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週刊》特約作者 張俊鳴

進入3月份,北上資金出現多次單日淨流出,繼上週出現今年以來首次周淨賣出之後,週一(3月25日)更出現超過100億元的淨賣出,引發市場矚目。在筆者看來,外資的流向固然值得投資者重視,但更重要的是要看長期趨勢;此外,外資的劃分也需要更細緻透明,纔不至於讓市場各方過度解讀。

外資流入A股仍是長期趨勢

去年外資成爲抄底的主力,而近期股指的拉鋸似乎也和外資動向有關,尤其是週一陸港通北上資金淨流出103.86億元,爲歷史第二高。雖然看似短期流出量不小,但相比滬港通、深港通成立以來累計淨流入接近8000億元相比,比例並不高。從目前A股對外開放的趨勢、外資目前配置的比重以及A股在全球股市中的地位來看,外資流入A股未來還有巨大的空間。從上證50滬深300藍籌股爲主的指數的平均估值來看,儘管經過年初的上揚,但A股依然屬於價值窪地,外資沒有主動大幅撤離的需求。因此,短期陸港通資金流出並不能說明長期趨勢。

陸港通資金的短期流出,某種程度上可理解爲外資的獲利回吐和調倉換股。在經過去年下半年的持續抄底之後,今年以來A股的急漲或許超出了部分外資的預期,賣出手中部分持股完全可以理解。同時,上週五美股的下挫,影響部分境外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導致一些外資被動應付贖回或主動降倉避險,也在正常投資的範圍內,不值得過度恐慌。

單日淨流出100億元,比3月25日A股超過8000億元的成交金額,比重並不算大,實質性衝擊十分有限。恰恰相反,只要有合適的投資渠道,跌出投資價值的A股隨時會被外資相中買入。投資者如果真的關注外資的動向,還不如關注手中的持股是否有投資價值,特別是和全球行業巨頭的估值對比,這纔是真正吸引外資長期配置的關鍵。

“北上資金”未必代表外資機構全貌

外資長期流向A股是確定的,但陸港通包含的“北上資金”則未必能代表外資機構的全貌。一般來說,外資機構有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特點,在A股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這部分資金的長期流入也是比較明確的。但在這部分“中流砥柱”之外,北上資金不可避免還包含其他性質的“外資”。比如,在香港券商開戶交易的自然人,這部分除了香港本地的民衆之外,還可能包括其他境外人士,甚至是內地人士。2017年,中國證監會就通報過一起跨境操縱股價案,涉案人員就利用3個香港賬戶和1個內地賬戶,對滬股通標的股票小商品城實施操縱。此外,近期也有媒體披露,有內地資金利用香港利率較低的特點,在香港券商融資,再借道陸港通買入A股。這些假外資不可能是北上資金的主流,但比重多少目前無從知曉。

值得關注的是,這類資金雖然披着外資的外衣,但實際上操作手法卻和外資機構迥異,和境內遊資反而更加接近。因此,北上資金並不能反映外資機構的全貌,有一部分實際上是穩定度並不高的內資;拿北上資金的流向套在外資機構身上,進而推斷其短期流向難免會失真。從監管的角度來說,如果有涉及違規操作的“假外資”,兩地監管機構需要聯手儘快處置,儘可能擠出北上資金的“水分”。

投資資金流向細分有必要更透明

對執法部門來說,處理違規的“假外資”,只能在其交易行爲發生之後,根據大數據進行事後處置,而對於瞬息萬變的市場來說,投資者更需要及時掌握外資真正的動向。在筆者看來,目前A股資金的動向披露還可以更加完善,讓投資者能夠掌握更透明的信息。筆者建議,不妨分爲境內和境外兩種,分類公佈每日的買入額、賣出額。境內的部分是境內開戶交易、以人民幣結算的賬戶,具體包括:一、證券公司:包括券商自營和代客理財的交易;二、公募基金:公募基金買賣產生的交易;三、其他金融機構:陽光私募、保險公司、證金公司等買賣產生的交易;四、企業法人1:境內企業法人的賬戶,上市公司境內大股東增減持產生的變動;五、企業法人2:境外企業法人賬戶,上市公司境外大股東增減持產生的變動;六、自然人1:境內自然人賬戶;七、自然人2:境外人士直接開戶交易的部分。

境外的部分可分爲機構投資者和自然人兩類,前者包括以QFII、RQFII、港股通等方式交易的境外機構投資者部分,自然人則是通過港股通等方式交易的境外自然人賬戶。從技術上來說,對各賬戶的交易狀況進行分類披露難度並不大,可以讓投資者看清“真外資”的真正動向,對外資機構的長期流向有更正確的把握。■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