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根泉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家住苏州吴县西山岛堂里村。1960年时,邻居徐承德一家打算搬到新疆生活,于是将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折价出售,1栋老房外带2间堆草的平房,总共要价800元。

西山岛堂里村

这个价格在当时是不算贵的,但徐根泉实在没有那么多钱来买。最后他与徐承德商定,以10担红薯相抵。徐承德觉得老房子有人要就不错了,于是就答应了下来。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后,徐根泉终于还清了债务,正式成为了房子的主人。

时间流逝,转眼20年过去了。1988年4月2日,徐根泉经过10年的艰苦积攒,终于弄到了一笔钱,准备在老屋上建新房为儿子娶媳妇。于是徐根泉请来10几个亲戚好友,挖地基、打墙身、砌围墙,干得不亦乐乎。

淳朴的老农

一天下午,徐根泉在挖那两间平房的地基时,一锄头下去刨出来了个白色的物体。徐根泉扒开白色物体上面的泥巴仔细一瞧,惊讶得大叫起来:“元宝!一个大元宝!”。徐根泉挖出来的是一个咸丰年间的银元宝,他赶紧挥舞锄头继续挖,接连又挖出了11个大元宝。

“没想到这下面藏了这么多宝贝!”徐根泉挖出了12锭银元宝,全家沉浸在了极大的喜悦之中,甚至连建房一事也放下不管了。然而没过几天,徐根泉挖得元宝的消息不胫而走,报纸、电视、广播纷纷报道这一消息,无数村民和文物收藏者涌入徐家,将徐家围得水泄不通。

咸丰元宝

村里最穷的人家一下挖到了元宝,瞬间引起了村民们的羡慕与嫉妒,当地的文管专家到徐家做工作要徐家上交元宝。一些人则以高价利诱,要徐根泉将宝物出卖,甚至有人开出了20万元收购这些元宝,但徐根泉却舍不得出售。

20天后,一群不速之客闯入了徐家。来者找到徐根泉,要求将银元宝全部交出,否则将状告他非法占有私人财物。来者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卖房的徐承德及其家人。原来徐根泉挖到宝物后,远在新疆的徐承德通过报纸了解到了情况,于是不顾70多岁的年纪千里迢迢赶来,索要传家宝物。

银元宝

徐承德索要银元宝是有根据的,徐家在堂里村一直是大户人家。徐承德的高祖徐冶堂曾经是湖南长沙首富,曾有当铺、钱庄数十处,太平天国运动后,徐冶堂携带家眷回归故里,修建了几栋雕花楼,如今徐家任有一处雕花楼存世,相当精美。

徐家在老房子里住了5代人,徐家后人先后有多人经商、成为了堂里村的大户。由于近代历史风云跌宕,徐家祖先在老房子里埋下银元宝留给子孙是说得通的,虽然徐家后代从未知晓祖先藏宝的秘密。

西山岛雕花楼

由此,围绕12锭元宝的归属问题,徐根泉、徐承德和当地文管会发生了激烈争夺。徐根泉认为,房子已经卖给了自己,房子里的元宝应该归自己所有。徐承德一家则认为,宝物埋藏的时间先于卖房,宝物属于徐承德家传之物,徐承德家只卖了房,并未卖传家宝。

而当地文管会专家则依据相关规定认为,地下挖出的不明之物归国家,因此徐根泉与徐承德都并未有直接证据证明宝物属于谁,因而理当由文管部门收缴,归于国家。

富人生活

1989年12月23日,在经过长达一年的调查取证,查阅了徐承德家从乾隆到民国时的家族关系后,吴县法院一审判决:元宝最晚的一块是咸丰6年,元宝埋藏时间先于房屋售卖,继承人健在,因此大元宝应归属继承人徐承德所有。

一审判决之后,徐根泉一家不服判决,要求重新审理。吴县文管会的专家们也不淡定了,于是在1990年1月4日,吴县文管会专家组以案外人的身份提出质疑,要求对此案重审。

挖出元宝的旧房子遗址

1991年3月,法院作出最后判决:维持原判,12锭大元宝判给徐承德,徐根泉挖宝有功奖励3000元,吴县文管会如果想要大元宝,可以找徐承德购买。

对徐根泉来说,这个判决让他很无语、很心碎,他的心中五味杂陈,一时难以接受,但事情如此也无法改变,只得作罢。判决结束后,徐根泉拿到了3000块钱奖金,徐承德一家将元宝折价2.4万元出售,将元宝卖给了博物馆珍藏。

博物馆

自此,一段宝物的传奇公案宣告结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