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在政績方面卓有成效的朱之璉被擢升爲正五品安慶府同知,在亳州待了整整十五年的朱之璉將亳州管理得井井有條,亳州百姓們自然是捨不得他離開,亳州知府曾經想申請讓其留任,但百姓們最後覺得朱大人雖然被調走,但是是升了官,我們不能耽誤朱大人的前程,最終朱之璉還是從知州任上被調走,臨行之時,百姓們拿着諸多美食蔬菜送別他,令朱之璉感動不已。拋開雍正的個人考慮因素,朱之璉在爲官之道上,真正做到了爲國爲民,他是安徽亳州在任時間最長的知州,兩次加起來長達18年之久,屢助亳州百姓度過難關,直到如今亳州還留存他的書院,供後人懷念。

古往今來,在歷朝歷代之中,從來不乏因功受賞者,有的人更是從白手起家變成了一品大員甚至封王封侯,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這一位,在知州任上做了18年,在知府任上被雍正封爲一等侯,而且乾隆年間還令其爵位可以世襲罔替。

重賞之中的奇蹟

這種待遇和重視程度是許多封疆大吏都不曾有的,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此人究竟有多大的功績可以做到從一個從四品官員(知府)直接被封爲一等侯爵,要知道在乾隆年間一等侯可是凌駕在九品十八級之上的存在,屬於超品之列。再按照從古至今“公侯伯子男”的排序來看,康雍乾三朝元老張廷玉作爲整個清朝歷史上唯一一位死後被配享太廟的漢臣,在世時也最多是被封爲伯爵(宣勤伯)而已,但當時封賞時他已經是正一品文華殿大學士、內閣首輔了。所以按照常理來說,即使這位知府大人有如何的功勞,以從四品升爲一等侯是奇蹟中的奇蹟,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雍正到底爲何對其封賞之至?這一切都要從此人身世講起。

雍正劇照


明室後裔,爲國爲民

此人名叫朱之璉,按照《清史稿》的記載,他是明朝皇室的後裔,但根據朱元璋爲其25個皇子所定的字輩來看,並沒有朱之璉這個“之”字輩。所以朱之璉如果真是皇室後裔的話,那麼最多也就只是個遠房或者旁支,例如是朱元璋的侄子或者兄弟等的後代之類。總而言之,當時的清朝認定他爲明室後裔。

朱元璋劇照


再來說說他的成長經歷,史書對其出生年份未做詳細記載,只說是出生於清朝康熙年間。根據史料的記載,他的祖父朱彝某在明崇禎時期洪承疇軍隊中任監軍,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也能看出朱之璉這一支實屬明朝皇室的旁支,畢竟在明朝,是很看重宗族承脈一說的。松山之戰中,洪承疇大敗於清軍,身爲監軍的朱彝某也被俘虜,最後同洪承疇一起投降了清朝,滿洲八旗制度建立後,隸屬於漢軍鑲白旗。但是在皇太極、順治、康熙時期,並不知道朱彝某以及朱之璉是明朝皇室的後裔。

朱之璉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取得進士及第,並在同一年奉命擔任亳州知州,在這裏我給大家普及一下知州的概念,知州一詞始出自北宋初年,其一開始之意爲“權知某軍州事”,意思就是把朝中重臣充任地方各州長官,是一種暫時性的職務,品級上並無定例。直到明清時期,知州才成爲了正式官職,並且與北宋時期的知州之意相差甚遠。清朝的知州只管行政事務,並且在品級上有了定例:從五品。

亳州關帝廟


絕請託,寡宴會,治梗頑,不累民,重農桑,鐵面無私。

在亳州任上的朱之璉,將這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官當作畢生事業來做。在走馬上任之前,他的好友曾經勸其不要前往亳州任職,因爲當時的亳州其實是一個民風非常強悍之地,人人重武輕文,歷任知州都難有解決之法,好友的擔心並沒有讓朱之璉退卻半步,他認爲凡事都有因果,任何人都有向善的一面,所以不能對任何一事一地一人存有偏見,他堅信自己能處理好與亳州百姓之間的關係。上任第一天,朱之璉並非像其他大部分官員一樣開個歡迎儀式什麼的,而是身着便衣行走於州府各個鄉村之間,通過探訪民情的方式對亳州有了一個更加深入的瞭解,熟稔於心之後,朱之璉通過嚴懲惡霸重治無賴的方式還亳州百姓一片清明。

