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4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歐洲時報》發表題爲《故友新知 共創未來》的署名文章。李克強強調:“中國在優化營商環境、擴大外資市場準入、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力度會更大,步伐會更快,這是我們對世界的承諾,更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我們會朝着既定的目標堅持不懈走下去”。文章如下:

  故友新知 共創未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 李克強

  很高興作爲中國總理首次訪問荷蘭。於我而言,荷蘭不但不陌生,反而很熟悉。20多年前,我在中國地方工作時就曾到訪荷蘭,貴國發達的現代農業、旅遊業、港口、物流等,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可以說,我這次來,也是探訪故友。

  這些年,儘管沒有到訪,但我一直關注荷蘭發展和中荷關係。我高興地看到,近年來兩國關係與合作不斷向前發展。特別是2014年習近平主席成功對荷蘭進行國事訪問,中荷建立起開放務實的全面合作伙伴關係。今年以來,威廉-亞歷山大國王和呂特首相2個月內相繼訪華,創造了中荷關係史上新的紀錄。

  中荷兩國有句意思相近的成語——趁熱打鐵。我願通過此次訪問荷蘭,推動兩國關係與合作持續發展。

  荷蘭所能引發的聯想非常豐富——在歷史學家、經濟學家的眼中,荷蘭是第一家股份制公司、股票交易所和現代銀行的誕生地;企業家們說起荷蘭,津津樂道於這片土地培育了一批知名跨國公司;人文學者們仰慕荷蘭在藝術、哲學等領域對世界的貢獻;在遊客的旅行印象裏,荷蘭是風景如畫的“歐洲花園”“風車之國”。

  早在幾個世紀前,中國的絲綢與瓷器就運到荷蘭。荷蘭是最早承認新中國、最早同中國開展長期性科研合作的西方國家之一。回顧我們各自的歷史與奮鬥歷程,在“中國故事”與“荷蘭故事”中,有一種相似的精神氣質。

  荷蘭在漫長的歲月中抵禦自然災害,克服環境侷限,修堤築壩、圍海造田,最大化利用自身資源趨利避害,完成了從抗海而生、向海而生、出海而生的華麗蛻變。這種勇於拼搏、敢爲人先、開放務實的精神濃縮爲一句鐫刻在荷蘭國徽上的銘文——“堅持不懈”。

  回顧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我們曾飽經內憂外患,正是在一次次攻堅克難、爬坡過坎中發展壯大,錘鍊出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民族品質。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直面很多從未遇到過的風險與挑戰,篤定前行,毫不動搖。如果說我們在“積跬步”中取得了“至千里”的成就,其中一個重要的經驗就是——“堅持不懈”。

  如今,面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逆流,面對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的挑戰,未來何去何從?是開放還是保守?是前進還是倒退?

  以貿易立國的荷蘭和致力於開放發展的中國,都是以規則爲基礎的多邊秩序的受益者,相信我們會給出一個共同的答案——築牢多邊主義、自由貿易、經濟全球化、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堤壩,以實際行動攜手合作,讓歷經曲折的全球經濟復甦堅持不懈,讓“荷蘭故事”和“中國故事”堅持不懈,讓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堅持不懈!

  說荷蘭是新知,不僅因爲面對當今世界的新問題,中荷要共迎新挑戰,更因爲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發展進程,給了中荷合作新空間。荷蘭有句諺語,與人分享,快樂加倍。我們認爲,與人分享,機遇也會加倍。

  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中荷兩國,有着很強的經濟互補性。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將爲荷蘭充分發揮歐洲門戶的區位優勢和水陸空交通的便利、助力中歐互聯互通提供新機遇;中國經濟新動能的蓬勃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將爲中荷在諸多領域開展技術合作開闢新高地;中國廣大民衆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和消費能力的不斷提升,將爲荷蘭優質產品進入中國打開新市場;中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將爲荷蘭發揮創意產業優勢參與中國的創新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中國一系列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措施的逐步落地,特別是服務業、金融業外資准入的放寬,將使中國成爲荷蘭企業投資興業更廣闊的熱土。

  中國在優化營商環境、擴大外資市場準入、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力度會更大,步伐會更快,這是我們對世界的承諾,更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我們會朝着既定的目標堅持不懈走下去。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就是與國際通行規則不斷接軌、與世界各國的發展不斷對接的過程。我們歡迎包括荷蘭在內的各國分享中國的發展機遇,也有信心在良性的競爭與合作中共同成長,在克服困難、解決問題中開一片天地,有一番作爲。

  我帶着對故友的情誼、對新知的期待再訪荷蘭。美好的未來不會自動向我們走來,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向其走去。我相信,敢爲人先的荷蘭將在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進程中搶佔先機,中荷乃至中歐的攜手同行將爲我們創造一個共同的美好未來!

  (來源:新華社)

  本公衆號定期推送知識產權及競爭政策相關的法律政策與政府文件、最新全球行業信息、國外國防產權動態、原創文章與專家觀點、業內高端活動消息、《電子知識產權》(月刊)&《競爭政策研究》(雙月刊)文章節選及重磅全文、專利態勢發佈、中心最新成果發佈及相關新聞報道等諸多內容,歡迎各界人士關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