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万武汉人的命,

就靠着这碗面

如果说斐济是世界上最早迎来第一缕阳光的地方,那么武汉就是全国每天早上最早醒来的城市。

这是因为,武汉是一个码头城市,作为全国商品的集散中心,来自五湖四海的走卒贩夫、引浆卖瓜者流每天都会在天不亮时就开始一天的奔忙,武汉“过早”的饮食习惯就这样一直保留到现在。

到现在,武汉有着高达95%的在外“过早”的比例,放眼全国,都可能是最高的。清晨的武汉,一条板凳一张椅,满街都是早餐铺,人行道、斑马线、车站旁、屋檐下,全都是端着小吃的武汉市民。

武汉女作家池莉在她的成名作《烦恼人生》里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另一口大锅里装了大半锅沸沸的黄水,水面浮动一层更黄的泡沫,一柄长把竹蔑笊篱塞了一窝油面,伸进沸水里摆了摆,提起来稍稍沥了水,然后扣进一只碗里,淋上酱油、麻油、芝麻酱、味精、胡椒粉,撒一撮葱花——热干面。

作为一座码头城市,热干面和武汉其他受欢迎的几样早餐:豆皮、面窝、马坪拐子饭一样,都是热量高又管饱,吃完一份能抗到中午,典型的为早期码头苦力工人量身定制的食物种类。

武汉名吃之:豆皮

其中,热干面是武汉最有特色的。

在武汉,热干面的品牌很多,知名的就有蔡林记、面妈妈、罗氏热干牛肉面店、陈记、卢记、疤子秘制、庞记、长子、姚嫂、石记等,更不用说那些散落在街头里弄里自家调制出来的叫不上名字的各种热干面。

但所有热干面中,最知名的还得说是“蔡林记”。

如今,“蔡林记”的热干面、小桃园的瓦罐鸡汤、四季美的汤包、老通城的三鲜豆皮,已成为武汉美食四绝,去武汉没有吃到这四样东西,跟宝山空回没什么两样。

那么,“蔡林记”是怎么成长为武汉美食第一品牌的?

蔡林记的前生后世

据说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一个叫李包的人发明了热干面。

但从热干面起源的描述来看,李包其人更像虚构,更接近史实的是“蔡林记”。

“蔡林记”的创始人是武汉黄陂人蔡明伟,1928年左右,蔡明伟夫妇开始在汉口以 “蔡林记”的招牌经营热干面。

据说,这个店名的由来是因为蔡家门前有两棵大树,取名“蔡林记”是希望生意兴隆。

“蔡林记”卖的面,用料精细、味道纯正,吃法独特,很快在武汉三镇声名大震,在整个武汉掀起模仿“蔡林记”的风潮。

1955年, “蔡林记”迁至繁华的中山大道,生意更加红火,每天卖出的热干面达400—500公斤。

当时,楚剧大师关啸彬是蔡林记的死忠粉,有时傍晚演出前,关啸彬总会来“蔡林记”吃一碗面。

一面一人交相辉映,那是“蔡林记”最好的时代,也是关啸彬最好的时代。

1958年,武汉“四大名小吃“蔡林记”热干面、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汤包、小桃园煨汤被介绍到新疆,热干面从此传遍大江南北。

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十年时期,“蔡林记”所有财产被充公,改为国营热干面馆。

1974年,“蔡林记”迁至佳丽广场旁,每天能卖出3000斤热干面。1977年,“蔡林记”创始人蔡明纬逝世。1993年,武汉市对中山大道进行旧城改造,蔡林记一度被拆迁停业。1997年,“蔡林记”商标被原“蔡林记”员工注册,并取得商标的使用权和经营权。

2000年,“蔡林记”品牌的6年使用权被卖给私营企业,一时之间市面上冒出百多家“蔡林记”加盟店,但一些店的品质不敢恭维。

2008年,武汉蔡林记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但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技术传承,都与蔡家没有关系。

正宗热干面之争

“蔡林记”第二代嫡传蔡汉文,毕业于广州美院,是一个卓有建树的雕塑家,深圳世界之窗的雕塑基本上都是他布置的。

作为蔡明纬的长子,蔡汉文早年并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而是专心干着雕塑本行。

蔡汉文退休后,“蔡林记”商标已经被别人抢注,蔡汉文随后开始整理家族历史资料,并且开始为家族荣誉而奔走。

为了向世人宣扬真宗的武汉热干面,蔡汉文一直在积极奔走。比如说,和别人合作开办蔡明纬老蔡林记面馆。

2010年是蔡明伟百年诞辰,蔡汉文决定将热干面家传配方公布于世,并且寻找继承人。

2013年,是“蔡林记”创始人蔡明纬103岁诞辰,蔡汉文在父亲墓前将蔡家热干面传世配方赠与第三代嫡传弟子、常青麦香园创始人李亚娟。

在蔡汉文的积极奔走和言传身教下,到2016年,他的弟子已经开出800多家热干面馆。同年,蔡汉文获选进入2016中国美食年度人物榜。

2017年8月,蔡汉文因肺癌晚期去世,享年82岁,目前蔡汉文的3个女儿都没有从事热干面餐饮行业,

看来,武汉热干面的爱恨情仇,还会继续上演。

作者:电商君

(本文为电商报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