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東臺 官方微信羣只剩少量席位,欲加羣者請先添加小東微信號。

周巍峙後人向東臺捐贈文集

原文化部代部長、黨組書記、中國文聯主席周巍峙先生的後人向東臺市檔案館捐贈五卷《周巍峙文集》,以更好地珍藏、保管該文獻,紀念週巍峙先生的傳奇一生。

2006年9月26日,由中國文聯、文化部共同主辦的《年方九十——周巍峙文集》首發式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廣西廳舉行。

周巍峙同志在座談會上

著名雕塑家、東臺人吳爲山(右一)向周巍峙贈送雕塑照片。

周巍峙,1916年出生於江蘇東臺一個貧民家庭,原名周良驥。1934年至1937年,周巍峙先生組織領導羣衆音樂團體從事抗日救亡歌詠活動,在工人、學生及店員中開展革命工作,創作了《前線進行曲》、《上起刺刀來》等多首抗日歌曲,編輯出版了第一本救亡歌曲集《中國呼聲集》。1950年,周巍峙先生創作《打敗美帝野心狼》,這首歌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激勵着中國人民志願軍英勇奮戰,後來文化部將這首歌正式定名爲《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此外,周巍峙先生還參與組織創作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等經典作品,伴隨並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不幸的是,2014年9月12日4時34分,周老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家鄉人民非常懷念周巍峙先生。

此次捐贈的五卷《周巍峙文集》是周巍峙先生積70餘年心血的傳世之作。從中可感受到周巍峙先生作爲一名熱血青年的慷慨激昂;作爲一名人民音樂家的迴腸蕩氣;作爲一名文藝工作領導者的高瞻遠矚;以及作爲一位閱盡滄桑的老者對生活的淡定從容。這套文集是周老辛勤耕耘的結晶和集大成。《文集》收入了周巍峙從1932年到2006年撰寫的、囊括詩歌、散文、雜文、回憶錄和文藝評論等各種文體的300餘篇文章,全書共5卷,約160餘萬字。無論是新中國文藝研究,還是新中國文藝文獻,《文集》都稱得上是當之無愧的工具書之一。該文集是東臺市檔案館面向社會各界徵集本土作者優秀出版物活動中分量最重的一部著作,豐富了該館館藏。

周巍峙生平介紹

周巍峙同志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編輯家、藝術教育家和文藝評論家。他長期擔任文化藝術領域重要領導職務,在長達70餘年的革命生涯中,爲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爲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爲保護和發揚民族民間優秀文化傳統,做出了重要貢獻。

周巍峙同志1916年6月13日出生於江蘇東臺一個城市貧民家庭,原名周良驥,筆名駿伯、何立山、殲夷、惕然、志靜等。幼時家境貧寒,少年失學,仍勤奮不輟,受其祖父的影響和薰陶,自小耳濡目染,與民間音樂結下不解之緣。1926年,年僅10歲的周巍峙同志隨參加北伐戰爭的父親赴浙江紹興、上海等地,到處貼革命標語,參與革命歌詠運動。1930年,在上海《申報》圖書館參考資料部當練習生,1931年在戈公振先生主持的《申報》圖畫週刊部當祕書。後轉到鄒韜奮先生主持的《生活日報》籌備處當文書,不久《生活日報》被扼殺,經鄒韜奮先生介紹到李公樸先生處幫助籌建申報圖書館及補習學校,後任李公樸先生私人祕書,在李公樸先生及地下黨文化人艾思奇、柳湜、夏徵農等同志的指導下做青年工作,並開始在《申報》發表文章,宣傳抗日愛國進步思想。在此期間,他嚮往革命、追求真理的激情與日俱增,決心以大無畏的精神與舊社會和反動勢力巍然對峙,遂於1933年,改名周巍峙。1934年至1937年,他在上海從事左翼文藝活動及進步出版工作,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聯之友社”音樂組及上海文化界救國會、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中國歌曲作者協會等組織,並任中國歌曲作者協會執行幹事,組織領導羣衆音樂團體從事抗日救亡歌詠活動並在工人、學生和店員中進行革命工作。他以巨大的愛國熱忱和對日寇的刻骨仇恨,創作了《前線進行曲》、《上起刺刀來》等多首抗日歌曲。他還擔任了《讀書生活》雜誌助理編輯及讀書出版社出版部主任,具體負責出版了許多宣傳抗戰和進步思想的書籍。“七·七事變”爆發後,他與剛出獄的救國會領袖李公樸先生等人奔赴華北前線,從事抗戰宣傳工作。

