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品读

  古代夔州诗四首

  俯瞰瞿塘峡 摄影/ 丁海笑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写《早发白帝城》这首诗的时候,岁数已经不小了,时年五十九岁,而他去世时是六十二岁。他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将在三年后去世。但是我们这些后人在纵观历史时,可以知道他的生命只剩三年。李白的晚年是比较狼狈的,多年颠沛流离,并且身染重疾。我们可以推测这样一个三年之后生命就要结束的人,他当时的健康状况是不太理想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年迈多病的人,一个非常狼狈的人,一个内心非常失意的人来到了白帝城,却突然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写出了少年青春的诗作,创作出光耀千秋的《早发白帝城》。

  奉节对于李白来说是好的兆头,因为他在这个地方接到了大赦。意想不到的喜讯让李白欣喜若狂,他就像笼中的鸟儿又回到了广阔的天空,那颗饱受创伤的心仿佛死灰复燃一般重新烧起了生命的火焰!似乎只是在一瞬间,他就立刻忘却了自己的牢骚愤懑,忘了流放途中的艰难困苦,忘却了满头白发的花甲年纪。那个我们熟悉的生龙活虎、自信乐观的李白又回来了!

  诗歌开篇就写“朝辞白帝彩云间”。但我甚至在想,也许李白当年离开白帝城的时候并非朝霞满天,但是在他的心中,奉节这个让他开启新人生的地方是个令人高兴的地方,所以,无论那天白帝城有没有朝霞都不重要,关键是在那一天,李白心中有朝霞。

  “千里江陵一日还”,速度对于李白来说也是不同寻常的。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夜晚就到达江陵(今湖北江陵),多么快的速度啊!有人说这句诗来自盛弘之《荆州记》:“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盛弘之所记录的不过是地理的距离、速度。但就算是顺风顺水,划一小木船,一天之内要做千里之还,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如果,风再吹得不顺,船再在江心打着转儿,要怎么“千里江陵一日还”呢。李白根本不是就着历史地理来写的这一句诗,地理的距离和速度又怎能束缚住李白那豪情满怀的心理速度呢?“千里”与“一日”形成鲜明对照,映射出李白急切的心情,映射出他渴望一日之内越过关山重重的激动情绪。

  “两岸猿声啼不住”,那两岸的猿声,凄清哀转,催人泪下沾裳,使李白不禁回想起自己这一生的起伏坎坷。如今这一切都要过去了,生活的理想重新放射出光芒,青春的活力在诗人的身上再次迸发。“轻舟已过万重山”,心情好似轻舟,纷乱的往事如万重山川被抛在脑后,新的人生,新的希望就在眼前。

  这首诗中,看不到一点埋怨与磨难,看不到一点挫折与牢骚,所有的一切都被“轻舟已过万重山”挥之而去。诗人再次相信生活,再次对生活鼓起勇气、充满信心——这就是李白,无论遇到多大的苦难,只要有一线转机、一线希望,他都会不断鼓舞自己,不断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从不轻言放弃。于是,诗人的个性、理想、自由、幸福乃至自信开始飞跃千年时光,如日光、月光一般辉映我们的人格,点燃我们的理想。

  

  登高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

  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

  

  登高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 年),杜甫来到夔州,并在夔州居住了一年零九个月。杜甫在夔州的生活是非常安逸的。正因如此,他才能在此写下了四百三十多首诗。我们知道杜甫一生才写了一千三四百首诗,在夔州所创作的就占了约三分之一。

  杜甫在夔州不仅写了很多诗,而且写了很多精品。像《登高》,不仅是唐人七律第一,也是古今七律第一。

  杜甫到夔州的时候也已经接近生命的晚境。人年龄大了以后,特别是诗人,就好像经过了生活的淬炼,一生的积累和感慨都孕育心中,只等一个合适的地方和土壤,把它培育出来。到了夔州,因为生活相对稳定,这使得杜甫能够把这一辈子所有的感慨和积累爆发出来。

