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梳理鄧州江氏遷徙流變的過程中,有意識將視野放大到江西、安徽、湖北等相關省市,發現不同地域江氏與其它姓氏之間有時存在某種關聯,尤其是江氏與何氏兩大姓氏,用傳說甚多、關係緊密、源遠流長來形容,一點也不爲過。

有鑑於此,將江氏與何氏兩大姓氏相互關聯的現實或傳說羅列如下,也算一樁趣事,或許可以爲釐清鄧州江氏的源流傳承,提供一定參考價值。

01

2016年,曾經在網上頻頻提問鄧州江氏的遷徙流轉問題。其中一個網友自稱是地道成都人,爺爺和父親老家鄧州,小時候探親也經常回去,父母工作原因很早就在四川定居。筆者感覺他隱隱知道一些內情,雖連續作答,但礙於長輩教誨閃爍其詞、不願盡言。

據他介紹,曾看過一本當地遺志文獻(名字不詳,筆者懷疑就是一本江氏家譜),記錄元末明初(或明末清初)鄧州老城紫金山附近江、何、張、高四大顯族大戶的來源、興起和衰敗,鄧州淪陷後拋棄前嫌四姓嫡系只留血脈、其餘全民抗日(筆者認爲應該是抗元,或者抗擊明末李自成屠鄧更爲準確),後相繼衰敗或分遷四方。其中江姓爲贛系分支,始遷地在今江西撫州金溪秀谷鎮金山路周邊。而何姓的輩分爲光、大、振、興、邦,與江姓之間關係至關親密,似乎何家爲續煙火抱養江家子孫繼承何姓。

目前鄧州江氏宗親中只知道“江唐不分家”、“丁半城唐半街”的說法,據說唐姓與江姓是老表兩個,一起來的鄧州。據查《鄧州市地名志》,比如,白落鄉“火燒唐家”這個地名,就是“據家譜記載,明洪武二年唐培、唐浩隨母由江西金溪縣遷鄧州城,清康熙年間分遷於此,稱唐家,因道光年間連續四年失火而得名,這從側面也說明,同樣源自金溪縣的江氏也可能同期遷鄧,與老江莊傳說明初遷鄧說法一致(江西移民洪武二年多爲全家遷移、一次性遷移,之後也有通過親友聯繫遷入)。

而在現實生活中,筆者也粗略梳理一下,江姓和何姓之間至少有三次聯姻情況可查:

江琦,清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科武舉,父親爲監生江嵩,其母何氏位列縣誌人物卷三十(烈女),有小傳曰:年二十四,夫歿,孝事舅姑,撫孤成立,守節四十年。

南江莊(赫樓江莊)文陪公(1870-1909年),娶妻何氏。其次子懷玉公,娶城南何營寨何氏諱廷秀爲妻(1915-1979年),父子兩輩均與何氏聯姻,也算一段佳話。

02

據江西《婺源江灣何氏譜序》:“國師公自海陽來婺,與江、葉二氏契合最深,其後,棲隱蓉峯,詩歌唱酬。江氏祖文寀公,又其一焉。世言:江家灣之遷也,公爲之。是我何氏固與江宅有通家誼者也”。

譜序中所指國師公,爲宋初南唐國師何溥(公元922-1019)),字令通,中國古代著名風水大師、羅盤的鼻祖。何溥因得罪皇帝被貶,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來到靈山隱居,蕭江第六世祖江文采慕名拜望,贈予良田50畝、又在靈山建造碧雲庵。

本來何溥相中了雲灣作陽宅基址,後爲感念江文采的仁義,指點江氏族人遷居雲灣,將後龍山與硃筆尖(少祖山)之間缺口填補做度仙橋以通龍脈,在村頭沿河修築攔河壩逼使河道南移外拐。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蕭江第八世祖江敵攜族人遷居,改名江灣,子孫繁衍、人才輩出,成爲江灣巨族綿延至今。

據那位成都網友回憶,鄧州江氏的祖居地就是江西,文獻中提到過蕭XX還是江萬X,還記得江承德這樣一位先輩,他認爲我們這支江姓,有一種可能是蕭改江,起源就是江西婺源江灣。至於爲什麼會出現撫州府金溪縣的記載,有一種可能是江氏先從婺源遷到金溪,後遷居河南省鄧州。

​03

在湖北省襄陽以及隨州,關於江氏與何氏的傳說,更具體、更精彩、更傳奇。

相傳明洪武年間,何姓兄弟二人,被官兵矇騙到山西洪洞縣七里地柏樹莊大槐樹下,捆綁簽押向中原即時遣送。因爲不得遷徒一處,即“分其丁口”,哥哥一家遷往江西廬江(後劃歸安微)、弟弟一家遷往襄陽古樓泉(現黃龍當柏集江何灣),墾荒造田繁衍生息。

遷至江西的何老大性格倔犟,與當地官府百姓屢有衝撞,不習慣南方水土,一氣之下舉家千里尋弟來到襄陽。當時何老二已在河邊開墾數畝土地,突然增加一戶人口,按規定要向官府說明情況。爲矇騙官府,根據兄大爲江、弟小爲河(何),而且江西俗有老俵稱謂,商定,向官府報稱江西何姓老俵前來投奔,於是兩兄弟成了表兄弟、同澤胞改爲兩姓人。

江何二姓因爲生活習性、勞作方式、爲人處事方面的差異,始終難以融入當地。江何二姓二、三代男女過了男女婚嫁年齡,無法與當地人聯姻。爲了血脈延續,兄弟兩家在後山設壇祭祖,歷數離家之艱辛、興家之苦衷,祭告先人、允許兩家兒女近親婚配,同時刺血盟誓“永爲一家,共親共宗”,制定江何二姓下延20代相對應的輩份:普輔文朋、永國士其、洪大中正、清高先明、敬承相賢、佑啓柞賓,從而開啓江何二姓五百年聯姻歷史,以表親和老親戚相稱至今。

到了明景泰年間(1449—1457年),江何二姓長房長子攜二家二十餘人口,從襄陽柏集沿棗陽南下來到隨縣,江姓與何姓相隔兩三里地,在面泎水、靠虎林的上畈沿水居住(現江家老灣),同建一座祠堂、同敬祖先。因江何二姓面泎水、行走船,爲避免子孫紈褲之氣、敗家之勢,利用崗西衝地、官家驛站建一小集鎮,取意江何二姓偏旁,定名河源店,至今兩姓在此繁衍發展、安居樂業。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