亳州百姓對這個與以往知州不一樣的朱大人,有着格外的好感,於是由亳州地方的鄉紳集資破例爲朱之璉建立一座生祠以示敬仰,此舉令朱之璉深覺惶恐,認爲自己何德何能可以得到如此抬愛,但百姓們的熱情十分高漲,於是他改變原先想拆掉生祠的想法,轉爲將祠堂變爲書院,以供亳州百姓們讀書所用,這一舉措更加讓其清官形象根深蒂固。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在政績方面卓有成效的朱之璉被擢升爲正五品安慶府同知,在亳州待了整整十五年的朱之璉將亳州管理得井井有條,亳州百姓們自然是捨不得他離開,亳州知府曾經想申請讓其留任,但百姓們最後覺得朱大人雖然被調走,但是是升了官,我們不能耽誤朱大人的前程,最終朱之璉還是從知州任上被調走,臨行之時,百姓們拿着諸多美食蔬菜送別他,令朱之璉感動不已。

朱公書院


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亳州突發大水,百姓流離失所者甚衆。當時的安徽巡撫劉光美爲了儘快讓百姓儘快度過難關,於是將在亳州頗有威望的朱之璉又調回了亳州,再一次回任亳州知州的朱之璉,看到百姓身陷苦難,心痛如絞,他一方面申請朝廷救濟,另一方面快馬加鞭向周邊州府求援,每日災情第一線上必然有他朱之璉的身影,這次難關在他不捨晝夜的努力之下,終於平息。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將亳州重新恢復往日安寧之後,朱之璉又一次被調回安慶任同知,最後官居從四品正定知府。

拜封侯爵,世襲罔替

1724年(雍正二年),雍正繼位後將從四品的朱之璉賜封爲“一等侯”,並且將其原本的漢軍鑲白旗抬入到上三旗中的漢軍正白旗,這個消息震驚了朝野,大臣們都不知道雍正心中究竟是怎麼想的,因爲按照清朝的舊制,除了皇親國戚之外,有功之臣被封爵位最高也就是公爵,而朱之璉能到侯爵還是位列一等,實在令人想不通,關於雍正爲何在繼位之初就封朱之璉爲一等侯爵,在我看來,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

朱之璉雕像


第一,樹立賢名。前文說到,朱之璉是明室後裔,而且在康熙去世之前,這個身份都沒有得到任何認證。而衆所周知的是,清朝是取代了明朝而存在於世的,那麼善待明室成員就成爲了一種博取賢名的手段。所以早在康熙去世的那一年(1722),雍正便着手命人搜尋明室後裔的足跡,最終鎖定了朱之璉此人,封朱之璉爲一等侯,是雍正爲自己樹立“賢德之君”的重要舉措之一。至於朱之璉爲何以從四品擢升爲凌駕於正一品之上的一等侯,這並不是雍正所需要深思熟慮的,相反這種差距化越大越能體現出他的不拘一格用人才之意。

第二,自身政績。相信看到這裏,大家都明白了朱之璉雖然是以知州之職踏入仕途,但他將自己的這份職業看作是終生事業來做,在任期間,體恤民衆下屬,致力於民生大計,得到了上級的一致好評,也受到百姓的一致愛戴,雖然官小勢微,但所做之事足可撼動天地,所以這也是雍正拔擢其爲侯爵之因。試想,如果換做是隨便的一個明室後裔或者是毫無政績之人,雍正怎樣封賞都毫無根據可言。

亳州花戲樓


​第三,江山穩固。從清朝統治的層面考慮,雍正繼位之初朝局還尚未明朗和穩定,雍正優待明室之做法不僅樹立賢德之名,更是穩定明室之心,此舉對於大清的統治大有裨益,所以在這方面,品級差異化在鞏固統治方面根本不值一提。

根據以上三個方面的考量,最終朱之璉被擢升爲一等侯,而且賦予其祭祀明皇陵之權。到了乾隆年間,爲其爵位定爲“一等延恩侯”,並且世襲罔替,其爵位到了清朝宣統年間尚存於世。拋開雍正的個人考慮因素,朱之璉在爲官之道上,真正做到了爲國爲民,他是安徽亳州在任時間最長的知州,兩次加起來長達18年之久,屢助亳州百姓度過難關,直到如今亳州還留存他的書院,供後人懷念。

參考資料:

《清聖祖實錄》

《清世宗實錄》

《清高宗實錄》

蔡東藩《清史演義》

趙爾巽《清史稿.卷九.本紀九》

版權註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曉生”原創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違者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