  《登高》这首诗是重阳时节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描绘了深秋时节萧瑟的山川景色,倾诉了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前四句写登高所见,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用天、风、沙、渚、猿啸、鸟飞,组成了一幅精美而又丰富的图画,这六种意象由仰望到俯视、从耳闻到目睹、从声音到色彩、从静态到动态写出了夔州秋景的壮阔与悲凉,为全诗渲染了凄切的氛围。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气势磅礴,对仗工整,成为千古名句。既写了壮阔无比的景物,又在无形中传达着青春易逝、壮志未酬的无奈,暗含着诗人不可遏制的悲愤。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景入情,抒发长期客居他乡、老年多病的处境和孤独苦闷的心情,讲的既是此时此刻他在夔州的寂寥,更是大唐王朝风雨如晦的现状;既是对个人身世的悲叹,也是对国家处于多事之秋的慨叹。杜甫最伟大的地方就是,他把个人的情感、家庭的情感和时代的情感,不着痕迹地融合在一起。他写诗不只为自己而写,还为家国而写。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写自己由于生活的艰难已是满头白发,而由于身体不适又不能再以酒消愁,表现出内心无法排遣的愁苦。

  这首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三联感慨个人遭际,四联归结到时世艰难,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整首诗境界壮阔苍凉,情感悲愤深沉,对仗工稳天成,典型地体现了杜诗沈郁顿挫的风格。胡应麟在《诗薮》中说这首诗是:“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

  我觉得,诗人其实是一种很奇怪的角色,他总是发不同寻常的语言,总是把我们想要表达却表达不出来的情感,用最精确的语言、最深情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同时,我认为奉节是一个很幸运的地方,恐怕很少有一个城市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先后迎来了大唐最伟大的两位诗人在此留下了光耀千秋的伟大诗篇。奉节这座城,既是浪漫诗城,也是家国诗城。

  

  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我们都知道,唐代的诗人都有一些雅号,比如,李白叫诗仙,杜甫叫诗圣。而刘禹锡则叫“诗豪”。

  “豪”的意思不是说这个人有多么豪放,而是说刘禹锡这个人想得开。刘禹锡的一生也是坎坷曲折,30 多岁就开始了流放贬谪的生活,他活了70 多岁,其中“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他有二十三年都是在“巴山楚水”的流放当中度过的。但是在这二十三年中,刘禹锡对人生还是充满了乐观。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他有一首诗很有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诗中同样也是写秋天,杜甫写的秋天就非常悲惨,但是到了刘禹锡这里,秋天比春天还棒,关键是看心情。刘禹锡虽然被贬谪,被流放,但是他看人生的眼光很长,这在唐代是不太多见的。

  1200 多年前的夔州,经济社会发展肯定没有长安、洛阳繁华。刘禹锡这个人是享过福的,20 多岁就考中了进士,一直都在首都长安做官,他跑到夔州来,心情不会好到哪儿去。

  刘禹锡到夔州之后,他关注的焦点在哪呢?在竹枝词上。竹枝词是一种当地民歌,他为什么会关注竹枝词?刘禹锡是个有文化理想的人,他自己在《竹枝词》的序里,讲明了他为什么要写这个《竹枝词》。刘禹锡来到夔州,他就把自己想象成屈原。他说当年屈原被流放到沅湘之地,当地有迎神送神的民歌,但歌词多有鄙陋,于是屈原雅化了当地流行的民歌,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楚辞,让楚辞对中国文学、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刘禹锡现在到了巴蜀之地,当地有竹枝词,他就想要效仿屈原,来雅化竹枝词。他最后说了一句话:从这儿我就知道,变风之所至,就知道当年《国风》的变风,是怎么来的。实际上,他是要借此来整饬民风。刘禹锡现在虽然在政治上远离长安,没有大的作为,但是它可以借助改造竹枝词,使它文人化、雅化,来改造世风,改进民风。也许可以借助这一点来发挥自己作为一个文人的长处。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如果是纯粹的民歌,那么这就是一首儿女情长的情歌,但是到了文人这里,尤其是到了刘禹锡这里,说的就不只是小儿女之间的那点事情,其中还蕴含了人生境遇的哲理。