1937年10月,中國共產黨與救國會領導商定,以救國會名義成立全民通訊社,周巍峙與另一同志負責籌備並主持日常工作,受八路軍駐晉辦事處領導。11月,他在山西臨汾參加八路軍,任辦事處祕書、八路軍學兵隊音樂教官等職。1938年在西安加入中國共產黨,後隨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回延安,參加了現代題材京劇的音樂改革工作。同年11月,他奉黨中央命令,率西北戰地服務團赴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工作,先後任西北戰地服務團指揮、副主任、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文委委員,北嶽區黨委文委委員,北嶽區文救會主任,晉察冀邊區文聯宣傳部部長,邊區音協主席。在戰爭最艱苦、最殘酷的時期,他帶領西北戰地服務團團員深入敵佔區開展政治攻勢,進行演出、展覽、宣講。1939年冬,他在敵後首次指揮了由西北戰地服務團演出的《黃河大合唱》,極大地鼓舞了根據地廣大軍民的抗戰信心。1942年,他被選爲晉察冀邊區參議員,先後擔任華北聯合大學文工團團長,中共張家口市委文委書記,晉察冀中央局宣傳部文委委員兼祕書,中共中央華北局文委委員兼祕書,華北文聯常委,華北人民政府文委委員兼祕書,石家莊市戲劇音樂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解放後任天津市軍管會文藝處副處長、處長等職。

建國後,周巍峙同志歷任文化部藝術局辦公室主任兼戲劇音樂處處長,藝術局副局長,中央歌舞團團長,中央實驗歌劇院院長,文化部辦公廳代主任,藝術局局長,文化部黨組成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文聯委員、黨組成員,中國音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中國舞協副主席,中國曲協副主席,民間文藝研究會常委,人民音樂出版社領導小組組長。這期間,他積極投身新中國文藝事業建設,努力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文化大革命”時期,他受到無端的衝擊和審查,直至1975年6月纔有了一個正確結論。粉碎“四人幫”後,他作爲中組部的聯絡員派往文化部,參與清查工作,擔任文化部電影局核心小組組長,參加整理江青在文藝界罪行材料,爲衆多被迫害的文藝界人士平反昭雪,爲文藝界的撥亂反正做出了重要貢獻。

進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周巍峙同志先後擔任文化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黨組書記、代部長、第一副部長、文化部管理幹部學院院長、中國音協副主席、顧問,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組長,文化部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主任,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會長,中國田漢基金會理事長,中國羣衆文化學會會長、顧問,晉察冀文藝研究會會長,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等職。

1996年以來,周巍峙同志連續擔任第六、第七屆中國文聯主席。十年來,他不顧耄耋高齡,以中國文聯工作和黨的文藝事業的發展爲己任,不辭辛勞,不遺餘力,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做了大量工作。他積極帶領作家、藝術家深入生活,開展各類學術研究,熱心支持“搶救和保護中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工程”、“中國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全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和“送歡樂、下基層”活動,積極參與“晚霞工程”、“彩霞工程”、“朝霞工程”和“百花迎春——中國文學藝術界大聯歡”活動,努力推動文藝隊伍的建設,使文聯工作呈現出新的面貌。

周巍峙同志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音樂家。早在抗日戰爭期間,就寫出了大量歌曲和合唱,創作或參與創作了《兩年間》、《相信誰》、《八路軍和孩子》、《不死的老人》等歌劇。特別是他創作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更是抗美援朝時代的最強音,爲他贏得了世界聲譽。在周總理逝世週年之際,他滿懷深情,爲歌詞《十里長街送總理》譜曲,表達了廣大人民羣衆對總理的深切懷念。他的傳世之作《守土抗戰歌》(原名《上起刺刀來》),歌劇《不死的老人》(與劫夫、陳地合作)等,在中國音樂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卓越的音樂建樹,2001年他被授予第一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成就獎。

