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日美貿易戰,最終以日本失敗告終。筆者有幸閱歷了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的繁榮,也見證了20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以及由此帶給日本的一連串災難。站在第三者立場研判日美貿易戰,從中應該汲取哪些教訓?如何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轍?回答這些問題,也許會對人們有所啓發和參考。

  1985年9月22日,紐約廣場大酒店,(左起)西德、法國、美國、英國和日本的財政部長

  日美貿易戰日本戰敗的外因

  任何事物發展和變化都源於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日本在這場貿易摩擦博弈中鎩羽而歸,外因是美國主導對日經濟政策強硬化,內因則是日本缺少大局觀,沒有從戰略角度處理當時的問題。陰謀論也好,外因論也罷,美國在日本經濟泡沫化及10年衰退與低迷中確實扮演了一個不負責任的角色。

  一是“廣場協議”限制了日本政府調控經濟能力。1985年,美國主導西方五國在“廣場協議”上簽字。五國同意聯手干預外匯市場,讓高估的美元實現軟着陸,以及繼續維護以美元爲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此後我們看到日元連續10年升值,從240日元比1美元升至79日元比1美元,升值幅度達67%。其間,日本政府一直堅守“廣場協議”,維護美元地位,明知美元資產在貶值,也不得不指導日本企業大量購買美元資產;明知經濟有些過熱,卻不能收緊銀根,結果刺激日本經濟過度擴張。顯然,遵守“廣場協議”,捆住了日本政府的手腳,導致經濟有所失控。

  二是“廣場協議”堵住了日本經濟復甦出路。美國政府幹預外匯市場走勢,不僅一直削弱日本產品的競爭力,而且還隱含某種特殊目的。在1993年和1995年日元急劇升值的高峯期,正值日本經濟依靠出口帶動恢復的關鍵時期,而出口增速回落,日元升值速度也回落。20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始終在主導干預外匯市場。

  美國對日經濟強硬政策的背景

  一是美國難容日本咄咄逼人的發展勢頭。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不僅規模大、增長快,而且“擠壓”了美歐國家發展的空間。相形之下,美國經濟長期受到貿易、財政和消費三大赤字困擾,“滯脹”局面難以擺脫。1987年,美國經濟經歷“黑色星期一”,股市暴跌,經濟衰退,危機四伏。隨着洛克菲勒總部大樓落入日本人手中,有人認爲美利堅合衆國正面臨着與大不列顛相同的命運。日本不斷有評論家口出狂言,稱“21世紀將是日本的世紀”。美國政治家布熱津斯基也嘆息“冷戰結束了,輸者是蘇聯,贏者卻不是美國,而是日本”。20世紀80年代末,美掀起“日本威脅論”,得到了各界廣泛認同。冷戰結束,美國具備條件,可以對日本採取強硬政策。

  二是美國在反覆要求日本開放封閉市場無效後,最終採取外部封堵措施,痛下殺手。

  一片混亂的證券交易所

  日美貿易戰日本戰敗的內因

  一是過多地依賴國際市場。出口不僅成爲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追趕美歐的功臣,更是日本國家的光榮與驕傲。然而,日本經濟不管環境如何改變,繼續追求出口利益,在全世界“一花獨放”,最終使自己成爲衆矢之的。

  二是日本堅持發展製造業、完整的產業鏈和過分擴張產能,形成扭曲的結構。日元急劇升值以後,日本出口產業主動調整,將“重、厚、長、大”的產品進行積極改造,大力發展“輕、薄、短、小”的產品。於是,日本電器、自動化辦公設備、精密儀器、機器人、半導體芯片、汽車、高端鋼鐵等產品迅速成爲新一代出口主力。美歐國家企業幾乎無法抵禦,市場份額大量淪喪。強大的競爭力進一步刺激日本製造業加大投資,擴張產能,發展出口,形成了過剩產能,經濟結構發生扭曲。

  三是日本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後。與發達的製造業相比,日本金融、信息、創新和知識產業發展滯後。特別是金融業競爭力弱,缺少國際知名的一流企業。1990年,摩根士丹利指出,日本股市已經達到危險的程度,應該賣出。於是,國際流動資本率先離去,引起日本股市最初暴跌。但日本四大證券公司幾乎沒有反應,等到股市一路下跌直至1995年,日本金融機構才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再想採取措施,爲時已晚。

  四是日本政府的失誤。

  首先,日本政府在“廣場協議”上簽字、採取對美協調政策,卻沒有從根本上考慮如何處理內外經濟關係,沒有從整體戰略考慮問題,更沒有對經濟發展模式進行調整。

  其次,在國際政治意識上,日本沒有認識到冷戰結束、東西方格局打破後,美國已經可以騰出資源全力發展自己,以及爲了保持在世界上的強大地位,有條件地對具備挑戰者資格的國家採取措施,包括採取強硬措施。

  再次,日本政府任由國內外流動資本大量流入股市和房地產。日本央行甚至沒有對大量國際資本的流入進行監控。當泡沫破滅時,日本政府又沒能及時指導銀行等金融機構,提出妥善處理不良資產的對策。

  從次,日本政府認爲出口大量增加是經濟競爭力高的表現,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增加是國民財富的增加,這對日本有利無害。日本製造業出口產品競爭力強,這是日本的驕傲,卻也是將日本經濟送上“斷頭臺”的始作俑者。過度發展出口,與和諧發展的基本準則背道而馳。

  最後,日本政局動盪,政策過於搖擺。20世紀90年代,面對泡沫經濟破滅這個史無前列的難題時,日本前後更迭總理九次,改組內閣十幾次。頻繁的政策搖擺,令日本政治家和經濟智囊迷失了方向。(中國青年報)

  20世紀90年代,某日本汽車品牌在美國熱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