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之後,互聯網巨頭不斷加持。阿里、京東、美團都在佈局,無人便利店、智能貨櫃不斷出現。所謂風口就沒斷檔過。

按照正常的邏輯,新零售其實就是人貨場的重構,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對此也解讀到:圍繞着人、貨、場當中所有商業元素的重構是走向新零售非常重要的標誌,而其核心就是商業元素的重構能不能有效,能不能真正帶來效率。

說實話,新零售這個概念耳朵都聽出繭子了,到底怎麼重構“人貨場”?

我們根據解釋可以看到,傳統零售的“人、貨、場”,重點講究的是目標顧客定位(人)和商品定位(貨)以及二者之間如何更好地進行匹配,是典型的二維思考。

新零售的“人、貨、場”就是:企業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以實體門店、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爲核心,通過融合線上線下,實現商品、會員、交易、營銷等數據的共融互通,將向顧客提供跨渠道、無縫化體驗。

從實踐結果看,阿里和京東收購線下的商超進行佈局、天貓店和京東店爲代表的小型超市的加盟、線下實體店通過VR、AR等新技術實現線下用戶向線上的導流,這些都能讓你夠感受到新零售時代的到來。

人貨場變化,傳統零售模式逐步瓦解

觀衆需求變了。消費者從單一產品需求到生活解決方案,比如盒馬,圍繞三公里盒區房,提出“你在哪裏,盒馬就在哪裏”的服務,重新定義了零售邊界。在盒區房區域,盒馬不僅送生鮮,提供的社區生活服務,提出““比遠親更近,比近鄰更親”的服務價值。

遊戲規則變了。 從過去品牌商掌握話語權到顧客掌握主導權,消費者可以全天候、跨時空隨時連接一切,社交媒體興起,消費者希望從體驗中感受產品,不再相信品牌商自言自語式的廣告,更喜歡看評論,問知乎,混社羣,然後才決定在哪裏購買商品。

競爭賽道變了。零售基礎設施從人工到邁進人工智能,“物聯網+零售”雲、網、端深度結合實現智能化、自動化零售。無人收銀,刷臉購、無人機、無人倉已經走進零售業,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商業,如絲芙蘭和其他美容品牌開始用人工智能和AR技術爲顧客提供虛擬試用體驗。在線上,聊天機器人和機器學習算法自動解析與購物門店相關的問題,在物流方面,阿里巴巴在3D立體包裝方面使用了深度學習技術,目標是在儘可能小的空間內打包更多的東西。機器學習和基於計算機視覺的技術是如何影響零售鏈的所有環節。

以上種種我們看到,“人貨場”重構的零售邏輯正在顯出鋒芒。新零售遠比我們想象得美好,新零售也遠比我們想象的難做!“人貨場”的重構真的不簡單!

三大痛點,人貨場沒那麼容易重構

|人痛——想象出來的顧客

顧客是想象出來的,射擊卻瞄不準靶心。目標羣體是想象出來的顧客,大多數經營者無法精準描述用戶特徵,大數據時代,零售企業要做到比顧客的媽媽還了解顧客。門店的數字化是新零售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一部分。門店的數字化並不是指商品的數字化,這點現在很多企業都已經做到了,最難的是如何實現顧客的數字化,做不到這一點,我們的大數據就是個'瞎子',定價和供應鏈都沒辦法做。

|貨痛——不斷積壓的庫存

用戶不精準,導致採購/訂貨不精準,造成庫存積壓。中國女鞋不同程度的都遭遇了業績的“滑鐵盧,除了百麗、達芙妮外, “女鞋第一股”星期六庫在存積壓太多的情況下,不得不開始大甩賣清庫存,更傳出原價上千的鞋、現價只要89元。在2014年,星期六庫存比例再次大幅攀升,達到47.8%,數據顯示,2015年~2017年間,星期六每年減少200多家門店,星期六的歸母淨利潤總額僅爲3.69億元,相當於1年基本虧掉7年賺的錢。用戶不精準,也讓讓美特斯邦威讓原先一代的目標羣體漸行漸遠,造成庫存積壓過剩,引發關店潮。

|場痛——互相割裂的渠道

渠道多重,會員數據不通,渠道與部門之間互相割裂,甚至左右手互搏,內部互爲競爭削弱了體驗,導致一批用戶流失。很多零售企業都想線上線下同價且營銷一致,但運營過程中線上線下變成了競爭關係,延伸爲渠道割裂,引發顧客在渠道內的消費場景被分化,體驗得不到一致性,導致忠誠度降低。

很多零售企業並沒有理清楚“人貨場”的關係,盲目地跟風巨頭談重構、談顛覆、談無界,實際是兩眼一抹黑,內心很焦慮。

要先界定好你的人是什麼、貨是什麼、場是什麼,先做垂直或細分,才談更多。

最後一句,不論是傳統零售還是新零售,誰能贏得消費者的心,誰就是贏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