周巍峙同志是優秀的學者、編輯家。早在1936年7月,就編輯出版了第一本救亡歌曲集《中國呼聲集》,影響很大。因國民黨及租界當局查禁,後用何立山主編名義,改名《民族呼聲集》再次出版,當時在全國共發行45000冊,對推動全國人民抗日救國產生了積極作用。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他和中國著名文藝家一起倡導與主持了十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的編纂出版,在組織實施、總體規劃、機構保障、經費落實等方面親歷親爲二十餘載,其中《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由他擔任主編或副主編,爲中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奠定了工作、人才、資料基礎。這項由政府及學術界主持,全面系統、自上而下進行普查、收集、整理、編選、出版十大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的系統工程,中外古今從來沒有做過,被譽爲是建設中國民族文化長城的偉大創舉。他主持編輯的《聶耳全集》、《冼星海全集》、《田漢全集》、《夏衍全集》等優秀作品,都獲得了社會廣泛好評。

周巍峙同志是優秀的藝術教育家。早在晉察冀邊區工作期間,就首次在敵後創辦了鄉村藝術幹部學校(簡稱“鄉藝訓練班”),並親自在華北聯大文藝學院授課。重返延安後,他先後擔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工團副團長,華北聯大文工團團長,華北聯大文藝學院戲劇音樂系主任等職。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他又兼任文化部管理幹部學院院長,爲我國社會主義文化藝術事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周巍峙同志既是優秀的文化藝術管理者,又是眼光獨具的文藝評論家。他長期擔任文藝領域的領導職務,有着開闊高遠的政治文化眼光,善於結合工作實際,潛心鑽研文藝理論,創作實踐經驗豐富,藝術見解獨具特色。他在各個時期的文字論述,都有的放矢,切中肯綮,對促進文藝創作繁榮和文藝事業健康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他主持和參與創作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和《中國革命之歌》,成爲20世紀中華文化藝術的經典。在文化部退居二線後,他還充分調動和發揮全國文化系統史志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在全國全面系統地開展革命文化史料的收集、整理、出版工作,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填補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工作史料的某些空白。周巍峙同志非常注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早在20年前就主持建立了文化部振興崑劇指導委員會,大力發掘崑劇傳統劇目、培養崑劇表演新秀、開展崑劇藝術研究等,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成果。

周巍峙同志以其高尚的品格和多方面的成就,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讚譽,受到廣大人民羣衆的真誠愛戴和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衷心擁護。他多次獲得黨和人民的褒獎,先後當選爲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

煌煌五大卷的文集,收錄了周巍峙同志從1932年至2006年間精選的303篇文章,內容涉及文學藝術的各個門類和文化工作的各個方面。他對許多重要問題的深入論述和富有創見的思考,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給我們以深深的啓迪,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周巍峙同志以文藝爲武器,以傳播先進文化爲己任,把全部精力與心血奉獻給了祖國的文化藝術事業,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周巍峙個人文集選登

爲文集說說老實話

八十生日談人生感悟,九十編文集也有些老實話要說。

年方九十是說歷史不短,但總還處於年輕階段:有奔勢、有闖勁,甚至是傻勁,但終是幼稚,無知,才疏學淺,筆耕有限:寫詩無韻味,著文缺風采,活脫脫一個大筆記本,不斷的會議紀事,無盡的工作報導,拿現在的價值觀來評估是“沒有市場”,空費辛勞。編它何益,印它何用?況且現在的人們不少忙於當前工作,連交交朋友、談談心,交換一些想法的時間都沒有,開卷未必有益,哪有閒工夫來翻看這些過時的“勞什子”?辛辛苦苦印出來,只是在人們書架上多擱一些閒書而已,何必呢?

