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之后,互联网巨头不断加持。阿里、京东、美团都在布局,无人便利店、智能货柜不断出现。所谓风口就没断档过。

按照正常的逻辑,新零售其实就是人货场的重构,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对此也解读到:围绕着人、货、场当中所有商业元素的重构是走向新零售非常重要的标志,而其核心就是商业元素的重构能不能有效,能不能真正带来效率。

说实话,新零售这个概念耳朵都听出茧子了,到底怎么重构“人货场”?

我们根据解释可以看到,传统零售的“人、货、场”,重点讲究的是目标顾客定位(人)和商品定位(货)以及二者之间如何更好地进行匹配,是典型的二维思考。

新零售的“人、货、场”就是:企业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以实体门店、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为核心,通过融合线上线下,实现商品、会员、交易、营销等数据的共融互通,将向顾客提供跨渠道、无缝化体验。

从实践结果看,阿里和京东收购线下的商超进行布局、天猫店和京东店为代表的小型超市的加盟、线下实体店通过VR、AR等新技术实现线下用户向线上的导流,这些都能让你够感受到新零售时代的到来。

人货场变化,传统零售模式逐步瓦解

观众需求变了。消费者从单一产品需求到生活解决方案,比如盒马,围绕三公里盒区房,提出“你在哪里,盒马就在哪里”的服务,重新定义了零售边界。在盒区房区域,盒马不仅送生鲜,提供的社区生活服务,提出““比远亲更近,比近邻更亲”的服务价值。

游戏规则变了。 从过去品牌商掌握话语权到顾客掌握主导权,消费者可以全天候、跨时空随时连接一切,社交媒体兴起,消费者希望从体验中感受产品,不再相信品牌商自言自语式的广告,更喜欢看评论,问知乎,混社群,然后才决定在哪里购买商品。

竞争赛道变了。零售基础设施从人工到迈进人工智能,“物联网+零售”云、网、端深度结合实现智能化、自动化零售。无人收银,刷脸购、无人机、无人仓已经走进零售业,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商业,如丝芙兰和其他美容品牌开始用人工智能和AR技术为顾客提供虚拟试用体验。在线上,聊天机器人和机器学习算法自动解析与购物门店相关的问题,在物流方面,阿里巴巴在3D立体包装方面使用了深度学习技术,目标是在尽可能小的空间内打包更多的东西。机器学习和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技术是如何影响零售链的所有环节。

以上种种我们看到,“人货场”重构的零售逻辑正在显出锋芒。新零售远比我们想象得美好,新零售也远比我们想象的难做!“人货场”的重构真的不简单!

三大痛点,人货场没那么容易重构

|人痛——想象出来的顾客

顾客是想象出来的,射击却瞄不准靶心。目标群体是想象出来的顾客,大多数经营者无法精准描述用户特征,大数据时代,零售企业要做到比顾客的妈妈还了解顾客。门店的数字化是新零售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一部分。门店的数字化并不是指商品的数字化,这点现在很多企业都已经做到了,最难的是如何实现顾客的数字化,做不到这一点,我们的大数据就是个'瞎子',定价和供应链都没办法做。

|货痛——不断积压的库存

用户不精准,导致采购/订货不精准,造成库存积压。中国女鞋不同程度的都遭遇了业绩的“滑铁卢,除了百丽、达芙妮外, “女鞋第一股”星期六库在存积压太多的情况下,不得不开始大甩卖清库存,更传出原价上千的鞋、现价只要89元。在2014年,星期六库存比例再次大幅攀升,达到47.8%,数据显示,2015年~2017年间,星期六每年减少200多家门店,星期六的归母净利润总额仅为3.69亿元,相当于1年基本亏掉7年赚的钱。用户不精准,也让让美特斯邦威让原先一代的目标群体渐行渐远,造成库存积压过剩,引发关店潮。

|场痛——互相割裂的渠道

渠道多重,会员数据不通,渠道与部门之间互相割裂,甚至左右手互搏,内部互为竞争削弱了体验,导致一批用户流失。很多零售企业都想线上线下同价且营销一致,但运营过程中线上线下变成了竞争关系,延伸为渠道割裂,引发顾客在渠道内的消费场景被分化,体验得不到一致性,导致忠诚度降低。

很多零售企业并没有理清楚“人货场”的关系,盲目地跟风巨头谈重构、谈颠覆、谈无界,实际是两眼一抹黑,内心很焦虑。

要先界定好你的人是什么、货是什么、场是什么,先做垂直或细分,才谈更多。

最后一句,不论是传统零售还是新零售,谁能赢得消费者的心,谁就是赢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