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國棟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階,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四川儀隴縣人。

關於朱德元帥的故事,最耳熟能詳的就屬《朱德的扁擔》和《朱德扮伙伕》兩件,因爲語文課本上有,都學習過了。然而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講幾個關於朱德元帥的感人故事。

一、步行千里投軍

1909年,23歲的朱德告別家人,從四川儀隴奔赴昆明報考雲南講武堂。爲了節省路費,年輕的朱德竟然選擇徒步趕路。從四川到雲南昆明,直線距離雖然不算遠,但基本上都是山路。當朱德歷經千辛萬苦來到昆明時,已經錯過了軍校的報考時間。還好當時的雲貴總督李經曦見這位遠道而來的年輕人能喫苦(不能喫苦也不會步行千里來投軍了),有決心,因此破例錄取。這才讓朱德走上了軍人的道路。

二、爲官清廉,當了護國軍旅長還沒有還清讀書時的欠債

朱德元帥出身佃戶,家裏十分貧困。因此其從小讀書上學的錢,都是給地主富戶借的。當然了,以佃戶的身份能夠借到錢,一是說明朱德一家人品好,二是債主看好朱德這孩子能夠出人頭地。朱德從雲南講武堂畢業後,在多次戰鬥中都表現出色,因功先後晉升連長、營長、團長等職。1917年7月晉升護國軍旅長,成爲滇軍“四大金剛”之一。但由於朱德爲官一向清廉,直到此時,都還沒有還清家裏借的欠款。這些陳年舊賬,還是其當了旅長很長一段時間後才還清。在民國初年,當上旅長還欠這種小賬的,除了朱德元帥也找不出第二個人來了。

三、沒有總司令的架子

朱德元帥從1930年開始擔任紅軍總司令,始被黨內同志稱爲“朱老總”,久而久之,就成了其代名詞。朱老總雖然位高權重,但是沒有總司令的架子,和基層士兵及革命羣衆都能打成一片。故而其即使偶爾客串一下伙伕,也能騙過國民黨士兵。朱老總身上有一骨子中國農民的樸實作風,能喫苦,熱愛勞動。井岡山時期,只要沒有戰鬥指揮任務,就和普通士兵一樣挑糧種地。

四、首次加入革命隊伍受挫,後經過周恩來同志的介紹才加入革命隊伍

1922年1月,朱德辭去公職(時任雲南省警務處處長兼警察廳長),準備赴德國留學。同年8月,朱德在上海會見了陳獨秀,並申加入革命隊伍。也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陳獨秀拒絕了朱德的申請。後來朱德到了德國後,進入格丁根市一所大學留學。於1922年11月,經張申府、周恩來介紹,這才進入了革命隊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