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實,這些晶體表面上的花紋屬於晶體微形貌研究的範疇,主要包括晶面條紋、晶面臺階、蝕像、生長丘等,在這裏我們主要介紹一下晶面條紋。最後需要注意,晶面≠晶體的表面,如果晶體在自發生長的過程中所得到的幾何多面體的外形,組成這個多面體的平面,纔會稱之爲晶面,而晶面一旦破壞掉,就不復存在了,晶面不復存在,聚形紋也就不復存在了,但是晶體的表面,卻永遠都是存在的。

在學習礦物學或者參觀過礦物晶體展的同學一定會發現,並不是所有的晶體表面都是非常光滑的,而是有着一定的花紋的,這些花紋會形成一定的圖案,完美的圖案往往會得到很多礦物收藏愛好者的青睞。

其實,這些晶體表面上的花紋屬於晶體微形貌研究的範疇,主要包括晶面條紋、晶面臺階、蝕像、生長丘等,在這裏我們主要介紹一下晶面條紋。其他內容我們做一定的補充。

1、晶面條紋

分類:聚形紋和雙晶紋

(1) 聚形紋:不同單形交替生長而使晶面規律性交替出現,進而在晶體的某些晶面上形成的一系列直線狀的平行條紋。

(2) 舉例1:黃鐵礦晶面上常見的立方體與五角十二面體兩種單形晶面交替生長所形成的3組相互垂直的條紋。

(3) 舉例2:石英柱面上常見由六方柱與菱面體的晶面交替發育而成的橫紋。

點擊

點擊

(4) 舉例3:電氣石柱面上常見由三方柱和六方柱反覆相聚形成的柱面縱紋。

除了書中舉到的例子外,其實還有很多礦物的表面都會有非常漂亮的聚形紋

下圖爲異極礦晶體表面的縱紋

下圖爲閃鋅礦晶體,爲正負四面體的聚形紋

下圖爲雄黃晶體,表面有細密的縱紋

雙晶紋:是雙晶結合面的痕跡,其形態取決於雙晶面的形態。

下面我們可以看一些圖片來了解這些雙晶的樣子。

下圖爲紅寶石的聚片雙晶紋

下圖爲藍寶石的聚片雙晶紋

下圖爲微斜長石的顯微照片,從中也可以看到雙晶紋非常細密。

備註1:聚形紋只出現在晶面上,當晶面被破壞掉之後,聚形紋也隨之消失;雙晶紋貫穿整個晶體,與聚形紋存在本質的區別。

備註2:《系統寶石學》中介紹的晶面條紋多指的是結晶學中的聚形紋。

最後需要注意,晶面≠晶體的表面,如果晶體在自發生長的過程中所得到的幾何多面體的外形,組成這個多面體的平面,纔會稱之爲晶面,而晶面一旦破壞掉,就不復存在了,晶面不復存在,聚形紋也就不復存在了,但是晶體的表面,卻永遠都是存在的。

2、晶面臺階

還記得晶體生長理論中的階梯生長模型和螺旋生長模型嗎?而這樣的生長機制則必定會在晶面上留下一些層狀的臺階或者螺旋狀的臺階。以層生長理論模型爲例,晶體是一層又一層生長的,但是晶體在真實生長的過程中不可能一層鋪滿之後再鋪下一層,而是在各層卻有可能在同時生長,但是也並不是在所有的面網形成完整之後再停止生長,而是在物質不再供應,或者環境不再適宜晶體生長時就會停止,這樣就會在晶體表面留下層狀的臺階。

晶面臺階同樣存在於晶面的表面上,也就是說,當晶面被破壞掉之後,晶面臺階也會隨之銷售。肉眼很難觀察到,通常是通過顯微鏡進行觀察,比如說光學立體顯微鏡、掃描電鏡等。

下圖爲黃鐵礦的表面生長層

下圖爲黑鎢礦表面的生長臺階

下圖爲碳化硅晶體的螺位錯生長

點擊

下圖爲針狀莫來石晶體的螺位錯生長

3、生長丘

生長丘是指晶體生長過程中在晶面上形成的具有一定幾何形態的小突起,通常情況下,同一個晶面上的生長丘具有相同的幾何外形。實際上生長丘是質點沿着晶面上局部的晶格缺陷堆積生長起來的,坡面也是由晶面臺階組成的,所以生長丘從另一個方面,可以理解爲"由大量的晶面臺階堆積起來的凸起",或者說"當晶面臺階高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形成生長丘"。

下圖爲剛玉表面的生長丘

下圖爲綠柱石表面上的生長丘

下圖爲鑽石晶面上的生長丘

點擊

下圖爲石英晶面上的生長丘

點擊

4、蝕像

當晶體受到溶蝕而在晶面上生成的具有一定幾何形態的凹坑,成爲蝕像,也成爲"蝕坑",所以晶面的蝕像一定會受到附近質點排列方式以及環境的影響,所以,不同晶體的蝕像一定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晶體,不同的單形晶面上的蝕像也是不同的,只有在同一晶體上,同一單形晶面上的蝕像纔有可能相同,所以蝕像是可以用來鑑定礦物、判斷晶面是否屬於統一單形,確定晶體的真實對稱,區分晶體左形右形等。

金剛石八面體{111}面上的長條狀蝕像

點擊

金剛石樣品的晶面蝕像

好了,關於晶體的晶面花紋就分享到這裏,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是艾昊,珠寶培訓師,十餘年從業經歷,用紮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爲大家分享專業的珠寶知識,如果你有珠寶方面的問題,歡迎私信、留言或關注。本人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艾昊講珠寶】。

相關文章