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似懂非懂时,他继续说:对我们工作多年的人来说,这些记录,也可以让我们回顾当时的发言是否得当,表达是否啰嗦,以及了解不同人的思维逻辑。他说:我们经常会说「以会代训」,但是听会议本身并不能实现个人的提升,只有去思考会议中每个人为什么如此发言,为什么如此组织内容,才能有所收获。

| 三十岁思考 | 第 4篇文章 |

01 怼人

我很少怼人,但并不意味着我不怼人。

2017年的某天,在电梯里遇到一个同事,他下楼买晚餐,看我背包准备走,阴阳怪气地说了一句:你就下班了啊。

我说:是啊。

他回了一句:看来你工作不饱和啊,我们每天都加班到 11 点。

我回复道:总比你加班到死好吧。

他脸色不好,我脸色也不阳光,还好电梯下行得很快,马上就可以不欢而散。

那应该是 2017 年我唯一一次怼人。是的,当天心情也不好,就索性有什么说什么。

在自己的核心逻辑里,业绩永远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如果要为这个价值观找到出处,应该就是做自媒体的经历。

因为写文章是件很残酷的事。

你可能准备了好几天,阅读量不过几百,点赞数寥寥无几,那直接被判定为失败,没话可说。

另一种场景则是,写作一个小时,阅读量破万,点赞也过百,那自然就是一个小型成功。

纯粹用时间去衡量一个人当下的工作,是最 low 的做法。

02 积累

我有个同事 A ,他文章写得很好,也很快。

我很好奇,便有意识地去观察他的行为。

某次培训,领导在台上做总结陈词。当时我是主持人,能完全看到全场的行动。

A 在此时正在疯狂地记录。

培训结束后,我趁着他还没收起本子,便赶紧走到他的背后,假装聊天,实则偷瞄。

果然,密密麻麻的文字,并且用下划线标注核心要点和金句。

又一次培训开营,他亦是如此。

我开始理解,他的好与他的快,来自于平时的积累。

就如同我们看一个运动员,他表现很好,并不是因为比赛前两天的临阵磨枪,而是这之前几年、十几年的刻苦训练。

03 壁垒

前段时间,我让助理整理公众号文章。

一篇篇复制粘贴,还要归类和排版,确实辛苦。

直到某天,一个朋友突然发给我全部文章的合辑。

我问他怎么办到的,得到的答案是:编程。

写好代码,运行程序,几分钟后就得到全部内容。

我突然感受到了一种很可怕的壁垒:知道与不知道,竟然差异如此之大。

就如同,有人照着他人的文稿一字一句输入,却不知道可以拍完照,用 AbbyFinereader 直接识别,并输出为 Word 。

又比如,有人做会议纪要,写了一些,也录了音,后期要补充某句话,总是找不到对应的内容,来来回回,时间就耗没了。

殊不知可以在 Noted 里做记录,实时记录文字对应的音频时间戳。之后要找某句话,直接点击文字即可回到对应的音频。

奥,Noted 只有 Mac 和 iOS 设备才有。

「可是我没有苹果设备啊!」

这就需要做个决策:是这种场景下的时间损失更重要,还是钱更重要。

是的,钱很多时候也是壁垒。

04 记录

我有一段时间在武汉待过,那时有一个师父叫陈治。

当时他给我的任务是:每次开会,都要记录下所有人的发言。

我问了一句:是所有人吗?

得到的答案很简单,也很直接:是的。

我问为什么,他说「你记完一次后我再跟你说」。

第一次的会开了 4 个小时,听录音做记录用了 8 个小时。

当我拿着几十页的文稿给他时,他问了我一句:XX 当时为什么说这句话?

我赶紧查阅上下文,给出了答案:因为公寓项目销售更难,所以……

他说:我们经常会说「以会代训」,但是听会议本身并不能实现个人的提升,只有去思考会议中每个人为什么如此发言,为什么如此组织内容,才能有所收获。

在我似懂非懂时,他继续说:对我们工作多年的人来说,这些记录,也可以让我们回顾当时的发言是否得当,表达是否啰嗦,以及了解不同人的思维逻辑。这样,对大家都是好处。

在末了的时候,他说了影响我至今的一句话:无论你是否认同他人的观点,先记录下来,你才能思考和反驳。

在初入职场时,师父的每句话都会左右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之后的工作中,我逐渐意识到做这种 Full Notes 的好处:观察他人,了解逻辑,知道方法,总结经验。

而这些从他人那获取的沉淀,经过思考和总结,在之后的工作中成为了参考,也成为提升效率重要的模版。

05前置

在企业财报分析中,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叫做「周转率」,类似于我们经常说的「效率」。

它有很多子指标,比如总资产周转率,就看总资产每年能创造多少价值。

对个人来说,这个总资产就是时间,价值就是业绩。

一味地堆砌时间,并不意味着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要提升效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到神器,让机器来代替我们做简单重复的工作。

最好用的方法,就是工作前置,在知道这件事很重要时,未雨绸缪,做好积累,等到事情到来,水到渠成。

最笨的方法,是做 Full Notes ,它也类似工作前置,只是将重心由自己转为观察他人,逻辑是什么、方法是什么。

现在来看,最笨的方法反而是最好的方法。

毕竟,优秀的人总值得被借鉴。

以上便是我对效率的理解。

- 更多《三十岁》系列文章 -

喜欢曹将文章 ,记得点「好看」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