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心理学帮助,进入幸福研习社·

  

  阿文发来一条微信:“我买了两盏灯。”

  看着这条只有六个字的消息,我愣了一下,回复道:“那真是太好了。

  回复完阿文,我的心中一时思绪万千。

  01

  买灯,本是再也寻常不过的事情。但当它与人的生命故事发生关联,便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意义。

  两年前阿文生日时,我选了一盏可爱的招财猫小夜灯作为她的生日礼物。当我将礼物送给阿文的时候,她脸色大变:“我不能收。”

  “为什么?”我诧异不解。阿文低下头没有说话。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向我道出了一段悲伤的往事。

  8年前,阿文深爱的男友——两人情投意合,很是般配,在婚礼前夕,突然遭遇意外身受重伤。

  阿文不离不弃地在医院照顾了男友几个月,最终男友还是因为伤重不治离去了。那时的阿文,情绪一度崩溃。

  “在那之后,我便不会主动买灯,也不想接触与灯有关的任何事情。就算用的灯坏了,我也是能凑合就凑合用,到了万不得已要换了再说。”阿文的男友,生前是做灯具生意的。

  事情发生那年,我与阿文在不同的城市,有关这段往事,阿文很少提起,只是偶尔听她说过一点,但我从未知道事情的始末如此令人心痛。

  灯,对阿文来说,成了无法触碰的东西,或许在我们看来未免太过偏激。

  但阿文正是用这样不再与男友相关的事物发生关系的方式,保护自己不被失去爱人的悲痛所击溃;也正是用这样的方式,阿文与逝去的男友在8年里,始终保持着最高浓度的联接。

  这样的联接方式让我感到十分沉重,这悲伤仿佛穿透心脏,让人无法呼吸。阿文说,男友离去后,自己曾一度因悲伤过度引发心脏早搏。

  就像弗罗伦斯所说:“当你爱的某个人死了之后,你的一部分也死去了。”

  这是因为,爱人的逝去会引起我们“个体存在感的丧失”,这感觉,就像是“失去了自我的一部分”。

  我想,这种失去,不仅仅只是爱人这个人,还有爱人带给我们的安全感、曾经一起畅想的未来、爱人的庇护,还有生活中与他点点滴滴的烟火气。

  02

  失去所爱之人必定令人悲伤不已,而人类有着天然强大的自愈能力。正常情况下,悲伤都会经过一段时间渐渐淡去,然后开始找寻下一段新生活。对于阿文而言,8年的时间显然已经太长太长。

  为何有些人如此难以走出失去爱人的悲伤?

  爱人的离去,会重新激活我们早年创伤中对丧失的体验。如果这些早年的丧失从未得到处理,那么在成年之后遭遇这样的事件,创伤就会被加倍激活。

  那么,什么样的早年创伤体验会影响我们成年后对丧失的态度?

  一种是与母亲的分离。在我们生命的早期,我们全然地依赖着母亲的养育,对一个小婴儿来讲,在生命最初的两到三年里,是建立起安全依恋的关键时刻。在这个期间,婴儿慢慢在母亲的养育下建立起客体恒定感、安全依恋感,这也将为我们成年之后拥有一份健康亲密关系打下基础。

  因此,尽管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与过去分离的过程,但如果这个分离发生在我们生命开始的两三年,当这一孩子内化妈妈对他的爱的过程被打破与终止,便会在孩子的内心留下创伤。孩子会在内心觉得:我是会被抛弃的,我是不被爱的。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这是巨大的创伤体验。

  在我们脆弱的童年,一个好的能够保护我们身心的环境,也可以让我们发展出内心的成熟力量,尽量抚平在婴儿时期经历的分离体验,并在成年之后让我们能够拥有力量,去对抗外界生活所给予我们的各种意外与压力。

  回想阿文的成长经历,这样的分离体验的确是她早期生命中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在阿文不到两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原因将阿文送回了老家交给爷爷奶奶抚养。

