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到處都在“捅馬蜂窩”。

  公衆號小聲比比放出3篇針對馬蜂窩的文章後,“捅馬蜂窩”上熱搜了!

  不過,筆者也從第三篇文章《我承認,我們是有組織攻擊馬蜂窩的》裏面,發現,原來在小聲比比大無畏“捅馬蜂窩”之前,就已經有“國內幾家知名的科技媒體”拒絕了“捅馬蜂窩”。

  小聲比比把這幾家媒體的拒絕原因歸納爲“聽說主人公是馬蜂窩所以沉默”,於是當乎睿團隊找到小聲比比的時候,“義憤填膺”的作者梓泉就充當了發聲筒,扛起了輿論監督大旗,把法律賦予新聞媒體的職責與權力給一併承擔了。

  不得不說,梓泉還是非常“敢於承擔”,所以,看到梓泉和乎睿團隊的接觸過程以後,我倒真是來了興趣。

  10月14日早上,乎睿數據團隊找到梓泉,10月20日,第一篇《估值175億的旅遊獨角獸,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即登陸小聲比比公衆號,並瞬間引發了網絡海嘯。

  如果看官您閱讀了3篇文章,會發現“料”特別的足,要什麼有什麼,在隨後的10月21日發佈的第二篇文章結尾,小聲比比將完整的75頁的數據報告放了出來。

  作爲讀者,筆者覺得梓泉的文章有理有據,相信絕大多數讀者也被這樣的情緒感染,不明就裏的喫瓜羣衆會覺得這個“馬蜂窩”捅得可真爽。

  【梓泉僅用6天時間就完成75頁PPT的真實及可靠性調查?】

  但是,筆者曾經供職於傳統媒體,傳統媒體的監督性報道,不僅需要採訪涉事的多方,還需要查證證據的真實性和可靠度,看了梓泉如此神速的稿子之後,有幾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腦子裏,那麼問題來了:

  1、 如此龐大的數據報告,梓泉僅用了6天時間,就完成了數據的真實性覈實?誰能保證數據的可靠性?

  2、 筆者不懂技術,但是也跟一些技術大咖共事過,知道技術世界裏有很多bug,4個人腦洞大開跑出來的模型難道一點都沒有bug?

  3、 最最好奇的一個問題,4個人的創業團隊,不忙着掙錢,非要去折騰另一個創業公司,還準備了75頁的PPT,這又是爲什麼?

  第三個問題也許背後不知暗藏了多大一個陰謀,筆者沒辦法去深究。

  但是前2個問題,還是值得好好說一說的,我想這兩個問題,也正是爲什麼乎睿團隊找了好幾家“國內知名科技媒體”,但是卻被拒絕的原因之一。

  【小聲比比公衆號自稱是網絡暴力發源地】

  在關注小聲比比公衆號的時候,看到了及其引起不適的公衆號介紹——網絡暴力發源地。

  什麼是網絡暴力?問了一下度娘。

  度娘說。網絡暴力是一種危害嚴重、影響惡劣的暴力形式,它是一類在網絡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言語、圖片、視頻的行爲現象,人們習慣稱之爲“網絡暴力”。網絡暴力是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行爲,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

  小聲比比公開在公衆號宣揚是“網絡暴力發源地”,很難讓人對他的文章有一種信服的感覺,看起來倒是極像一個潑婦用一種下三濫的方式罵街,罵得人盡皆知。

  一個崇尚網絡暴力的寫手,反正讓筆者後脊樑骨發涼。

  【數據造假還是數據的重新歸納整理?】

  在《我承認,我們是有組織攻擊馬蜂窩的》裏,梓泉還提到,有7家媒體採訪了他,並且都問了“社區數據造假是公開的祕密”等問題,如果筆者是喫瓜羣衆,也會與梓泉一樣覺得可悲。

  可是,相類似的事情,從筆者還供職傳統媒體時起,就已經存在,一個開放的互聯網,在網絡知識產權保護沒有成文的情況下,往壞了說是抄襲,往好了說是收集整理歸納。

  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今日頭條是如何做到估值750億美金的?無非是將互聯網內容,尤其是收集整理新聞媒體生產的內容,用戶通過一個今日頭條,即可讀到所有媒體的新聞,對內容生產者來說,這是無奈,但是也是一種趨勢。

  還有一個比較極端的案例,就是馬上要過雙11的馬爸爸,那纔是數據造假的鼻祖。

  那麼,爲什麼國內知名科技媒體會拒絕“捅馬蜂窩”?