所以在我八十歲時,一些熱心朋友雖然把我在1932年以來寫的文章編輯成冊,等我閱定,而我沒有抓緊定稿,其因也就在此。一晃過了十年,我也慢慢想通了——但寫真情並實境,管他埋沒與流傳。

作爲一個出生在貧苦家庭的少年,自幼失學,文化不高,在那國家危亡、社會動盪、人民遭難的時代如何求生;如何在那些文藝界進步人士的感召與指導下,追求真理,走向革命;在黨的影響和直接領導下從事革命文化工作彈指一揮又是七十多年過去……往事並不如煙,總算有些工作用文字記錄下來了,至少可以作爲一些文化史料供研究者參考。

因此,這部文集體現了年輕時的稚氣、淺薄、浪漫、夢想、奮進、苦幹,也有較長時間的迷茫、痛苦、錯誤、沉毅、鬥爭以及反思和灑脫,文章保存原來內容,講真話,不加粉飾,不予拔高,包括錯話、胡話,都保持歷史原貌,明眼人一看便知。

文章303篇,與大作家相比,是小巫見大巫,十分渺小,但作爲工作記錄,雖非獨一份,卻也少見了。

年方九十是說自已還年輕,“來日方長”。我還願做個“老學生”,聽取大家指教。願意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仍能爲祖國繁榮、民族復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出一點“老力”!

衷心感謝所有關心、支持、參與這部文集出版的朋友們!

周巍峙

2006年5月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給集成記譜學會議的信

這是一次集成編輯工作的重要會議,我本想參加的。因爲與浙江一個外事會議的時間衝突,不能來了。請總編輯部的同志代表我向大家表示歉意,向各地方卷埋頭苦幹、辛勤工作的同志們表示問候!向山西省黨、政領導,省文化廳,音協分會的同志們表示感謝!預祝這次會議開出成果。

有點想法請傳達給同志們,作爲參考吧!

一、這次記譜學研討會,對集成編輯工作來說,是一次負有特殊任務和使命的會議。準確、科學的記譜和規範化的譜面要求是保證我們的民族音樂集成編輯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的國家,是一個多民族、多方言、多音樂品種的大國,總編輯部要特別尊重各民族、各地方同志們的意見,讓大家把在記譜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都提出來,讓各地取得的記譜經驗很好地進行交流,充分地進行研究商討。請到會的學者、專家們發表自己的意見,共同解決好民族民間音樂記譜的科學化問題,提高我們目前的記譜質量,進一步促進民族音樂集成編輯工作的順利發展。

二、由於民族音樂的品種很多、方言複雜,各民族的音樂風格和各種唱(奏)法很豐富,因此,各地都會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記譜難點,同志們要很好地進行研究。各地在實踐中創造了很好的經驗,應加以科學地總結,使我們的記譜法不斷完善。對某些民族和地區的特殊風格和特殊唱(奏)法的記譜,應該允許在記譜法上有所突破,有所創造。不要因規範的要求影響記譜法的發展和不斷完善。

三、記譜是一門科學。所謂科學性,就是要科學地運用記譜符號,掌握民族民間音樂的規律。要記錄好民族民間音樂的曲譜,不僅要熟悉記譜的符號,同時,還要儘可能熟悉民族民間音樂本身,充分尊重民族音樂的特徵和技法,尊重地方的審美習慣,更好地、更準確地掌握各民族各地方民間音樂曲調的特徵和特殊的表現形式,這樣才能把譜子記好。

最後,祝會議成功,祝同志們身體健康!

《黃河文化論壇》序言

寒聲先生等在山西老文藝家協會及山西省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的支持下,辦了一個綜合性學術叢書《黃河文化論壇》。 從一、二輯出版來看,無論叢書內容與出版印刷,均屬上乘。我們處在當前科學發展一日千里的國際社會環境,無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或科技發展,競爭是相當激烈的。這種競爭在當代來說,實質上是綜合國力發展的競爭。

