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雙創周成都會場圖片來源:中國雙創在線

  首批雙創主題地鐵專列“蓉蓉號”“壯壯號”“菁蓉匯號”上線,120家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示範基地首次齊聚一堂,全國首張顛覆性創新榜單發佈……當下,全國諸多省市同步舉辦的2018“雙創周”落下了帷幕。

  而活動周之前,國務院印發了 《關於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打造“雙創”升級版的八個政策措施,其中就有建立完善知識產權管理服務體系。

  今年“雙創周”的主題是“高水平雙創,高質量發展”。知識產權如何助力“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持續向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和更深程度推進,《中國科學報》記者爲此採訪了業內專家。

  “升級”勢在必行

  

  “知識產權是保護‘雙創’能夠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北京大學創新創業學院講席教授陳東敏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創業是基於創新的,而公司創新主要是開發一些比較新的技術等,儘管早期規模一般都比較小,在無形資產向商品化轉化過程中,卻需要巨大投入加以開發。

  陳東敏介紹,“雙創”企業包括改變人類生活服務方式的小微企業、基於某種技術或模式創新發展起來的獨角獸企業等。無論是哪種類型,“如果對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不加以重視,最終成果得不到保障,創業公司就無力承擔其研發投入、人力投入等創業成本”。

  在企業孵化發展中,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鼓勵創新創造等一系列護航創新的知識產權“組合拳”正在發力。

  如2015年10月,國家知識產權局等五部門共同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助力創新創業的意見》,對完善知識產權政策體系降低創新創業門檻、強化知識產權激勵政策釋放創新創業活力、推進知識產權運營工作引導創新創業方向、完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支撐創新創業活動等作出了較爲全面的部署。

  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劉海波看來,知識產權應在創新創業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中央和各地近年來密集落地的各項政策措施正體現了知識產權對推動創業創新的重要意義。

  “主管部門陸續推出的一系列相關政策舉措,都在釋放企業創新活力,營造‘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良好環境,這既是深化改革的外在體現,也是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對於創新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劉海波表示。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推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處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中,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劉海波說。

  盤活知識產權價值

  

  融資難題一直是困擾中小微企業發展的重要瓶頸。

  此前一份由北京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發佈的藍皮書指出,中關村近1000家被調查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中,有49.5%的企業認爲“資金”是其發展的首要制約因素,企業科技經費中81.9%來自於企業自有資金等內源融資渠道,金融機構貸款佔比不足2%。

  北京知識產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IP)副總經理何敏剛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普遍特徵是輕資產、高投入、高風險,財務指標不樂觀,且缺乏合格的抵押物,缺乏融資渠道。“但有些知識產權比房子還值錢。”他說。

  2015年底,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創新知識產權投融資產品,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完善知識產權信用擔保機制,推動發展投貸聯動、投保聯動、投債聯動等新模式。

  據統計,2017年全國專利質押融資額超過720億元,同比增長65%,解決了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日前發佈的《意見》提出,建立完善知識產權評估和風險控制體系,鼓勵金融機構探索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

  針對大量以知識產權爲主要資產、高成長性雙創企業的融資需求,北京IP於2016年底推出了“知識產權運營+投貸聯動”知識產權金融服務“智融寶”。“智融寶”是如何破解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瓶頸的?

  何敏剛介紹,國有知識產權運營機構與金融機構合作,化解了金融機構知識產權評估難、處置難、變現難問題;企業僅需以知識產權質押爲擔保方式,即可解決科技型小微企業可抵押資產不足問題;北京IP與海淀區政府共同出資設立了風險處置資金池,爲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提供風險補償;將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與知識產權運營、投貸聯動相結合,從企業經營狀況、知識產權、成長性等維度綜合評判企業,降低了小微企業貸款門檻。

  截至今年9月底,北京IP決策“智融寶”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項目124個、授信5.9億元,有效盤活企業核心知識產權597項,涵蓋物聯網、智能傳感器、WIFI及RFID等技術領域。超過三成企業爲擁有核心技術的初創企業。

  在未來的探索中,“‘智融寶’將針對不同成長階段的雙創企業,開發知識產權資產證券化、企業海外專利聯合佈局等新的知識產權金融產品,打造知識產權普惠金融綜合服務體系,更好地支持雙創企業的發展。”何敏剛說。

  “互聯網+” 完善機制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勢頭迅猛,空間無限,已成爲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劉海波說道。

  今年8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印發了《“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方案》,將“互聯網+”作爲深化知識產權保護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創新執法指導和管理機制,發揮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知識產權侵權假冒的在線識別、實時監測、源頭追溯中的作用。

  日前《意見》指出,積極運用在線識別、實時監測、源頭追溯等“互聯網+”技術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創業公司初期很難用專利技術來保護自己的商業模式創新,但可以通過使用商標、建立品牌、設計專利來保護,比如一些山寨商品就是對他人商標和版權的侵犯。”陳東敏表示,“把‘互聯網+’技術應用起來,被侵權人在取證方面將不再那麼繁瑣。”

  加強“互聯網+”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是專利行政執法的重要任務,也是營造“雙創”環境的需要。廣東、浙江、江蘇等地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結合當地互聯網產業發達的實際情況,探索新形勢下加強互聯網新領域知識產權保護的新路徑。

  如2014年底,浙江省知識產權局出臺了全國第一個《電子商務領域專利保護工作指導意見(試行)》。2014~2016年裏,全省知識產權局系統已累計辦理電商領域專利案件194526起,關閉、刪除、屏蔽、斷開侵權假冒商品或網店115141個。

  劉海波認爲,“‘互聯網+’應用進程的推進,不僅提高了知識產權管理的效能,也提升了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的水平,爲創新創業者提供了更好的知識產權服務。”

  《意見》還指出,完善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知識產權交易市場。“除平臺之外,要建立精準、有效的知識產權交易對接機制。”陳東敏表示。

  他解釋說,“專利,尤其是高價值專利不能被有效利用,其驅動經濟發展的作用就難以發揮。知識產權交易市場的建立,不是簡單地把大量專利彙集在一起,更爲重要的是怎麼把高品質、有價值的專利梳理、篩選出來,並精準地推介給那些真正需要的企業。”新經濟的發展和新動能的培養離不開“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而知識產權正是推動創業創新、促進新經濟新動能增長的原動力,在“雙創”升級版中將大有所爲。

  本報記者:王方

  來源:《中國科學報》

  本公衆號定期推送知識產權及競爭政策相關的法律政策與政府文件、最新全球行業信息、國外國防產權動態、原創文章與專家觀點、業內高端活動消息、《電子知識產權》(月刊)&《競爭政策研究》(雙月刊)文章節選及重磅全文、專利態勢發佈、中心最新成果發佈及相關新聞報道等諸多內容,歡迎各界人士關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