶鍾,到西周時,已出現青銅鑄的鐘,而且多以大小不同的三件爲一套,以後件數逐漸增多。

我國古代每逢祭祀、宴飲、征戰、朝聘等場合都要演奏編鐘。曾侯乙的這套編鐘很可能是他宴飲時用的,它和其他樂器在墓室中是這樣擺放的,編鐘安排在沿南牆和西牆的地方,北牆放有編馨,東南角放着巨大的指揮鼓,此外還有笙、排簫、瑟等,沿南牆還放有青銅溫酒器等,這顯然是摹仿墓主人生前的宴樂場面。

最後希望你今後看到鐘的時候,能分清是哪一種形式的鐘。鐘有三種不同的形式,即甬鍾、鎛鍾和鈕鍾。那種在鐘頂部有筒形鍾柄的就叫甬鍾,如果鐘頂不是筒形而是半圓形的鈕,那就叫鈕鍾。鎛鍾除了鐘頂是扁環鈕或伏獸形鈕外,鐘的口部也不像甬鍾和鈕鍾那樣呈弧形,而是平直的,稱爲平口。鈕鍾和鎛鍾都是直着懸掛,而甬鍾只能側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