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是植物蛋白的重要來源,每100克大豆含蛋白質40克左右,是小麥的3.6倍、玉米的4.2倍、大米的5倍,是牛肉的2倍、豬肉的3倍,素有“田中之肉、營養之王”的美譽。大豆還含有異黃酮、卵磷脂、皁苷、可溶性纖維等,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專家分析,進口大豆主要是滿足飼用豆粕需要,也彌補食用植物油的缺口。國產大豆仍是食用大豆的主體,其中80%多加工成豆製品、調味品。應當保持國內大豆生產的穩定,滿足居民對植物蛋白的需求。

——2016年《農業部關於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

糧豆輪作、恢復面積。因地制宜開展糧豆輪作,在東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輪作模式,在黃淮海地區推廣玉米大豆輪作、麥豆一年兩熟或玉米大豆間套作,適當恢復大豆種植面積。到2020年,大豆麪積達到1.4億畝、增加4000萬畝左右。

改善品質、提高效益。根據我國居民的飲食習慣和大豆市場供求現狀,東北地區擴大優質食用大豆麪積,穩定油用大豆麪積。黃淮海地區以優質高蛋白食用大豆爲重點,適當恢復面積。

——《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

推廣“一主四輔”種植模式。“一主”即實行玉米與大豆輪作,發揮大豆根瘤固氮養地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優質食用大豆供給。

——2016年《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方案》

統籌調整種植業生產結構,穩定水稻、小麥生產,有序調減非優勢區籽粒玉米,進一步擴大大豆生產規模,鞏固主產區棉油糖膠生產,確保一定的自給水平。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