  如同大多数中国的老一辈父母一样,爷爷奶奶的管教是十分严格的,奉行着“打是亲骂是爱”的理念,他们对阿文吝于赞美,一味用高要求、指责的方式教育着阿文。

  这样的养育环境造就了阿文内在高标准的超我,每当有不好的事情发生,阿文便会立刻将一切原因指向自己。成年后当亲密关系再次遭遇分离,阿文内心的被抛弃、不被爱的恐惧、以及内疚感和羞耻感等糟糕的情绪体验便又被激发出来。这一系列的情绪纠缠交织在一起,让阿文对男友的离去充满自责与内疚、她再一次感觉到自己总是会被抛弃、是不被爱的。

  如果当时能够有人陪伴阿文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刻,事情的发展可能不会像今天这样令人痛心。而现实总是多不尽如人意。那些从未经历过失去亲密之人的人来说,他们无法切身体会理解这种悲伤的感受。往往,最初给予的那些并不十分恰当的安慰不起作用后,常常会以不耐烦的态度代替。

  很多亲友在最初都劝慰阿文:“还好在婚礼前出了事情,也算没有拖累你。”“人已经去了,你伤心也没有用的。不如趁年轻赶紧再找一个合适的人嫁了。”热心的亲朋纷纷为阿文介绍青年才俊,可这些年,阿文谁都没有再接受过。渐渐的,周围的亲友也视阿文如异类一样。

  这些劝慰的言谈举止,对于阿文来说就是洒在伤口上的盐,没有人看见阿文那颗破碎的心。

  阿文只好将自己真实的悲伤掩藏起来。阿文说,她觉得自己被隔绝了,不被理解、被排斥、被拒绝。

  生出这样的感觉,不单单因为失去了挚爱的人,更因为没有人可以理解自己。

  渐渐地,阿文觉得自己变成了情感麻木的人。一切的喜怒哀乐于她而言都不会掀起内心太大的波澜。

  这种精神麻木,也是象征层面的死亡,但它保护了阿文免于彻底的无助和孤单。因为“如果我什么都感觉不到,那失去就没有发生”。

  还有一些人,在这种情况下,会一遍遍回想与爱人的美好时光,在想象中重温在一起的情形,为的是让自己有活着的感觉,你存在即我存在。

  这一切,都是我们潜意识与爱人相连的需求与渴望。

  03

  现实致于我们如此残酷的打击,但我们却仍需将生活继续。走出悲伤的深渊,需要爱的力量,也需要分离的力量。

  “被体验到了恨,你才能够相信自己是被爱的”。 这是温尼科特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爱的力量使我们连接,恨的力量让我们能够完成分离。

  既能爱,又能恨,这样爱恨交织的力量能够让我们面对和经历生命中的一切无常,让我们有力量告别过去,也有力量重新开始。

  而分离并不意味着永久地与失去的爱人切断联系,我们可以将逝去的爱人融入自己的内心中,像自体一样保存起来。通过回忆,与内心中的爱人保持联接,保持活力。

  弗洛伊德曾说:“成功的哀伤有一项要求,即我们需要创造出一些东西,无论是一段回忆,一场梦、 一个故事 、还是一首诗,当我们创造出的这些东西与我们对丧失本身的体验相匹配,丧失的孤独便开始被消除。”

  就像现在,阿文让我写下这篇文字,让那些难以言说的感情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同时,也希望能够让更多看到这篇文字又有感同身受的人,一起开启疗愈的旅程。

  最终,将我们拉出深渊的力量,是生命前方还未曾体验过的生活,它们在朝我们招手,是吸引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对于阿文来说,她的新生活,或许就是自己将要新开的一间咖啡甜点工作室。最近的她正在忙于添置物件,这两盏灯,正是为工作室所选的。

  就算你的生命里曾经有一盏灯熄灭过,也可以在自己的心中点亮另一盏灯。只要心中的灯不灭,光明终将指引我们走向远方。

  让逝去的爱人栖息于我们的内心世界,而不是让自己以“死去”的方式陪伴他。

  作者:包俊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坚信唯有拨开重重的乌云与迷雾,穿透而来的阳光才是最能温暖治愈。个人公众号:四月一日之店(siyueyiri-junxun)。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