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東山口無疑是年輕人最愛打卡的文藝聖地。溜達到小洋樓前拍個照,在某一家Café裏喝一杯,隨便發個票圈就能斬獲不少點贊。

  只不過,這樣跟着感覺走,就算路過東山口100遍,都無法欣賞它隱藏的內涵美。不妨跟着城市玩家來一次徹底的文藝之旅,悉數拆開東山口隱藏的“彩蛋”吧!

  

  寺貝通津,這條聽上去不明覺厲的路,至今已有百年曆史。它原是位於東山寺背後,通往碼頭的小路,如今寺和碼頭都不復存在。

  

  曾經的東山,只是廣州城外人煙稀少的山崗羣。直到20世紀初,外國傳教士在此建立基督教東山堂,這裏的寧靜才被打破。

  

  沿着僅六米寬的小巷,從頭走到尾,沿途這些教堂、名校、古木、庭院,在現代高樓下,卻愈發顯得脫俗。

  這裏是廣州現存規模最大的“小洋樓”片區,洋樓別墅基本都是僑民和當地富商修建的。民國時期的軍政要人,也把官邸選在此地,於是有了“有權有勢住東山”的說法。

  

  亮點一:探尋民國時期的高檔住宅區

  東山口由過去的廣州“東郊”變成繁華都市的腹地,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皆帶着別樣風情,爲當時的民居樹立了新的豪宅標準。

  

  西洋古典特色建築,透過“廣州五大僑園”——隅園、春園、逵園、簡園和明園,訴說着過去的故事。

  

  亮點二:洋樓教堂留倩影

  

  想去廣州旅行,下方鏈接:

  黎梓傑

  知乎旅行專欄作者,新浪微博旅遊博主。

  中國90後作家聯誼會成員,豆瓣閱讀簽約作者。

  喜愛旅行、美食和文學,熱衷於琢磨廣府文化。

  黎梓傑,土生土長的“東山少爺”,曾跟隨多位文保愛好者重遊這座“自己活膩了的城市”。近幾年來,爭取把最能代表嶺南韻味的廣州、佛山主城區的大街小巷“掃蕩”一番。

  

  因爲喜歡新鮮事物,黎梓傑偏好挖掘城市建築背後的故事,摸索出重遊故地的“遊客”視角,帶着體驗者一起解鎖老街區中容易被忽略的生活細節,探尋網紅景點之外的隱藏拍照聖地。用今昔對比的方式,探索這座最熟悉的城市。

  

  時間:10月28日(週日)15:00-17:30

  集合地點: 東山口地鐵站F出口

  預購: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