黃河流域,是我們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最早發展的重要地域之一,遠古黃河流域的先民們,從新舊石器時代開始,就爲我們的華夏文明奠基。當前國家正在集中衆多學科的專家進行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黃河是我們炎黃子孫的母親河,黃河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盛唐文化交流的開豁和包容量,宋元以後的通俗文化發展,爲黃河文化史即華夏文明史留下了光輝的篇章,同時又由於封建統治的桎梏和唯我獨尊的正統思想長期爲中華科學文化發展造成了重大障礙。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大師研究並著述《中國科學技術史》皇皇鉅著,證明了西方過去許多發明創造的思想根源,都來自中國。那麼,中國在16、17世紀,甚至18、19世紀,爲什麼沒有興起“文藝復興”與“產業革命”?人們稱之爲“李約瑟難題”。正是這種封建君主統治越到它的晚期越顯得保守、反動,因而才形成中國民主思想與科學技術滯後的主要原因,五四運動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提倡“科學”與“民主”,正是中華民族的覺醒。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特別是鄧小平撥亂反正,提出改革開放,強調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精闢論斷提出後,二十年來,各門學科和科學技術都得到了飛速發展。但是,我們的國家畢竟還是發展中國家,我們的文化教育水平,科學技術能力,人口壓力,資源、環境、生態方面的制約和當代國際上憑藉實力優勢的霸權主義猖獗等等實際因素,都爲我們走向21世紀提出了挑戰。

綜合性的學術叢書《黃河文化論壇》的出版,對於提高我們國民的文化素質,加強民族榮譽感、責任感,振興民主精神是大有好處的,希望《黃河文化論壇》辦得更好。 (1999年)

喜登南海鉅艦述懷

巍峨艨艟艦,

幾度飛重洋。

但爲興國業,

青春獻海疆。

辛勞“生命線”,

物富情更長。

載來萬金書,

戰士暖心房。

今迎陸上客,

殷殷甚周詳。

同舟正半月,

人人呼老鄉。

難忘元宵夜,

皓月照滄茫。

樂哉新相知,

舞酣歌聲昂。

幸會終有別,

無言訴離腸。

他日再相逢,

老酒三杯香。

(作於1990年2月13日從南沙東門礁返航615輪途中)

欣賞字帖是美的享受

接到座談會的請柬,我很感意外,作爲一個書法愛好者,我還是應邀參加了。來後聽到不少高論,很感興趣。“文革”後發現在羣衆文化活動中有三個方面發展很突出:一是攝影,二是集郵,三就是書法。“文革”以前書法範圍比較小:“文革”以後,書法發展很快、很普遍,出人意料,這是可喜的現象。書法對廣大羣衆,特別是青少年的思想文化素質的提高有很大好處。鑽研書法與詩詞、美術和歷史知識很難分。寫字要選擇內容,要講求美,它是促進人們文化水平和思想修養的一個方面。即使對一些藝術家來說,研究書法,堅持練字,對自己的藝術修養和欣賞情趣也很有益處,不少名演員都是擅長書法的。書法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部分,普及工作要大大加強。希望書協在羣衆中特別在青少年中普及書法知識。

我少年時學過書法,僅幾個月。13歲時爲了生活,一位親戚讓我練字,先要求快,一天一萬字,然後求工整美觀。我那時小字學“趙”、大字學“柳”。14歲參加“申報館”當練習生,工作太忙,就沒能很好堅持練下去。

現在許多名山大川,文化古蹟,當地請人題詞留念的很多,有的還刻在石碑上面,稱爲“國寶”。有的名人題詞字好,內容切題,爲自然景觀增添風采,可以留之久遠,有人寫字太糟,內容平庸,也勒刻在石碑上,實在大煞風景。爲此,我前幾年就向一些省市領導作過建議,希望勒刻上石,必須慎重選擇,不能因你名人就一定刻石,有的掛在室內,作爲紀念,也就行了。

請人題詞留字,本是雅事;朋友相交,熟人相求,作爲紀念要求留字,更屬人之常情。但現在有些地方,不看對象,不顧本人意願,要索過多,強人所難,形成一種風氣,就不免使人有“行路難”的感覺了,特別是些素未謀面的人,也列單相索,那真是大苦事了。

我雖然沒有堅持臨帖練字,但暇來欣賞字帖,真是一種美的享受,看到古代那些名家寫的絕妙好字,不由得心中會叫起好來。我願今後在這上面多下些功夫,以求得自己書法上有一點長進。(1994年在京部分藝術家書法座談會上的發言(摘要))

@幸福東臺 官方微信姊妹號集合,

歡迎冬粉點開並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本期監製丨小東 編審丨小鹿 主編丨小峯 編輯丨媛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