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别于板上钉钉的业绩硬伤,近期不少上市公司被突然“带帽”陆续ST,让投资者猝不及防。粗略统计,天润数娱(002113)、银河生物(000806)等个股都在核实了大股东资金占用情况后,被闪电般“带帽”ST,市场走势旋即应声下跌。这部分公司前后脚遭遇“闪电ST”原因也很相似,都是公司治理不规范,及其背后大股东违规占用资金。投资者更应警惕存在类似情形的公司,规避被突然ST的风险。

资金占用“自曝家丑” 三公司被“闪电”ST

近期发布“带帽”ST的公司让市场猝不及防。3月26日晚,湘股天润数娱发布公告称,因公司控股股东未在承诺期限内归还公司的募集资金和解除公司的违规对外担保,公司股票触及其他风险警示情形,3月28日开市起,公司股票简称由“天润数娱”变更为“ST天润”。

因为公司的账户被冻结、资金被强制划转,天润数娱违规对外担保的情况于今年2月26日被公之于众。公司通过自查发现,在未履行相关内部审批决策程序的情况下,公司存在对外担保的情况,涉及金额18.3亿元。

此外,3月29日,因存在违规对外担保、控股股东占用资金且一时难以解除等问题,银河生物被实行其他风险警示,由银河生物“秒变”为ST银河。

还有高升控股(000971)巨额违规担保出现了连锁反应。本周二晚间,高升控股披露公告,称由于实控人、大股东预计无法在1个月内解决违规担保和资金占用问题,公司股票将在3月28日开始冠上“ST”。公开资料显示,高升控股此前曾为大股东及关联方违规担保近20亿元,同时还被大股东占用资金近4亿元。

2018年7月19日,高升控股突然披露一则对深交所问询函的回复公告,回答了公司前任董秘杜琳琳上任一月“闪辞”的原因。同时还披露了三笔涉诉债务情况,由此拉开了公司违规担保及资金被占用的大幕。

三家上市公司前后脚遭遇“闪电ST”,且因同一原因,这其中意味非同一般。那些藏着雷、公司治理不规范的上市公司及其背后大股东,风险更大了。

严重占用资金也作ST处理

ST带帽针对的对象是出现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所谓“财务状况异常”,是指通常意义上的业绩硬伤,包括最显著的两条:(1)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的净利润为负值,也就是说,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就要予以特别处理。(2)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其股东权益低于注册资本。也就是说,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就要予以特别处理。

除了财务硬伤之外,上市公司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交易所有权对其股票交易实行其他风险警示(ST):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且预计在三个月以内不能恢复正常;公司主要银行账号被冻结;5、公司董事会无法正常召开会议并形成董事会决议;公司向控股股东或其关联方提供资金或违反规定程序对外提供担保且情形严重的。

其中,违规占用资金成为不少上市公司被闪电ST的主要因素。3月26日晚间高升控股发布公告称,因大股东及其关联方预计无法在一个月内解决违规担保和资金占用问题,公司股票将被实行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高升控股”变更为“ST高升”。从交易所发布的条规来看,高升控股ST应该是触犯了第6条,被大股东及关联方占用资金,自查后预计短期内未能解决。

更为市场所知的是年初康得新被ST事件。ST康得新(002450)在2018年三季报显示其账面货币资金余额高达150亿元的康得新,却未能兑付10亿元债券,引发市场质疑。在市场和监管层的质疑和问询下,2019年1月20日,康得新发布公告,承认存在被大股东占用资金的情形。 此外,在2月16日ST康得新公告称,2017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债券简称:17康得新MTN001)不能按期足额偿付利息,已构成实质性违约。

这些问题公司也不容忽视

既然占用资金情形恶劣,对于投资者来说首要是规避这类问题公司。记者查阅近期发布有关资金使用情况的公告,3月28日,丰华股份(600615)披露问询函回复公告,内幕令人吃惊。此前,丰华股份投入4.8亿元的新兆投资,是隆鑫控股间接控制的企业,这4.8亿元以购买信托产品的名义,通过新兆投资支付给了隆鑫控股,而隆鑫控股用该资金偿还了其对金融机构的借款。

丰华股份不仅隐瞒了控股股东隆鑫控股与新兆投资的关系,甚至在投资前也未对新兆投资进行尽职调查。

3月初,深交所新闻发言人就2018年度深市上市公司自律监管与纪律处分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其中就包括大股东违规占用资金的处罚。针对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侵害上市公司资金资产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深交所坚持“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及时排查、严厉打击、绝不手软。全年共对10起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案件进行处分,有效震慑了违规行为,净化了市场环境。其中,对ST准油(002207)、千山药机(300216)、新疆浩源(002700)、高升控股等4单实施公开谴责,并对84人次相关责任人员予以精准打击。

据统计,仅深交所在2018年就发现并处理了20单涉及控股股东、实控人及其关联方资金占用行为的违规事项。分析认为,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控股股东以及实控人(以下统称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行为。

本文源自财富动力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