  刘禹锡在夔州的时候,对他来说就是下雨天。可是当时谁又能想到唐宪宗去世了,刘禹锡很快就回到了洛阳,见到了他的老朋友白居易。人生的起伏变化就在瞬息之间,就看能不能善待自己,能不能坚持到最后。

  和刘禹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柳宗元。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样参加永贞革新,同时遭贬,可谓同病相怜,但最终的结局却不同。刘禹锡最终等到了重返朝廷的那一天,柳宗元却因被贬到柳州,郁郁不得志,四年之后就英年早逝。两个人都是伟大的哲学家,至于两人结局不同,究其原因,与二人性格不同有关。

  刘禹锡的性格豪迈豁达、坚毅不拔,又在夔州汲取了更多的民间营养,焕发出乐观情绪,一直支撑着他度过了贬谪的漫漫岁月,走到了最后,走出了一个比较圆满的人生。

  

  康熙帝书《寻张逸人山居》

  赐傅作楫

  危石才通鸟道,

  青山更有人家。

  桃源意在深处,

  涧水浮来落花。

  

  傅作楫是奉节人,康熙帝时期官至左副都御史。康熙帝非常欣赏傅作楫,御笔手抄了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的《寻张逸人山居》给他。所以《赐傅作楫》这首诗真正的著作权,既不是康熙帝,也不是傅作楫,而应该是刘长卿。

  康熙帝为什么要将这首诗赠与傅作楫呢?是因为傅作楫在当时做官很有政声,康熙帝颇为满意。而且康熙帝将这首诗赠送给傅作楫的时候,傅作楫已经快要退休了。所以这首诗的核心意思是希望他退休之后能够过上像古代的隐士一样的安逸、自由、快乐的生活。

  这首诗原本就是刘长卿写给他的一位隐士朋友的。刘长卿的这位隐士朋友姓张,住在山里。可是,这张逸人的家太难找了,得顺着一条鸟道前行,所以就有了“危石才通鸟道”。有诗云“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这鸟道都是横绝山之巅的,可谁会真的把家安置在那里,无非是说他住得很隐蔽罢了。

  “青山更有人家”,刘长卿的原作中此处是“空山”,有人说青山比空山写得好,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康熙帝的诗才再高,不可能比刘长卿还高。要超越唐人的诗歌,得下苦功夫。我个人认为此处是康熙帝在赠诗时记错了。“空山”比“青山”要好得多。王维有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这个词比青山要显得更加空灵。

  “桃源意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意思是说你住的那个地方就是桃花源。原作中是“桃源定在深处”,这个地方康熙帝说“意在深处”,我觉得比“定”要好。“定在深处”这个用法太硬了。原作中为什么说“定在深处”?是因为刘长卿知道他要找的人家就在那里,所以刘长卿能说“你的家就在桃花源”。但康熙帝写给傅作楫的时候,傅作楫并没有把家安置在山里,是康熙帝希望、期待傅作楫将来要住的地方会像桃花源一样美好,所以是“意在深处”更好。“涧水浮来落花”,然后看着溪涧之水落满了花。这是多么美好灿烂的场景。

  我想以康熙帝的才华和胸怀,他要给臣子赠一首诗,赠一首唐诗,而且是一首背得不太准确的唐诗,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想奉节这片土地不仅能够滋养来到这里的伟大诗人,让他们迸发新的灵感,也能够培育出奉节自己的才子佳人。傅作楫就是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才子,能够为官一方,并且得到大清皇帝欣赏。至于为什么赠的是诗?也许是因为在康熙帝心中,对于这个从诗城里走出来的人的最好的褒奖就是用唐人的诗吟诵给他听。

  (根据讲座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选自《中国三峡》杂志2018年09月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