  筆者認爲,這些媒體絕不是因爲看到“馬蜂窩”三個字而放棄,如果情況屬實,試問有幾家媒體願意放過這個“爆炸性獨家新聞”?畢竟“馬蜂窩”好像沒有什麼“背景”。

  1、 新聞媒體難以覈實乎睿團隊數據報告的真實及可靠度。

  從時間上看,梓泉接觸乎睿團隊到發佈《估值175億的旅遊獨角獸,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僅用了6天時間,基本可以判定梓泉沒有做數據真實性及可靠性的調查。

  本着對輿論監督負責任的態度,在沒有辦法覈實乎睿團隊所謂數據報告真實度的情況下,任何一家有新聞資質的媒體,都不會去報道這件事,這纔是媒體的公信力。

  2、 新聞媒體不會成爲網絡暴力的助推器

  小聲比比針對馬蜂窩的一系列文章,在沒有做真實性調查,也沒有做涉事方採訪就直接拋出來的情況下,小聲比比就是在變相利用互聯網獨角獸企業的高關注度實施網絡暴力行爲。

  並且還想拉媒體背鍋,筆者覺得這個“鍋”,有輿論監督權的新聞媒體一定不能背,否則就是縱容網絡暴力。

  至於從這場網絡暴力中,小聲比比和乎睿能獲得什麼,大家可以大膽去猜測,畢竟敢“捅馬蜂窩”的人,膽子一定不小,胃口一定也很大。

  3、 社區數據造假是公開的祕密,但是爲什麼小聲比比一定要“捅馬蜂窩”?

  要說社區數據造假的NO.1,當然是馬上要過雙11的馬爸爸無疑,筆者也上過虛假點評的當。

  筆者也用馬蜂窩,也用攜程、飛豬、去哪兒、驢媽媽還有途牛,相信如果有自由行經驗的人,手機裏都會裝這些軟件,定酒店和機票選擇攜程和去哪兒,定一日遊選擇驢媽媽、途牛,看遊記和攻略非馬蜂窩無二。

  既然大家對比了這麼多旅遊APP,如果筆者能在一個APP裏面看到所有的遊記、點評和價格對比,即便是刷的、抄襲的,筆者也認爲這是一項綜合歸納整理信息的服務。信息蒐集再整合成爲新的內容和新的服務,這也是互聯網思維,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建議各大旅遊類APP要做好知識產權的維護,大家互通數據,收益的是消費者。

  媒體在接到所謂乎睿團隊的爆料時,自然也是經過多重分析,且不說點評數據造假的行規,如果馬蜂窩當了內容“搬運工”,爲消費者提供了閱讀的便利,那所關注的點,應該是如何保護提供內容的用戶利益,而不是去質疑數據造假。

  這幾天關注“馬蜂窩”事件,也看了很多評論,發現與之前幾次大規模網絡暴力事件有所不同,這一次喫瓜羣衆並非一邊倒,並非全都被小聲比比矇蔽了明亮的眼睛,大家開始學會理性的對待。

  國慶節,筆者去了趟騰衝,通過各種旅遊app做攻略的時候,得知有一個網紅景點“銀杏村”,照片裏的銀杏村美得不可救藥,但是10月初銀杏到底黃了沒有,落了沒有?

  爲了不白跑一趟,筆者反覆在百度、攜程、驢媽媽、馬蜂窩等網站查詢,最終馬蜂窩的一條遊記告訴了答案,一個女孩在10月2日去了銀杏村,拍了照片和視頻,通過她的遊記我瞭解到銀杏纔剛剛開始黃,雖然也有部分落在地上,但還不是最美的樣子,所以筆者取消了銀杏村的行程,選擇了其他景區。

  雖然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可以看出馬蜂窩確實是有真實並且是當下的遊記,可以幫助遊客進行旅行前和旅行中的決策,並非如小聲比比文章所述。

  最後想說,小聲比比一定不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熱愛生活的人喜歡在旅途中豐富人生,建議梓泉還有4個技術大拿多出去走走,一定要自由行,多結交朋友,用一個正常人的思維用一下馬蜂窩和其他旅遊app,再來做出你們的評價和判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