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天气转凉,是高血压、中风、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人数开始上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机能逐渐衰退,身体的代谢水平也随之逐步走下坡路,身体不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来抵御低温,所以,我们要提醒中老年人切勿盲目“秋冻”。

“春捂秋冻” 有科学道理

“春捂秋冻”是一句民间谚语,这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温度逐渐降低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省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教授李晓说,秋天的降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们逐渐添加衣服,以适应外界环境。有的人一到秋天就赶紧穿上许多衣服,甚至过早穿上棉衣,这种做法不好。因为过早地穿上棉衣,就会使身体得不到对冷空气的锻炼,导致防寒能力降低,到了三九严寒,真正寒冷季节,鼻子和气管一旦受到冷空气侵袭,里面的血管抵抗不住而收缩,使血流量减少,引起抗菌能力减弱,更容易生病。所以,正常情况下,秋季确实应该冻着点,衣服要慢慢增加。

体质不好就别“冻”

无论“春捂”,还是“秋冻”,都要因人、因时而异,而且要适度,不能盲目而行。秋季又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候,对于有这方面疾病史的中老年人来说,防寒尤其重要。

秋冻,是为了提高人们对逐渐变冷环境的耐受性,但如果个人的体质本来就弱,那最好还是不要乱“冻”。“秋冻”是潜移默化的锻炼,能在无形中提高人的体质。按中医养生理论,秋天是养阴的季节,如果穿得太多,易出汗,会耗伤人体的阴液,对身体不利。如果违背自己的感觉强行挨冻,轻则容易着凉感冒,重则造成外周血管过度收缩,血压升高,易引发心梗、脑梗、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甚者产生严重后果。如果长期不注意保暖,还有可能造成诸如冻疮等疾病。因此,中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加需要保暖。

李晓表示,不提倡这部分人群尝试“春捂秋冻”。天气变冷,体质较弱的人要注意头、手、足这三个关键部位保暖。就算对体格健康的人群,“秋冻”也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这一原则就不再适用。

预防心脑血管病要管住嘴

到了深秋,室内外温差较大,很多老年人身体抵抗力差,容易出现头晕、头痛、胸闷、乏力等症状。因此,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特别注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盐过量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实验证明,吃太多盐会使血压升高。血压控制不佳,很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如心梗、脑梗、冠心病等,同时还会对肾脏造成损伤。建议大家每日钠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克,包括食盐、味精、豆瓣酱、酱油等调味品。

甜食过量也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原因,吃太多的甜食不仅会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还不利于血糖的控制。过量食用,会阻碍胰岛素分泌,一直处于高血糖状态,还可引起肥胖、糖尿病等症状。

荤油也是容易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类食物如果少量食用是可以的,但是如果长期、大量吃,无疑会使血管造成损伤,尤其是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更应少吃。记者彭惠玲报道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