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一個像“哆啦A夢”一樣的機器人,是很多孩子的夢想。隨着人工智能在金融、醫療等多個領域的快速滲透,“AI+教育”也成爲資本關注熱點。利用語音交互技術,抓住當前教育的短板,迎合新生代家庭陪伴需求,打造智能兒童教育機器人,成爲衆多機器人創業公司發力方向。

創辦兩年的廣州智伴科技正是其中一員。作爲較早涉入兒童教育機器人領域的企業,智伴科技獲得境成資本和盈富泰克數千萬元人民幣投資,產品銷售已經破百萬臺。但同時,兒童教育機器人同類產品競爭激烈,人工智能在兒童教育領域能否快速實現突破,成爲市場關注焦點。近日,智伴科技創始人、CEO王不凡接受記者採訪,闡述他眼中的“AI+教育”未來場景。

機器人將助力家庭教育

南方日報記者(以下簡稱記者):當時選擇“AI+教育”的初衷是什麼?

王不凡:最早始於硅谷的一次考察,當我和另一位合夥人看到第一批亞馬遜AI機器人後非常興奮,我們認爲語音交互一定會成爲新興產業。我們開始在語音賽道上尋找場景,發現每戶家庭的孩子幾乎人手一部故事機,但內容非常有限,且故事機沒有連接互聯網,更談不上語音交互技術使用。我們認爲智伴科技“AI+教育”並不是一個新創的產品,而是建立在故事機之上的迭代升級。

記者:“AI+教育”是技術驅動先行還是服務驅動先行?

王不凡:技術始終是基礎。“AI+教育”兒童機器人的語音交互板塊就是利用AI技術;其次,我們將基於大數據庫,針對每戶家庭提供個性化的早教資源,從而建立一整套知識圖譜。目前,知識圖譜還屬於早期階段,預估需要1-2年左右;第三,目前我們正在研發兒童教育內容的智能推薦平臺,預計半年左右就會正式上線。只有充分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推薦算法等先進技術,才能給兒童提供豐富的在線教育資源、人工智能互動、特色功能等智能服務。

我們的理念不是說要用機器去代替父母的陪伴,而是希望機器能成爲父母和孩子中間的載體。其次,機器人可以幫助父母去做更專業的事情,如雙語教育的內容輸出等。這不僅可以節省時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時通過平時跟機器人的互動聊天、問答、點歌、聽故事等交流互動,也可以提高孩子智商情商。

兒童教育數據空白是機遇

記者:“AI+教育”能解決目前在線教育的痛點嗎?

王不凡:問題即機遇。正是教育存在痛點問題,纔給創業者帶來了機會。從長遠來看,機器在某些行業取代人工必將成爲一種趨勢,例如針對基礎、簡單且重複的工作,但在創造性、藝術性的教育方面,機器還不能代替人類。“AI+教育”從技術週期上看,短期是悲觀的,但長期是樂觀的。

記者:爲什麼這麼說?

王不凡:“AI+教育”是一個新領域,充滿着巨大的機遇。原來的數據,包括手機、互聯網等更多是成人數據的輸入,關於兒童的數據幾乎是空白的,這也就體現了“AI+教育”的巨大市場,這是我們爲什麼選擇“AI+教育”行業原因之一。在人工智能領域,誰的數據越大,誰就能更快成爲該行業的引領者。目前我們產品每天交互次數超過了千萬量級,數據優勢將在未來的1-2年顯示其巨大的威力。

記者:“AI+教育”未來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王不凡:現階段,我們的產品理念是“智能陪伴,快樂陪伴”,儘管與國內應試教育存在一些衝突,但從長遠來看,父母的教育理念將會越來越注重孩子素質教育與信息教育。今天“AI+教育”還未達到非常成熟的階段,仍需要一定的技術和內容去支撐,但我們發現時間已經很近了。誰能快一步掌握“AI+”市場,搶佔兒童大數據,不斷地進行產品升級,誰就能在AI行業再一次帶來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的革命。

記者:如何看待“AI+教育”市場的前景?

王不凡:目前“AI+教育”還處於初代階段。從市場的規模和前景看,2016年兒童機器人的出貨量大概只有20萬臺,而2017年達到了300萬臺,市場體量翻了15倍。我們目前預估,今年兒童機器人市場總量將達到1500萬-1800萬臺,未來三年,兒童機器人每年出貨量將超過5000萬臺。換句話說,成人可以每人擁有一部手機,爲什麼兒童不能每人擁有一個智能小機器人或智能硬件?

正是因爲處於初代的時期,不管是產品的內容輸出,還是平臺,甚至技術等方面,“AI+教育”都需要不斷提升,行業仍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與準備,但我們認爲這個時間不會太遠。我們認爲“AI+教育”是一個開放式的命題。“AI+教育”不僅可以解決家庭教育陪伴問題,還能通過“AI+教育”自適應,通過做題測出孩子知識的薄弱點,從而爲每戶家庭提供個性化的早教資源。

【記者】嚴慧芳

【實習生】李莉

【作者】 嚴慧芳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