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如果刑法规定的处罚比较严重,的确会减少犯罪。但我们也可以预见,如果一个国家规定“随地吐痰的,处3年有期徒刑”,即便犯罪率很低,这也是个可怕的国家。

  正文:1619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文 |西风微凉

  来源 | 西风微凉的法律博客

  10月18日,经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审理查明,宋喆在担任王宝强影视文化工作室总经理期间,在共犯修雨乐的协助下,利用职务的便利共计侵占单位业务款230余万元。法院据此认定,宋喆构成职务侵占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六年。

  宋喆原本不属于公众人物,但是王宝强的一则“离婚声明”,让他从幕后走向台前,一时间为千夫所指,沦为过街老鼠。从宋喆被判刑的推送占领朋友圈的速度,我们大致就可以了解到群众的关注程度。

  从呼吁重判宋喆,联系最近发生的“坐霸事件”,群众对于“严厉的刑事处罚手段”似乎越来越偏爱,寄希望于“严刑峻法”实现理想社会的憧憬,表现为动辄就呼吁司法机关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以儆效尤。

  首先我们应当知道,刑事处罚并非目的,而只是社会治理手段。作为一种治理手段,严刑峻法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判断其是否恰当,关键要看严刑峻法是否有利于社会,是否有利于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

  我们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严刑峻法当然有利于社会。因为站在罪犯的角度来考虑,如果哪怕很轻微的犯罪都会受到很重的处罚,出于对刑罚的恐惧,犯罪率就会减少。这种认识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绝对。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种认识的不全面之处。比如,我国至今仍保留着死刑,而且在故意杀人罪的场合,死刑案例较多。日本虽然也有死刑,但日本实际上很少有适用死刑的案例,比如江歌案的凶手陈世峰,尽管身背两罪(杀人罪和恐吓罪)也才被判处20年有期徒刑。

  显然在我国杀人的代价更严重,因为更容易被适用死刑,如果前述认识成立,我国的杀人犯罪率应该显著低于日本才对。但事实是,并没有有效数据显示我国的杀人率明显低于日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这一“悖论”可以从犯罪心理学上找到答案。以谋杀犯举例,人为什么要谋杀呢?是因为不懂法律?恐怕这个答案难以令人信服。因为杀人偿命在我国几乎是妇孺皆知的道理。

  答案在于“侥幸心理”。多数谋杀犯并非是不怕处罚,而是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警察抓不到自己”。正是这种“迷之自信”,让许多人即便知道杀人要偿命,仍然敢于害人性命。

  

  笔者认为,相比起严刑峻法,有效执法显得更为重要,更有利于减少违规行为,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向社会良治的目标靠近。

  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实际执行的规则才是现实法律。

  “座霸”是不讲规则的代表,但是其“霸”的底气不在于国家奈何他不得,而是受害人奈何他不得,因为现场的执法者没有有效执法。执法人员在完全有权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情况下,没有行使自身的权力,这才是小事件被无限放大的根源。

  刑法应保持“谦抑性”,相比起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应是末位的选择。动辄要求用刑事手段惩罚违规者,同“棍棒教育”一样,体现出的是一种简单化的治理思路,并非社会治理的良策。

  “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贝卡利亚这个判断至今仍体现出理性思维的光芒。这一判断不仅适用于刑事领域,在行政领域同样适用。

  实现社会的良治,仅依靠严刑峻法行不通,使法律尽量完善合理,有效地执法,公正地司法,多方面共同努力才是向目标靠近的正确途径。

  本期编辑 | 白雪

  

  你可能喜欢的文章 ↓

  

  房价走跌,购房者砸售楼处有法律依据吗?

  路面塌陷4人遇难,事故频发该谁担责?

  “禁止霸座”立法了!这些行为最高罚5万

  误认为是自己的孙子就能“抢”吗?

  殴打老太小伙,为何没有涉嫌故意伤害罪?

  法律人的精神家园

  法律博客

  falvboke

  baixue329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